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通过建立一个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体系,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推动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自然就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已经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而对于仍处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特别是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背景下,如何通过构建一个与其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系,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国内一些研究在这一领域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研究,但是总体而言仍不够系统深入,研究结论也存在诸多分歧。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以我国科技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为研究对象,从科技银行和科技资本市场两个层面对我国科技金融体系的发展模式问题进行尝试性的研究。总体来看,本文的研究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现状考察,包括科技金融的理论剖析、现实基础和发展现状的考察,第二部分是我国科技金融体系的发展模式研究。从具体研究内容来看,本文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展开,其一是深入考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科技金融的发展基础,并总结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从中吸取对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有益的成分;其二是对我国当前科技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进行反思,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在现状考察部分,本文首先采用广东省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基于协整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科技与金融的关系进行了计量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科技与金融两者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度,科技水平是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的基础,而金融则是科技金融发展的保证。本文还运用来着中国29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地区差异、政策效应进行了分析,为我国在科技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如何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有效融合提供了现实证据。从研究结果看,经济发展水平、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产品市场需求的影响效应并不显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表明,与中、西部地区相比,这些因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效应在东部更为强烈,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对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同时,本文还运用信息经济学中的不完全契约理论,建立一个委托-代理模型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行为进行了定性分析,从数理分析的角度对科技与金融融合的制度基础进行探讨,深入审视了风险投资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并得到了不同情形下的分离均衡和混合均衡解,研究结果表明逆向选择问题的存在是影响风险投资机构市场判断和投资决策的主要原因。在充分探讨了中国科技金融发展的现实基础以及其发展现状后,本文将目光转向第二个问题,对我国科技金融体系的改革创新展开了研究。笔者从科技银行和科技资本市场两个层面出发,对我国科技金融体系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具体来看,我们首先对如何实现科技支行向科技银行的转变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从研究结论看,本文指出,这种转变可以采取一种科技支行和科技银行并存、逐渐向科技银行转变的“双轨制”模式,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政府应当放开管制,为科技银行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并加大对科技贷款经营业务及相关产品的设计创新,逐步实现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与此同时,笔者还构建了一个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风险评价的体系,根据该体系可以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评价,为科技银行的业务经营提供指导,并提出在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监管时可以试行主银行制度。最后,结合商业银行的监管经验,我们对科技银行的监管进行了分析,指出科技银行监管的目的、标准以及一个有效的监管体系应当具备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监管对策。在解决了这一问题之后,本文接下来对我国科技资本市场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这一部分从科技资本市场重构的制度安排基础、制度重构和重构对策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多层次科技资本市场的重构问题。从具体结论看,笔者认为多层次科技资本市场的重构的制度安排必须首先借助政府行政力量,自上而下设计出整个市场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向市场体制的转型。从制度重构来看,这一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审核制度、交易制度、退市制度以及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并从政府角色转换、产品创新以及转板机制三个角度对具体对策进行了评述。总体来看,本文遵循现状分析、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如何构建一个与我国社会经济环境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系这一问题进行了科学回应,并提出了科技金融改革发展的具体对策和创新模式。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为政府部门及其它相关机构在构建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现状的科技金融体系时提供参考。
【图文】: 10 11 1 1 11 1 1 120 21 1 2 21 1 2 2t t p t p t p t p tt t p t p t p t p trd rd rd m mm rd rd m m (3.2)其中 和 分别表示相应的待估参数, p 表示滞后阶数。在模型(3.2)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滞后阶数 p 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将以赤迟信息准则(AIC)作为判断依据,即选择 AIC 值最小时的阶数作为最优滞后阶数。当然,我们是否可以针对这两个变量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仍有赖于对变量的平稳性以及协整关系的检验结果。这两个序列在样本期间的演变趋势如图 3-1 所示,其中(a)对应科技研发经费筹集总额的演变趋势,(b)对应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演变趋势。根据图 3-1 我们可以发现:(1)在 1985-2012 年间,科技研发经费筹集总额和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均有较为明显的趋势,说明它们很有可能是非平稳的序列;(2)在样本期间,尽管在 2003-2009 年间科技研发经费筹集总额有一个短暂的波动,但是,,总体而言两个变量均表现出一种大致相同的上升趋势,说明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协整关系。
图 4-1 中美日三国科技研发经费占 GDP 比重的差异4.1.2 中国科技研发经费的构成状况分析从我国现行科技体制来看,科技研发经费主要来自三个层面:一是各级政府的拨款,主要包括一些科学事业费、科学技术基金以及其它各种科技专项费用,二是自有的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主要横向委托外部科研机构及企业内部研发部门,三是金融机构的科技贷款投入。从具体的投入比重来看,1998 年政府科研经费投入占比 27.4%,2004 年占比 2到 2008 年进一步下降至 20.8%,与此同时,企业占比在 1998 年为 31.2%,2004 年至 64.0%,到 2008 年上升至 69.8%。如图 4-2 所示,在 1998-2008 年间,可以发现科研经费投入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来自企业资金的科研经费占比则显著上升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832;F276.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草林;建立信用评级制度 完善市场监管体系[J];商业研究;2003年01期
2 方峻;;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体系[J];商业研究;2005年23期
3 周健;;我国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研究综述[J];财经科学;2010年05期
4 陈元燮;建立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的几个理论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08期
5 钱明霞;;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与自主创新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史丹,李晓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数据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12期
7 唐跃军;黎德福;;环境资本、负外部性与碳金融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6期
8 顾穗珊;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及产业发展灰关联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4年06期
9 杨刚;肖迪;;我国科技型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问题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09期
10 蔡晓珊;陈和;林海;;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地区差异研究——基于广东省的数据[J];工业技术经济;2011年0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谢百三;[N];山西经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绪华;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与效率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2 袁中华;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张同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铮;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
26688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668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