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空间视角下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5 08:18
   本文运用区位熵相对差异指数和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分别测算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产业协同集聚度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纳入空间因素实证探讨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表明:2005~2017年,中国二三产业协同集聚"西高东低",主要与各城市两个产业各自集聚水平有关;土地集约利用"东高西低",相邻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二三产业协同集聚表现出双重效应,对土地集约利用具有倒U型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部分图文】:

聚水,相对差异,服务业,第二产业


鸩舛鹊诙??岛偷谌??业的集聚水平,并借鉴杨仁发[25]的思路,利用两产业集聚水平的相对差异来衡量产业之间的协同集聚水平。指标计算公式如下:Coagglo=1-agglosec-agglothiragglosec+agglothir其中,Coagglo表示产业协同集聚水平;ag-glosec和agglothir分别代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集聚水平,以区位熵指数来表示。选取2005年和2017年两个年份,考察二三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时空变化,西藏自治区、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协同集聚水平以零处理。图12005年中国城市产业协同集聚图22017年中国城市产业协同集聚从图1和图2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从2005~2017年,大部分省份的协同集聚水平有所上升,如新疆、山东、云南等,表明这些省份的二三产业集聚水平的相对差异降低。但北京、上海等地区的二三产业协同集聚水平一直保持较低水平。整体看来,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主要与各地区二三产业各自集聚水平有关。2005~2017年间,北京市第二产业集聚水平从0.618下降为0.453,而第三产业集聚水平维持在1.6左右,二三产业相对差距变大。北京市和上海市作为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服务业贡献水平逐年提升的同时,制造业等第二产业相关行业经济贡献率变幅微弱,由此带来二三产业协同集聚水平一直较低。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3.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参考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体系:地均固定资产投入、地均就业人数和地均财政收入作为土地投入指标;地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土地的经济效益指标;人均建设用地面

显著性水平,指数


じ魇》莩鞘型恋丶?祭?玫目占湫вΓ??图4所示。Moran指数不断变化,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从2005~2017年,全局Moran指数均为正数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需要纳入空间权重进行空间计量分析。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参考Anselin和Flo-rax[26]提出的判别方法,如表1所示,空间自回归模型的显著性高于空间误差模型且双固定效应显著。因此,采用双固定效应的空间自回归模型。图4Moran指数及显著性水平表1模型选择检验检验空间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时空双固定效应统计量P值统计量P值统计量P值LMLAG28.60340.00056.38610.0007.64430.006R-LMLAG55.40120.0000.94980.33019.99560.000LMERR12.57460.00061.34910.0003.15960.075R-LMERR39.37240.0005.91280.01515.51090.000采用空间邻近权重形式和最大似然估计方法,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并选取人均教育经费、人均GDP、熵权城镇化指数分别代表地区教育投入、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对人均GDP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2005年为基期进行折算,并采取对数化处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参考彭冲等[18]的研究从人口、经济和空间三方面利用熵权法构测算综合城镇化水平。为更好说明模型估计结果,在此列出各种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并重点对时空双固定效应下的空间自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空间面板模型计量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比较各模型的R2和logL值,时空双固定效应下的空间自回归模型结果更加合理和显著,与上文LM检验结果一致。在双固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德勇;苗澍森;杨睿;;土地集约利用指标评价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S1期

2 李广东;方创琳;;中国县域国土空间集约利用计量测度与影响机理[J];地理学报;2014年12期

3 彭冲;肖皓;韩峰;;2003—2012年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集聚演化及分异特征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4年12期

4 彭冲;陈乐一;韩峰;;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演变及关系[J];地理研究;2014年11期

5 张乐勤;陈素平;陈保平;陈发奎;;1996~2011年安徽省产业结构演进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测度与分析[J];地理科学;2014年09期

6 陈晓峰;陈昭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水平及效应——来自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验证据[J];财贸研究;2014年02期

