《2012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第四届博士生论坛论文集》2012年
本文关键词:关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丛敬军,韩玉伟,李桂芝,周晓军;社会经济信息化测度与评估研究报告[J];图书情报工作;2003年07期
2 丛敬军;信息化指数模型及辽宁信息化水平的测度[J];现代情报;2004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单豪杰;沈坤荣;;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激励导向的分析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2 赵文成;赵红;;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制造业战略选择[A];第三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继文;工业化与信息化:中国的历史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李孝全;国家在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朱远;中国提高资源生产率的适宜模式与推进策略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邓晶;重庆市工业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升级的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2 白旻;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化模式的转换与制度创新[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3 王晶晶;关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国宏,李克军;福建省新型工业化基础评价与比较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汪斌,余冬筠;中国信息化的经济结构效应分析——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7期
3 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年10期
4 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年06期
5 袁正;关于我国信息化水平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03年10期
6 刘志彪;产业升级的发展效应及其动因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靖继鹏,马哲明;信息经济测度方法分析与评价[J];情报科学;2003年08期
8 俞立平,周曙东;我国信息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05年10期
9 张林,陈才;东北老工业基地信息化战略研究[J];人文地理;2005年02期
10 厉无畏,王慧敏;国际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分析[J];学术季刊;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俊德;;祁县质监局推行“两化一制”成效显著[J];大众标准化;2001年11期
2 徐文;;服装行业“两化”融合即将评估[J];纺织服装周刊;2011年13期
3 ;石化行业两化融合动力不足[J];软件;2010年09期
4 王翔;;两化融合提升行业整体竞争能力 纺织工业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潜力无穷[J];江苏纺织;2011年05期
5 朱如华;;继续深入两化融合 推动悦达纺织价值创新[J];江苏纺织;2011年05期
6 金江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六大方向[J];信息化建设;2011年07期
7 赵黎明;荣增华;王伟;;推进两化融合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1年07期
8 赵敏;;“两化融合”的思考与实践[J];航天制造技术;2011年04期
9 盛毅;;“两化”互动让空间布局更优[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1年08期
10 ;资讯[J];纺织服装周刊;2011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振华;;“两化”融合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A];融合与创新——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管理委员会第29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南;林齐宁;;“两化”背景下电信业的服务创新[A];两化融合与物联网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凤;;两化融合背景下传统产业发展研究[A];两化融合与物联网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利苹;;成本核算与两化融合[A];2011年河北省冶金信息化自动化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韩越;;关于沈阳老工业基地推进“两化”融合的思考[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毛树春;韩迎春;王国平;李亚兵;王香河;范正义;李小新;;棉花“两无两化”栽培技术研究新进展[A];中国棉花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杨鹏;;以低碳产业和低碳城市为主线实现“两化”转型发展[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8 郑大永;;加快推进“两化”融合的举措[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转方式调结构 深化“两化”融合 扎实推进信息技术向更高层次的应用[A];创新·融合·发展——创新型煤炭企业发展与信息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刘升平;诸叶平;;基于多主体的小麦生长模型系统的研究[A];中国农业信息科技创新与学科发展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丁莉娅 通讯员 尹立祥;[N];中国财经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范玉蕾;[N];石家庄日报;2010年
3 记者 刘瑞;[N];昆明日报;2010年
4 天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洪黎明;[N];人民邮电;2010年
6 本报记者 张华甲;[N];中国工业报;2010年
7 金小鹿;[N];中国计算机报;2010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张奕;[N];计算机世界;2010年
9 记者 洪黎明;[N];人民邮电;2010年
10 记者 苏兰生;[N];保定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男;两化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2 沈昕;我国电子制造服务(EMS)产业发展系统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3 文元桥;协同地球科学计算环境的协同与共享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卢守峰;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交通信号控制与路径诱导的协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朱军;虚拟地理环境中基于多Agent的数据和计算协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6 姜阵剑;基于价值网的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协同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7 时希杰;企业执行力理论与创新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8 孙金华;面向服务的生态公益林协同管理平台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9 杨煜俊;网络化协同产品开发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张凤武;煤炭企业科技进步系统及其评价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梦薇;辽宁省两化融合的困难及对策分析[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2 孙建华;推进辽宁省两化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3 胡冰;企业两化融合指标体系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吴静;区域“两化融合”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证分析[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5 乔冉;两化融合下IT企业产品战略分析[D];安徽大学;2012年
6 罗世雄;广东省企业“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7 刘怀亮;多Agent协同机制及其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4年
8 许心;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战略研究[D];西安邮电学院;2010年
9 孙薇;产业结构与产权结构的协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郑晓捷;产业集群协同物流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关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42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74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