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江淮城市群产业集聚与金融集聚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7-03-21 18:03

  本文关键词:江淮城市群产业集聚与金融集聚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区域经济的发展系统中,金融集聚能够推动产业集聚的结构升级和资源配置,而产业集聚又为金融集聚的发展提供了承载空间和市场需求,两者之间具有相互的关联特性和资源协调机制,形成一种空间共轭驱动的动态关系,最终共同推动着实体经济的发展。产业集聚和金融集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本文首先从区域经济学、地理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研究维度,对金融集聚和产业集聚的内涵、形成原因、相互作用机理等领域进行详细分析,并基于此探讨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和协调机制。然后,从空间计量的研究视角出发,选取江淮城市群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Moran指数和LISA指数考察了江淮城市群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规律、动态演化趋势。在分析江淮城市群金融集聚效应时本文分别从银行业集聚、证券业集聚和保险业集聚三个研究角度展开,在此基础上引入面板空间计量模型:面板空间滞后模型(SLM)和面板空间误差模型(SEM)对江淮城市群产业集聚与金融集聚之间的相互影响机理进行空间计量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本文利用Moran指数和LISA指数对江淮城市群制造业集聚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检验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性检验,发现江淮城市群制造业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局部空间关联性,区域制造业的发展会受到邻近区域相关产业的影响。(2)从面板空间计量模型的拟合优度系数(Adj.R2)和极大似然统计值(LogL)可以分析得出,基于固定效应条件时空间误差模型(SEM)的估计结果均优于空间滞后模型(SLM),这也与江淮城市群区域间的发展现状和实际情况相符,再次证明江淮城市群各城市制造业的发展与周边地区具有很强的空间溢出正效应。(3)江淮城市群金融集聚对制造业集聚的推动效应时,银行业相对证券业和保险业来说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对区域间制造业的效率提升和资源配置影响效应更大。(4)政府干预度对江淮城市群制造业的集聚产生主要影响,通过政府的政策制度、税收优惠、管理体制等加以调控。但是人力资本和对外依存度两个因素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效果不是很明显。在对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结果分析的基础之上时,本文基于江淮城市群区域间经济发展现状和和资源禀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聚 金融集聚 产业空间布局 空间计量模型 江淮城市群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F832.7;F22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0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0-12
  • 1.1.1 选题背景10-11
  • 1.1.2 选题意义11-12
  • 1.2 文献综述12-15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5
  • 1.2.3 研究现状评述15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15-16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16-18
  • 1.5 本文创新点18-20
  • 第2章 金融集聚与产业集聚相关理论概述20-28
  • 2.1 金融集聚内涵20-21
  • 2.2 金融集聚的源泉21-23
  • 2.2.1 外部因素21-22
  • 2.2.2 内部因素22-23
  • 2.3 产业集聚内涵23-24
  • 2.4 产业集聚的源泉24-26
  • 2.4.1 产业集中化24-25
  • 2.4.2 低交易成本25
  • 2.4.3 区域创新25-26
  • 2.5 金融集聚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机理分析26-28
  • 第3章 金融集聚与产业集聚程度的度量与分析28-36
  • 3.1 金融集聚程度的度量方法和分析28-32
  • 3.1.1 金融集聚程度的度量28
  • 3.1.2 金融集聚的度量分析28-32
  • 3.2 产业集聚程度的度量方法和分析32-36
  • 3.2.1 产业集聚程度的度量方法32-33
  • 3.2.2 产业集聚程度的度量分析33-36
  • 第4章 金融集聚与产业集聚的理论模型36-42
  • 4.1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36-37
  • 4.1.1 变量选择36-37
  • 4.1.2 数据来源37
  • 4.2 Moran'S Ⅰ指数分析37-39
  • 4.3 金融集聚与产业集聚的空间计量分析模型39-42
  • 4.3.1 空间计量模型39-40
  • 4.3.2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40-42
  • 第5章 金融集聚与产业集聚的空间计量分析42-50
  • 5.1 空间权重设定42-43
  • 5.2 空间自相关性分析43-45
  • 5.2.1 基于Moran's Ⅰ的产业集聚的全局空间相关检验43-44
  • 5.2.2 基于Moran's Ⅰ散点图的局域空间自相关性检验44-45
  • 5.3 空间计量面板建模分析45-46
  • 5.4 实证结果分析46-50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50-54
  • 6.1 政策建议50-52
  • 6.1.1 合理实现产业集聚与布局,构建“产业链”协同创新50-51
  • 6.1.2 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降低产业集聚企业的交易成本51
  • 6.1.3 构建创新管理体系,推动产业集聚的环境建设51-52
  • 6.1.4 发挥江淮城市群区位优势,培育优势产业52
  • 6.2 研究展望52-54
  • 参考文献54-58
  • 致谢58-60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项目经历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泰;徐沈;;金融集聚变动趋势实证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胡国晖;郑萌;;金融集聚向扩散转化动因及机理研究[J];商业研究;2013年04期