7 吉亚辉;段荣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4年02期

8 杨仁发;;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我国269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3年08期

9 楚明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J];税务与经济;2013年04期

10 韩峰;王琢卓;杨海余;;产业结构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J];资源科学;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Chong PENG;Hao XIAO;Yu LIU;Jingjing ZHANG;;Economic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their impact on changing land use efficiency in China[J];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2017年02期

2 杨俊;黄贤金;;2014年土地经济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土地经济研究;2015年02期

3 徐玉婷;程久苗;范业婷;孙晋坤;;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国土空间耦合[J];土地经济研究;2015年02期

4 东童童;刘乃全;;中国内外资工业的空间共聚:理论模型与中国经验[J];技术经济;2015年12期

5 邱晓东;吴福象;邓若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耦合测度及动态效应分析——基于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动态面板数据的广义矩法估计[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6 金晓雨;;城市规模、产业关联与共同集聚——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和空间互动两个维度[J];产经评论;2015年06期

7 刘胜;顾乃华;;行政垄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工业污染——来自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15年11期

8 叶浩;庄大昌;杨蕾;;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基于计量经济学的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5年10期

9 商勇;;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5年05期

10 谢露露;;产业集聚和工资“俱乐部”:来自地级市制造业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5年10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创琳;;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调整与城市规模新格局[J];地理研究;2014年04期

2 周江燕;白永秀;;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02期

3 孙祁祥;王向楠;韩文龙;;城镇化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再审视——基于经济学文献的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3年11期

4 邓楚雄;谢炳庚;李晓青;刘利科;向云波;;基于投影寻踪法的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J];地理研究;2013年11期

5 苏红键;魏后凯;;密度效应、最优城市人口密度与集约型城镇化[J];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10期

6 万伦来;朱琴;;R&D投入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来自中国工业1999~2010年的经验数据[J];经济学动态;2013年09期

7 王静;;中国建设用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3年08期

8 梁流涛;赵庆良;陈聪;;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异特征及优化路径分析——基于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实证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3年07期

9 方创琳;马海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的新区建设与土地集约利用[J];中国土地科学;2013年07期

10 蔡继明;熊柴;高宏;;我国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非协调发展及成因[J];经济学动态;2013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建军;徐愫;;空间视角下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9年04期

2 商志强,车轼,徐昭普;关于韩国水产业协同组合的启示[J];中国渔业经济研究;1999年04期

3 张亚超;;中国科协:辣椒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成立[J];植物医生;2018年05期

4 商志强,车轼,徐昭普;服务渔户 壮大自身 对韩国水产业协同组合情况考察的启示[J];中国水产;1999年07期

5 贺铁柱;刘志刚;;河北以“5个协同”为平台推动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J];农业工程;2017年06期

6 ;协会组织部分渔民代表赴韩国交流考察[J];中国水产;2001年09期

7 冀农宣;;“五个协同”推动京津冀三地农业共同发展[J];河北农业;2018年04期

8 朱虹;殷志扬;;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路径探略[J];农业经济;2017年11期

9 曹玉昆;张瑾瑾;;黑龙江省林下经济产业协同创新博弈分析[J];林业经济评论;2014年01期

10 ;内蒙古自治区蓖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暨内蒙古自治区蓖麻产业协同创新培育中心2016年年会在我校召开[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项锦雯;产业梯度转移对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2 谢大伟;新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3 吴郁玲;基于土地市场发育的土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4 顾湘;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宋春云;基于城市规划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陈海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土地集约利用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倩侬;济南市沿黄湿地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2 熊少宇;韶山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3 张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8年

4 梅波;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5 王晶;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对比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8年

6 岳强;榆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7 梁照凤;南昌市建成区主要大气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关系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8年

8 张莹;鄱阳湖流域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8年

9 王兵;基于PSR模型的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7年

10 徐成林;襄阳高新区深圳工业园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713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8713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b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