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 特征、模式与机制

发布时间:2016-12-08 14:16

  本文关键词:沈阳市中心城区交通网络中心性及其与第三产业经济密度空间分布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全文: (1789 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经历了人口、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空间重构, 空间结构变得更加复 杂。中国城市人口郊区化速度在加快, 城市常住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空间重构存在明显差别, 城市人口空间重构过程的相似性特征减弱而差异性特征增强。对中国城市工业和商业空间重构 的分析表明, 郊区化和离心化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因子与社会形势密切相 关, 社会区类型越来越多样化, 社会区构成则经历了由单一到混杂的变化。20 世纪80 年代初中 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具有典型的同质性特点, 带有计划经济色彩, 而90 年代末的模式则是 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异质性特征突出, 而且带有多中心结构特点。

服务

E-mail Alert

RSS

收稿日期: 2007-05-01      出版日期: 2010-08-06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0501023) .

作者简介: 冯健(1975-), 男, 博士, 副教授, 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地理和城镇化研究, 发表论文50 余篇. E-mail: fengjian@pku.edu.cn

引用本文:   

冯健,刘玉. 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 特征、模式与机制[J].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4): 93-106.
FENG Jian,LIU Yu. Restructur ing of Urban Internal Space in China in the Tr ansition Per iod: Char acter istics, Models and Mechanisms.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7, 26(4): 93-106.

链接本文:  

     或     


[1] 冯健. 西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及其启示. 城市规划, 2005, 29( 8) : 41~50.

[2] Bourne L S.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City: Reading on Urban Form. Growth and Polic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3] Knox P L and Marston S A. Places and Regions in Global Context: Human Geograph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4] Yeh A G O and Wu F L. Internal structure of Chinese cities in the midst of economic reform. Urban Geography, 1995, 16: 521~554.

[5] Wu F L and Yeh A G O. Chang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determinants of land development in Chinese citie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a centrally planned economy to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 Urban Studies, 1997, 34: 1851~1897.

[6] Zhou Y X, Ma L J C.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suburbanization in China. Urban Geography, 2000, 21: 205~236.

[7] Huang Y Q, Clark W A V. Housing tenure choice in transitional urban China: a multilevel analysis. Urban Studies, 2002, 39: 7~32.

[8] Wu F and Li Z G. Sociospatial differentiation: processes and spaces in subdistricts of Shanghai. Urban Geography, 2005, 26 (2): 137~166.

[9] Feng J and Zhou Y X. Suburbanization and the changes of urban internal spatial structure in Hangzhou, China. Urban Geography, 2005, 25(2): 107~136.

[10] 冯健, 周一星. 1990 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 城市规划, 2003, 27( 5) : 55~63.

[11] 冯健, 周一星. 近20 年来北京都市区人口增长与分布. 地理学报, 2003, 58( 6) : 903~916.

[12] 谢守红. 大都市区的空间组织.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13] 高向东, 江取珍. 对上海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探讨. 城市规划, 2002, 26( 1) : 66~69, 89.

[14] 冯健, 周一星. 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 1982~2000) . 地理研究, 2003, 22( 4) : 465~483.

[15] 李志刚, 吴缚龙. 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地理学报, 2006, 61( 2) : 199~211.

[16] 周春山, 刘洋, 朱红. 转型时期广州市社会区分析. 地理学报, 2006, 61( 10) : 1046~1056.

[17] 宣国富, 徐建刚, 赵静. 上海市中心城社会区分析. 地理研究, 2006, 25( 3) : 526~538.

[18] 吴俊莲, 顾朝林, 黄瑛等. 南昌城市社会区研究- 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地理研究, 2005, 24( 4) : 611~619.

[19] 王兴中等. 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20] 冯健. 杭州城市工业的空间扩散与郊区化研究.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2): 42~47.

[21] 冯健, 周一星, 王晓光, 陈杨. 1990 年代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其对策. 城市规划, 2004, 28( 3) : 13~29.

[22] 王兴平. 中国城市新产业空间.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23] 薛凤旋. 北京: 由传统国都到社会主义首都. 香港: 香港大学出版社, 1996.

[24] 许学强, 胡华颖, 叶嘉安. 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 地理学报, 1989, 44( 4) : 386~395.

[25] 郑静, 许学强, 陈浩光. 广州市社会空间的因子生态再分析. 地理研究, 1995, 14( 2) : 15~26.

[26] 祝俊明. 上海市人口的社会空间结构分析. 中国人口科学, 1995, ( 4) : 21~30.

[27] 王德, 周宇. 上海市消费者对大型超市选择行为的特征分析.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 4) : 46~50.

[28] 冯健, 周一星. 郊区化进程中北京城市内部迁居及相关空间行为: 基于千份问卷调查的分析. 地理研究, 2004, 23 ( 2) : 227~242.

[29] 冯健, 周一星. 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 3) : 304~315.

[30] 柴彦威, 胡知勇, 仵宗卿. 天津城市内部人口迁居特征及机制分析. 地理研究, 2000, 19( 4) : 391~399.

[31] 冯健. 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与意象空间结构. 地理科学, 2005, 25( 2) : 142~154.

[32] 顾朝林, 宋国臣. 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 地理学报, 2001, 56( 1) : 64~74.

[33] 刘彦随.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中系列模型的应用.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8( 1) : 26~31.

[34] 冯健. 杭州城市形态与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演化. 地理学报, 2003, 58( 3) : 343~353.

[1] 王法辉, 刘瑜, 王姣娥. 交通网络与城市结构研究——理论框架与中美两国实证案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0): 1289-1299.

[2] 张艳, 柴彦威. 生活活动空间的郊区化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12): 1723-1731.

[3] 陈晨, 程林, 修春亮. 沈阳市中心城区交通网络中心性及其与第三产业经济密度空间分布的关系[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11): 1612-1621.

[4] 王晓瑜, 王茂军, 李诗朦, 文谨. 转型期职业女性转职的过程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2): 191-200.

[5] 柴箐, 王茂军, 许洁. 区域城市规模与网络中心性的关系分析——基于山东省基本部门链接网络的讨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2): 1656-1667.

[6] 吴文钰,高向东.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分布模型研究进展及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8): 968-974.

[7] 肖洪1,2|田怀玉2|朱佩娟2|于桓凯3. 基于多智能体的城市人口分布动态模拟与预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3): 347-354.

[8] 徐旳, 朱喜钢, 李唯. 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回顾及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1): 93-102.

[9] 冯健,刘玉. 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 特征、模式与机制[J].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5): 93-106.

[10] 冯健, 周一星. 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3): 304-315.


  本文关键词:沈阳市中心城区交通网络中心性及其与第三产业经济密度空间分布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81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081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6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