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0-04-11 02:20
【摘要】: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大豆作为其主导产业之一,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2012年大豆总播种面积近400万亩,其中种植A级绿色食品大豆面积达100万亩。大豆的生产能力也随着大豆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和科技含量的不断优化有明显提高。实现了粮食产量“八连增”,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面对国内大豆产业的严峻形势,以及与省内乃至全国的其它产区差距,莫旗大豆产业发展仍存在许多不足,受多种因素限制。莫旗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豆生产和管理水平低,莫旗加工企业带动乏力,市场流通体制发育落后莫旗大豆产业化经营环节相对薄弱。 本文采用文献调查与对比分析法,对国内外大豆产业发展状况的研究。深入莫旗大豆市场,获得一手资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获得最有价值的分析和论证材料。主要从育种、种植、加工及贸易方面阐述国内外大豆产业的发展情况,从历史、经济、制度和政策四个方面分析莫旗大豆产业的现状,探讨莫旗大豆产业限制因素和发展潜力。研究发现大豆的种植面积是基本维持不变的,但是出于健康考虑,由于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也在减少,以及气候等原因,产量明显少,2012年是2010年的81%,也就是相应的亩产少了,使我们面临更加巨大的挑战,但同时我们欣喜的发现大豆的储存量在逐年提高。从问卷调查表反馈情况看出,和我们得到的统计结果类似,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的人数多于增加用药的人数,导致化肥和农药整体使用量下降。种植面积基本持平略有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增减化肥和农药用量的人群大多是增加种植面积导致的使用量增加。针对莫旗大豆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1.多种大豆生产种植模式相结合的应用;2.建立非转基因大豆资源保护区应对非转基因大豆冲击;3.加强科技在大豆产业中的作用;4.根据市场需求完善相关的帮扶政策;5.依托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及农产品加工物流网络,创建大豆产业化示范基地。 本研究为进一步提高莫旗大豆产量,促进莫旗大豆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图文】:
图 1.1 2000~2012 年度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基本情况表豆加工大豆产品加工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上世纪中叶,过去那种设备、环境卫生差的手工作坊式的传统生产方式才得以改变。随着社会的进步水平的提高,大豆及其制品以其独特的高蛋白源、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而工作者及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大豆资源丰富,大豆制品种类繁多,,但与国外的大豆加工业相比仍存在很大
844 万公顷,。我国在世界大豆主产国中的面积排序降为第 5 位。(图阿根廷近年来大豆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未来 10 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由于其大豆单产水平的提高,大豆的产量并不会降低,短期内美国大可动摇。从发展趋势看,南美洲将是未来大豆出口的主要地区。据统水平已然很低,与阿根廷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生产实践证明,其主要合理轮作造成的。近年来,我国大豆播种面积中,连作比例不断上升 30%以上,严重时甚至出现颗粒无收的情况(吴克明等,2006)。 黑主产区,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 80%以上,甚至有的地块已经连续种植谢学军,2010)。大豆单产和总产逐年下降,已经无法满足大豆产业化,对大豆连作的障碍因子和连作机理的深入研究,进行大豆根际微生节,降低因大豆连作而导致的产量下降因素,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加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326.11
本文编号:2623021
【图文】:
图 1.1 2000~2012 年度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基本情况表豆加工大豆产品加工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上世纪中叶,过去那种设备、环境卫生差的手工作坊式的传统生产方式才得以改变。随着社会的进步水平的提高,大豆及其制品以其独特的高蛋白源、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而工作者及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大豆资源丰富,大豆制品种类繁多,,但与国外的大豆加工业相比仍存在很大
844 万公顷,。我国在世界大豆主产国中的面积排序降为第 5 位。(图阿根廷近年来大豆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未来 10 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由于其大豆单产水平的提高,大豆的产量并不会降低,短期内美国大可动摇。从发展趋势看,南美洲将是未来大豆出口的主要地区。据统水平已然很低,与阿根廷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生产实践证明,其主要合理轮作造成的。近年来,我国大豆播种面积中,连作比例不断上升 30%以上,严重时甚至出现颗粒无收的情况(吴克明等,2006)。 黑主产区,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 80%以上,甚至有的地块已经连续种植谢学军,2010)。大豆单产和总产逐年下降,已经无法满足大豆产业化,对大豆连作的障碍因子和连作机理的深入研究,进行大豆根际微生节,降低因大豆连作而导致的产量下降因素,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加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326.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业成;马凤鸣;吴蕾;刘成;王安娜;王婵婵;;正茬与连作大豆根系分泌物差异及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2 韩天富;;阿根廷大豆生产和科研概况[J];大豆科学;2007年02期
3 程莉君;石雪萍;姚惠源;;大豆加工利用研究进展[J];大豆科学;2007年05期
4 王树起;韩晓增;乔云发;王守宇;李晓慧;许艳丽;;寒地黑土大豆轮作与连作不同年限土壤酶活性及相关肥力因子的变化[J];大豆科学;2009年04期
5 韩晓增,许艳丽;大豆连作减产主要障碍因素的研究 Ⅱ.连作大豆土壤有害生物的障碍效应[J];大豆科学;1999年01期
6 芦玉双;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J];大豆通报;2003年01期
7 常汝镇,邱丽娟,许占友,李向华,刘立宏;国内外大豆科研现状及走势(续二)[J];大豆通报;2004年02期
8 韩天富,邱丽娟,杨秋萍;第八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召开[J];大豆通报;2005年05期
9 肖伶俐;;中国大豆国际贸易弊端及其对策分析[J];大豆通报;2007年04期
10 石彦国;;大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传统大豆制品加工业不容忽视[J];大豆通报;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增林;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230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623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