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两化融合的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与政策选择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2 21:54
【摘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决策。从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看,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努力掌握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必然要求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两化融合是依据我国现今国情而提出的中国式发展道路,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时推进是历史的选择。不管是信息化还是工业化,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实现这一历史任务的最有效的也是最核心的手段。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着力点聚集到相关核心、关键技术的掌握与运用、产业链的创新发展和区域集群的特差异化发展,不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开拓新的局面,迈上新的台阶,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我国两化融合历史任务的主导力量。通过调研可知,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带动作用日益突出且在产业结构转型中取得一定进展,重点领域如生物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新能源汽车领域、航空航天领域、高端装备领域等发展较为迅速且优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一定产业空间格局与政策体系尤其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中关村示范区发展迅速,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且产业集聚及创新型产业基地初步形成,大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行业的两化融合水平应用较为广泛与深入,但是在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创新引领、市场带动、融资、产业链关键环节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梳理、研究与解决。本论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条件,在北京市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调整转型进入新阶段环境下,面向理论分析与实践调研出现的关键问题,对两化融合背景下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与政策选择问题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深入挖掘其孕育的潜在创新价值。综上所述,本研究从推动两化融合、保护国内产业与促进产业发展、维护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目的出发,通过搜集整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及案件数据,基于系统思维,利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公共政策、管理统计、计量经济等理论和方法,对北京面向两化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角度梳理两化融合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互作用机理。理论分析层面,明确两化融合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一般作用关系,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一般作用关系;实证研究层面,通过调研数据的统计、计量分析,进一步从量化角度对两化融合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进行了研判与解释。(2)基于政策科学的政策过程分析方法,对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的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深入研究了北京市两化融合与信息技术、生物医疗、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互动发展特征与趋势。(3)通过构建4I概念模型与FV实证模型的组合模型,研究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征与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北京经济发展相互作用,进而在创业环境、产业集聚、创新能力、国际化、经济引领及其发展新动力、就业带动、产学研协同与创新产业园区形成等视角下分析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4)构建了政策工具二维分析框架,二维分析框架主要包括:基本政策工具维度和价值链维度。其中基本政策工具分为供给、环境和需求三种类型;价值链维度分为研发、投资、生产、消费4个阶段。进而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定量分析方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文本进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76.44
本文编号:2766402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76.44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栋娜;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自主技术形成及其因素实证分析[D];湖南工业大学;2014年
2 郭欢;企业技术创新利益驱动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66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766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