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河北省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1 10:00

  本文关键词:河北省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的愈加紧密,网络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之中,同时,越来越多的产业,从最初的单纯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成为与互联网进行深层次的融合。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这一概念。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这一理念,实际上是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形态演变出的一种创新金融形式。“互联网+”中的这个“+”是指要与以往的传统行业相结合,无论是交通行业、通信行业还是医疗卫生行业,都可以与互联网紧密地连接起来。而在互联网+传统行业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由以往的金融模式,与现今新兴的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新模式。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互联网金融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互联网与金融加总,也不是传统金融业务的简单“上网”,而是要求传统的金融行业,要依托现代化的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以及移动支付、社交网络平台、多对多交易等新模式,来突破传统金融概念和货币创造模式,提供低成本支付、结算、投融资等金融服务,从而为实体经济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产业,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发展十分迅速,到如今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也不遑多让,但由于我国各省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不同,导致各地区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程度也有较大的差异。就我们河北省的互联网金融产业来说,在发展上,既有其他省市所不具备的优势与机遇,也面临着其他省市不曾经历的困难与挑战。本文主要针对当今河北省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力图在对比我国互联网金融产业与河北省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共性与个性的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找出一条最适合本省实际情况的特色发展道路,为河北省今后互联网金融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支持。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对本文所参考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简明阐述。主要叙述了国内外关于互联网金融产业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创新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互联网金融产业的理论分析。这一部分主要是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进行了基本的探讨与界定,简明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特征、涉及到的理论基础等基本内容,便于下文对相关概念进行深入的探讨。第三部分,河北省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我国与河北省在不同阶段下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状况。我国互联网金融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然而发展极为迅速,在大数据、众筹、P2P等多个模式都有明显进步。而就河北省来说,和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阶段基本相吻合,大致可以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以及整改阶段,这一部分主要梳理了河北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以及现阶段河北省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现状,对接下来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趋势也做了一定的判断。第四部分,河北省互联网金融产业存在的问题。这一部分详细地分析了目前河北省在发展互联网金融产业方面,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河北省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结合不够紧密,监管体系不够完善、从业人才缺失等等,其中既有我国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共性问题,也有河北省特有的个性问题,只有妥善地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为河北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扫清阻碍。第五部分,国内外先进地区的互联网金融产业经验借鉴。这一部分分别介绍了国外和国内两个地域先进地区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案例,国外主要介绍了美国,作为世界上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先驱与权威,美国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历程,对河北省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国内则主要介绍了广东与天津两地,河北省可以通过学习这南北两地的先进经验,走出一条最适宜河北省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道路。第六部分,河北省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对策及建议。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前文提到的机遇与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从河北省政府、河北省互联网金融自律协会、当地互联网金融企业等几个角度分别进行研究,希望能够通过河北省各界的努力,推动河北省互联网金融产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河北省 互联网金融产业 金融与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24.6;F83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2
  • 引言12-19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3
  • 1. 研究背景12
  • 2. 研究意义12-13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5
  • 1. 国外研究现状13-14
  • 2. 国内研究现状14-15
  • 3. 国内外研究评述15
  • (三) 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15-17
  • 1. 研究思路15-17
  • 2. 研究框架17
  • (四)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17-19
  • 1. 研究方法17-18
  • 2. 主要创新之处18-19
  • 一、互联网金融产业理论分析19-24
  • (一) 互联网金融概念界定19-20
  • (二) 互联网金融产业的特征20-21
  • 1. 便捷性20
  • 2. 低成本高效率20-21
  • 3. 交易信息相对称21
  • 4. 风险特殊性21
  • 5. 信用记录更透明21
  • (三) 互联网金融产业的理论分析21-24
  • 1. 长尾理论21-22
  • 2. 网络外部性22
  • 3. 声誉模型22-24
  • 二、河北省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的历程及现状24-38
  • (一) 河北省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历程24-30
  • 1. 起步阶段24-25
  • 2. 发展阶段25-28
  • 3. 整改阶段28-30
  • (二) 河北省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现状30-33
  • 1. 发展前景巨大30-31
  • 2. 政策推动加强31-32
  • 3. 相关支撑日益壮大32-33
  • (三) 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33-38
  • 三、河北省互联网金融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38-41
  • (一) 未能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38
  • (二) 缺乏严密的监管体系38-39
  • (三) 相关人才缺失39-40
  • (四) 缺乏行业自律40-41
  • 四、国内外先进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经验借鉴41-46
  • (一) 领导机制方面42
  • (二) 监管体系方面42-43
  • (三) 专业人才方面43-44
  • (四) 助推政策方面44
  • (五) 行业自律方面44-46
  • 五、河北省推进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46-52
  • (一) 省政府对互联网金融产业进行规划引导46
  • (二) 健全法律法规以及监管体制46-47
  • (三) 加快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组织的发展47-48
  • (四)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及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48-49
  • (五) 注重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49-50
  • (六) 强化网络环境安全建设50-52
  • 结论52-53
  • 参考文献53-56
  • 附录56-58
  • 致谢58-5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什么是互联网经济?[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0年03期

2 刘然;纵论互联网经济[J];市场与电脑;2000年12期

3 唐民皓;加快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法律思考[J];探索与争鸣;2000年05期

4 冉永平;别神化互联网[J];中国职工教育;2000年11期

5 康乔;互联网观点互联网:管制还是放开?[J];中外企业文化;2000年20期

6 ;互联网企业[J];中国乡镇企业;2000年10期

7 张黎刚;互联网错了吗?[J];知识经济;2000年12期

8 宋建民;迅猛发展的互联网经济[J];华东科技;2000年04期

9 潘塞;萧条背后的繁荣[J];商务周刊;2000年03期

10 潇秦;;互联网经济知多少?[J];经济管理;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郭鸿平;;互联网技术应用与救捞科技信息的传播[A];救捞专业委员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王炜;;破译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背后的经济学密码[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徐永华;;新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创新转型[A];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变革——2012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资料汇编[C];2012年

4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企业主要的转型与创新[A];中国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报告2013[C];2013年

5 孙晓鹏;;信息化环境下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创新[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4:数字时代图书馆的创新与共享[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钢;互联网经济前景仍然看好[N];国际商报;2001年

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 谢怀军;互联网经济的价值和生产力[N];网络世界;2001年

3 本报记者 逄丹;互联网经济下的网络畅想[N];通信产业报;2013年

4 赛迪智库 贺石昊 栾群;世界各国积极应对互联网经济[N];中国电子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张伟;互联网电视:互联网企业的“下一盘棋”[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3年

6 刘q,

本文编号:2594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594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c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