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20世纪70年代日本重化型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8 19:57

  本文选题:重化型产业结构 + 转型升级 ; 参考:《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该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当前中国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转为了中高速增长,“新常态”背景下,我国面临着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既要稳增长,又要调结构。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国家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大的问题,甚至陷入危机,而日本却通过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景象。对比中国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和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面临的状况可以发现,其间存在众多相似之处。因此,对70年代日本重化型产业结构的调整的研究可以为当前中国经济转型提供借鉴和指导。本文在对产业结构概念及其调整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70年代日本重化型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和原因进行了探究,然后指出了这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并对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结果显示:20世纪7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在日元升值、两次石油危机和经济摩擦日益加剧的国际背景下,为解决重化型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环境协调发展、国民化需求和经济增长动力转换间的矛盾而进行的;这次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从“重、厚、长、大”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向“轻、薄、短、小”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日本政府和企业主要是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推进技术革新、企业减量经营、制定节能措施和开发新能源措施、加大海外直接投资等途径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的;总的来说,这次的调整一方面产生了产业结构日益高级化、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且节能经济发展显著、出口急剧扩大等显著成效,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对外投资过度导致国内产业结构“空心化”、国内投资总规模减小和技术创新不足、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等问题。通过以上对日本重化型产业结构调整过程的全面分析,篇末之处,笔者在对“新常态”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日本70年代调整的过程中得出了对当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五点启示,分别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并付诸于立法保障;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在结构升级中的活力;运用“引进、吸收+创新”模式,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推动“环境立国”战略;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兼顾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和就业的稳定性等。
[Abstract]: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rocess of a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be regarded as the adjustment process of the country's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a certain extent. At present, China has entered the late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changed from high speed growth to medium high speed growt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normal", China is faced with a complex and arduous task of steady growth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many countries in this period appeared great problems, even into a crisis, but Japan through the timely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presents a stable growth scene. Comparing the problems faced by China and Japan in the 1970s, we can find that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m. Therefore, the study on the readjustment of Japan's heavy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1970s can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curren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oncep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ts adjustment theory, this paper first explores the background and causes of the re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Japan in the 1970s. Then it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and main policy measure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comments on its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justment of Japan's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1970s was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of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yen, the two oil crises and the increasing economic fric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heavy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nergy structure, the environment developed harmoniously. The basic direction of this adjustment is to shift from "heavy, thick, long and large" capital-intensive industries to "light, thin, short and small" knowledge-and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mainly promote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by making reasonable industrial policies,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ducing business operation, formulating energy-saving measures and new energy development measures, increasing overseas direct investment and so on. In general, on the one hand, this readjustment has produced remarkable results such as increas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maintaining stable economic growth, remark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rapid expansion of exports.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such as over-investment of foreign countries leading to "hollowing" of domestic industrial structure, reduction of total scale of domestic investment and insuffici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xcessive dependence of economic growth on external demand, and so on.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normal". From the process of Japan's adjustment in the 1970s, five enlightenments to the adjustment of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are drawn. They are: formulating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industrial policies and putting them into legislative protection; arousing the enthusiasm of enterprises. Give full play to the vitality of enterprises in structural upgrading, apply the mode of "introducing, absorbing and innovating", strengthen the 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evelop energy-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technologies, and promote the strategy of "establishing a country by environment";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integrity of industrial system and the stability of employmen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1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敬孝,白雪洁;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向[J];现代日本经济;2000年06期

2 ;根据西部特点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J];中国经贸导刊;2000年07期

3 刘桂生;充分发挥农村经济能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J];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12期

4 ;扭住产业结构调整不松劲[J];前进;2000年10期

5 字朝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市场[J];云南农业;2000年12期

6 李鹏翔;要“更新”而不要“跟新”——农民朋友如何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农村百事通;2000年17期

7 孙军;;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支持[J];贵州农村金融;2000年01期

8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两个作用”[J];党建;2001年04期

9 陈国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着重解决的问题[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1年04期

10 赵瑾璐;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应处理好八大关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月f;;关于深圳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看法[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舒建玲;;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与企业的地位及作用的分析[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3 温国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对策[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4 王呈祥;董良利;白志良;田森林;王良群;李占录;;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岑树田;;浅析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境与对策[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6 江沛沛;;信息化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A];经济、技术与环境——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玉辉;;陕西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信贷支持效应分析[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8 王晓君;;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的和谐发展[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左学金;周冯琦;;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坚红;熊世飞;;关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A];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额尼日乐图 李青锋;前三季度杭锦旗农牧民工资性现金收入增加814元[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2 谢传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思考与对策[N];淮南日报;2010年

3 通讯员 冯燕 吕迁 本报记者 贾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新突破[N];河北经济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程晖 冯燕 李慧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抢占发展新制高点[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5 通讯员 张步乾 张楠 记者 王文珩;外资助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N];廊坊日报;2013年

6 黄水成;平和招“大”商促产业结构调整[N];闽南日报;2013年

7 记者 任杰;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N];营口日报;2013年

8 本报评论员;抓产业结构调整 促经济转型升级[N];天津日报;2013年

9 记者 马云;产业结构调整促我州经济跨越腾飞[N];甘南日报(汉文版);2013年

10 记者 岳晋峰;营改增提速山西产业结构调整[N];山西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梅;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年

2 韩慧敏;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3 马晓国;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计量分析与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4 康彦彦;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5 徐铁骏;经济全球化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6 祁杭峰;基于主导产业选择的无锡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顾为东;产业结构调整的资本支持战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8 陆诤岚;资源约束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与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9 王明寿;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务输出与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田海宽;基于京津走廊经济发展的廊坊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兵;盘锦市八万公顷芦苇湿地生态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孙豪;金融支持张掖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3 张志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4 彭芸蕾;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参与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黄鑫;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惠州市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陈琪;老龄化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7 王云昊;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效应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8 文冰心;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路径研究[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

9 程永静;低碳经济试阈下太原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闫峰峰;转型跨越目标下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方式[D];兰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16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816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5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