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第三产业的就业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西藏第三产业的就业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人民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稳定。我国是人口大国,一直以来都存在社会就业压力的难题。西藏经济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也逐渐出现劳动力剩余与结构性失业等引起的就业问题。配第-克拉克定律为我们解决就业难题指明了方向,该定律表明:劳动力在三大产业间的转移趋势是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其次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政府与众多学者认为当前发展第三产业是缓解就业压力和稳定社会的重要渠道。西藏的第一产业生产力不发达,仍处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阶段,农牧业吸纳了约44%的劳动力,如此巨大的就业比例正处于下降趋势。西藏的第二产业是“嵌入式”工业,生产力水平低且辐射能力弱,就业比重不足15%,就业吸纳能力非常弱,因此第二产业的发展对解决西藏的就业问题作用不大。虽然西藏第三产业的发展基础薄弱,但其拥有“后发优势”,在国家和各兄弟省份的援助下发展很快。目前西藏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已经占据三大产业的首位,其就业比重已经超过40%并处于稳步上升状态,具有超越第一产业的趋势和潜力。由于西藏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已经达到饱和并产生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弱,因此西藏解决就业问题的重任就落到第三产业上。通过实证研究西藏第三产业发展对就业效应的影响,探讨西藏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对策建议,对有效解决西藏的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使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第三产业对就业影响的理论基础上,通过研究西藏第三产业“就业吸纳弹性”和“产业结构偏离度”以及“就业比例”等指标,对西藏的三大产业、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带动效应进行分析;通过回归分析西藏第三产业增加值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西藏第三产业对就业具有明显的正效应。结论也进一步证明,西藏第三产业是承接劳动力就业最有能力和潜力的产业。虽然目前西藏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仍要略低于第一产业,但就其发展趋势看,第三产业有望成为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双首”产业,对西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影响深远。然而西藏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传统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较高,而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业、房地产业的就业吸纳容量小,行业发展力度不足,有待于未来加强发展带动就业。基于以上,我们认为要提高西藏第三产业就业效应,一应从西藏第三产业整体角度出发,引导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二应从西藏第三产业内部行业角度出发,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稳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顺应市场发展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业、房地产业。从而在质与量上提高西藏第三产业的就业效应。
【关键词】:西藏 第三产业 就业效应 实证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西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19;F249.2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4
- 第一节 研究背景9-10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10-11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11-12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逻辑框架12-14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14-21
- 第一节 第三产业与就业效应的概念界定14-16
- 一、第三产业及其内部行业14-15
- 二、就业效应15-16
- 第二节 国外产业与就业理论综述16-17
-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16
- 二、费景汉-拉尼斯模型16
- 三、富克斯的服务经济理论16-17
- 第三节 国内第三产业与就业问题研究17-21
- 一、第三产业与就业效应17-18
- 二、第三产业各行业与就业效应18-19
- 三、西藏第三产业发展19
- 四、西藏第三产业与就业效应19-21
- 第三章 西藏第三产业影响就业变化的事实分析21-43
- 第一节 西藏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转移的特征21-29
- 一、西藏产业与就业结构分析21-24
- 二、西藏劳动力的转移趋势24-29
- 第二节 西藏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分析29-36
- 一、就业吸纳弹性29-32
- 二、产业结构偏离度32-36
- 第三节 西藏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吸纳能力分析36-43
- 一、各行业就业结构分析36-39
- 二、各行业就业吸纳弹性39-43
- 第四章 西藏第三产业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43-64
- 第一节 西藏第三产业就业效应的回归分析43-51
- 一、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就业人数的回归分析43-47
- 二、三次产业增加值与总就业人数的回归分析47-50
- 三、第三产业就业效应的回归总结50-51
- 第二节 西藏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效应的回归分析51-64
- 一、数据与模型的选取51-52
- 二、各主要行业增加值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回归分析52-60
- 三、各主要行业增加值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整体回归分析60-64
- 第五章 西藏第三产业提高就业效应的政策建议64-67
- 第一节 引导一产剩余劳动力向三产转移64-65
- 第二节 大力发展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65-66
- 第三节 稳定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66
- 第四节 顺应市场发展金融业、房地产业66-67
- 参考文献67-70
- 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70-71
- 致谢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上广,丁金宏;流动人口的城市就业效应[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罗宏斌;浅议税收的就业效应[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徐旭川;;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就业效应分析[J];当代财经;2008年10期
4 ;黄石市 十五部门联推“创业帮扶接力棒”活动 全市范围再掀创业促就业效应高潮[J];中国就业;2009年12期
5 李世佳;申晓梅;;四川省消费就业效应的评估及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2010年11期
6 胡华亮;鲍剑国;;江苏省非农产业的就业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2期
7 刘艳丽;;河南省金融发展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年10期
8 徐世江;;辽宁经济转轨的就业效应与长期宏观经济政策调整[J];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02期
9 罗宏斌;周红梅;;税收的就业效应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霍倩佳,罗良文;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分析[J];理论月刊;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谭庆刚;潘越;;天津市最低工资就业效应:实证问题与理论解释[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记者 袁丽霞 张婧;发挥政策作用 促进就业效应[N];雅安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常宝国;高科技带来“就业效应”[N];工人日报;2002年
3 刘建军;全市创业促进就业效应进一步显现[N];乌海日报;2011年
4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 白景明;应关注“营改增”促进就业效应[N];中国税务报;2013年
5 记者 杨明清;青岛:创业路上工会与你同行[N];工人日报;2006年
6 吴学安;民间资本,,激活创富动力待何时[N];中国审计报;2010年
7 记者 李奎;项目催生就业效应 10万农民工不再“东南飞”[N];南充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世佳;我国居民消费的就业效应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2 温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于晓龙;我国信息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4 黄小勇;江西工业化进程的劳动力就业效应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赵建军;论产业升级的就业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王国林;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就业效应[D];复旦大学;2010年
7 傅端香;中国最低工资就业效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璐;基于AHP-DEA的中国居民消费的就业效应的效率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2 胡丹丹;西藏第三产业的就业效应研究[D];西藏大学;2016年
3 周启良;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分析[D];厦门大学;2007年
4 冯莉;中国贸易结构的就业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5 祝鹏飞;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6 张超;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
7 宋波;安徽省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8 徐燕红;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9 唐立峰;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效应[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10 马鹏彬;天津市服务业FDI的就业效应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西藏第三产业的就业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5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55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