3 傅斌;;区域金融集聚机制的延伸性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商贸;2013年20期

4 蔡苏文;刘仪杰;;青岛市金融集聚的效应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年10期

5 肖龙坚;;金融集聚向扩散转化的动因及机理研究[J];中国商贸;2013年31期

6 黄解宇;张志刚;;金融集聚与金融监管的互动关系探析[J];运城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刘军;黄解宇;曹利军;;金融集聚影响实体经济机制研究[J];管理世界;2007年04期

8 黄解宇;;金融集聚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1期

9 张世晓;王国华;;区域金融集聚竞争实证研究——基于非线性系统动力学虫口模型的仿真分析[J];时代金融;2009年02期

10 黎平海;王雪;;基于金融集聚视角的产业结构升级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丛正;;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金融集聚效应分析[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2年

2 孙宪华;李娜;;天津市金融集聚与产业传导的关联[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C];2012年

3 刘焕;任燕燕;;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2卷)[C];2011年

4 崔慧霞;;空间结构转型与广东金融集聚机制[A];市场经济与转型升级——2011年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何宜庆;田婷婷;;城市金融集聚与要素流动空间耦合关系实证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王开权 记者 柏建波;我市推进金融集聚区建设[N];淮安日报;2013年

2 记者 杨军雄 通讯员 刘婷婷;上城金融集聚引浙商[N];浙江日报;2014年

3 通讯员 钱年华 林厚彬 记者 李思颖;河西金融集聚区入驻机构昨领“红包”[N];南京日报;2009年

4 述而;中山金融集聚需走差异化路径[N];中山日报;2010年

5 陈蜜 苏静静;着力建设两大金融集聚区[N];温州日报;2011年

6 实习生 宇彤 记者 默然;早日建成金融集聚区[N];扬州日报;2011年

7 实习生 宇彤 记者 默然;广陵新城将崛起金融集聚区[N];扬州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舒小波 梁耀予;高起点打造金家林金融集聚区[N];绵阳日报;2012年

9 记者 王玉平 实习生 党硕;银川高起点建设金融集聚区[N];宁夏日报;2014年

10 记者 侯爱敏;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效应日趋明显[N];郑州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高朋;金融集聚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2 宗晓武;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金融集聚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任淑霞;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丁艺;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刘红;金融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宇昕;天津金融集聚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2 王慧海;金融集聚及辐射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3 林典如;广州市金融集聚竞争力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4 傅悦;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欧胜雄;成都市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及优化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刘奕彤;重庆市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7 李攻;金融集聚、地区差异与区域经济增长[D];山东大学;2015年

8 李蕊;新世纪以来我国金融产业空间集聚的格局演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王晓影;金融集聚、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演化的统计分析[D];南昌大学;2015年

10 吴婷;我国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产值的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江淮城市群产业集聚与金融集聚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00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600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8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