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人口迁移与产业转移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7-20 12:58
【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由于中国东部地区投资边际效率递减、要素成本提升以及能源和资源的硬性约束,部分产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与此同时,流动人口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持续高强度集聚的趋势已有所改变,中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回流现象不断增多。伴随着人口迁移、产业转移的新态势,两者之间的匹配程度或已发生变化,人口迁移与产业转移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探讨。本研究采用2000-2016年人口迁移、制造业集聚以及社会经济等数据,进行人口迁移与产业转移空间格局分析,通过重心模型判断两者在空间上的匹配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嵌入空间计量分析的经济收敛模型,分析人口迁移与产业转移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21世纪以来人口迁移与制造业转移的格局变化均呈现出“中西部上升,东部下降”的趋势,但从重心变化轨迹的对比分析来看,人口回流相对于制造业内迁存在滞后性,两者之间变动轨迹表现出“偏离-趋同”关系;(2)2000-2016年我国地区经济差距以2005年为分界点呈“先扩大,后缩小”趋势,四大经济区的区域间差距是总差距的主要贡献部分,与总差距保持相同变化趋势,区域内差距在研究时段内有小幅下降;(3)空间计量回归结果显示,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条件收敛,人口迁移与产业转移是影响条件收敛的因素,产业转移有助于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其中能源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增速效果明显,加速经济收敛,而当引入人口迁移因素后,人口迁移与产业转移的综合作用对经济收敛速度有一定的减弱效果,但对地区经济差距缩小仍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贯通人口流动渠道、实施人才引进政策,遵循产业转移规律、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结合地区资源优势、形成地方特色产业等促进人口回流与产业内迁的政策建议,通过提高人口和产业向欠发达地区的流动,逐步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C924.2
【图文】:

变化类型,人口,迁移人口,份额


15图 2.2 2000-2015 年省际人口分配份额变化类型分布格局从图 2.2 中可见,2000-2015 年,在流动人口集聚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核心区,除天津和江苏迁移人口所占份额为持续上升外,北京、上海、浙江和广州都出现份额下降,而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河北、河南、江西、湖南、湖北、甘肃、重庆、四川、陕西、贵州、云南、广西等大都表现为先降后升型,紧邻长三角的安徽更表现出持续上升,可见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已经显现出新的选择,即向中西部地区迁移流动,并且迁移人口份额逐渐增加。事实上,自 2011 年我国城镇化率历史性跨越 50%的门槛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仁辉;;关于东中西地区经济差距问题观点综述[J];经济学情报;1998年01期

2 蔡雅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经济增长与地区经济差距[J];河北企业;2019年03期

3 段铸;程颖慧;康绍大;;京津冀地区经济差距及财税政策调控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5年06期

4 蓝晓宁;;浙江省地区经济差距及变化趋势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30期

5 周明;黄慧;;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1990~2009[J];统计与决策;2012年16期

6 张小汝;;对外贸易与地区经济差距变动[J];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22期

7 干春晖;郑若谷;;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演变及其产业分解[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6期

8 石磊;高帆;;地区经济差距:一个基于经济结构转变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05期

9 蔡玉胜;地区经济差距变动研究的焦点及最新进展[J];探索;2005年05期

10 李天锋;中国地区经济差距问题研究综述[J];市场论坛;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干春晖;郑若谷;;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演变及其产业分解[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2 杨文举;;中国1990年以来的地区经济差距演变——基于适宜技术理论的经验阐释[A];“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建中;郭玉芳;;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差距研究——陕西、山东经济发展案例[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薛永纯;刘雯;;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兴市[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5 朱承亮;岳宏志;;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轨迹与来源分解[A];“外国经济学说与当代世界经济”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20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论文提要[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谢利;从产业振兴规划透视地区经济差距[N];金融时报;2009年

2 姜澍;地区差距有所缩小 未来趋势尚不确定[N];中国信息报;2009年

3 卢中原;我们面临挑战[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4 记者 朱修鑫 通讯员 邓有成;全省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增长态势[N];湖北日报;2001年

5 记者 梁晓莹;县域经济盼奋起[N];湖北日报;2007年

6 佟吉清;“团圆”是留守儿童最想要的“年货”[N];中国妇女报;2016年

7 忻州市副市长 王学英;努力促进“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N];忻州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邓新灵 通讯员 岳通;梅(州)大(埔)高速今年四季度动工[N];广东建设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鸿武;趋同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杨文举;适宜技术理论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3 喻东;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调控机制的数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4 马汴京;我国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杨帆;我国体制转型时期的市场扭曲效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张荣权;我国研发投入对经济发展作用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曼;人口迁移与产业转移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9年

2 常慧娟;京津冀地区经济差距及财税政策调控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2年

3 刘红雪;河南省地区经济差距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4 武梁安;市场规模与地区经济差距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5 王霞;关于地区经济差距与国民经济增长变动规律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6 谢卫奇;江苏省地区经济差距成因及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7 程桃;辽宁省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轨迹与来源分解[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8 黄健辉;区域价格差异与地区经济差距测算[D];暨南大学;2010年

9 陈民恳;多分类有序变量间距差异的统计分析与实际应用[D];厦门大学;2007年

10 白晓荣;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的税收政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634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7634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4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