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的耦合关系及时空演化——以长三角区域为例
【部分图文】:
在探究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的耦合关系时,先验证两个系统之间长期性及均衡性关系的存在,然后采用面板回归分析,分别检验产业集聚对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情况,与城镇空间格局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情况,当两个系统之间存在影响且影响显著时,就可以验证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的这种动态关联耦合关系的存在。由于泰州市在1996年之前隶属于扬州的一个县,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在进行计量研究时,将数据缩小为1996—2016年长三角区域的16个市。在进行验证之前,对所有变量的原始数据进行取对数处理,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数据之间的共线性及异方差,增加数据的平稳性。5.2.1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从3个区域(上海、江苏、浙江)的均值来看,各区域耦合值均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上海市的耦合协调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可见上海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的耦合程度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江苏和浙江省的耦合协调均值分别从1990年的0.2504、0.2278上升到2016年的0.7201、0.6407,年均增幅分别为4.15%,4.06%,其中江苏省的耦合协调值在2005年进入初级耦合协调发展,而浙江省则在2007年进入初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从整个长三角区域的均值来看,1990—2016年期间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的耦合协调值均处于上升阶段,并于2005年进入了初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表明两个系统在这个时期的关系逐渐趋于协调。本文将1990—2016划分为3个时期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探讨长三角区域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之间时空耦合的演变情况,并绘制出三个时期耦合协调度的情况图(图3)。
从图3中可看出,从耦合度来看,1990—2016年长三角区域的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的耦合度处于较高水平,各地级市的耦合值均在0.9以上,表明长三角区域的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处于高度耦合时期。从协调度来看,根据耦合协调判定准则,1990—1999年期间,除上海市的耦合协调度处于初级耦合协调阶段外,其余15个地级市均处于一般失调衰退阶段阶段。2000—2009年期间,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的耦合协调关系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整体耦合协调面积增加了近一倍,苏州、南京、无锡等5个市均上升至初级耦合协调阶段,上海市则从初级耦合协调上升至良好耦合协调阶段,其余市均达到了勉强耦合协调。2010—2016年期间,长三角区域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的耦合协调度面积进一步扩大,此时,上海和苏州市的耦合协调度已经达到了优质耦合协调发展阶段,南京、无锡、杭州等10个地级市的耦合协调度均达到了良好耦合协调发展阶段,其余市也都处于初级耦合协调阶段,可见该时期长三角区域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已经处于较高水平。5.4 耦合协调度呈“Z”型扩散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建寨;张建华;孔繁涛;;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空间格局演变[J];农业技术经济;2015年11期
2 徐维祥;刘程军;;产业集群创新与县域城镇化耦合协调的空间格局及驱动力——以浙江为实证[J];地理科学;2015年11期
3 高源;韩增林;杨俊;管超;;中国海洋产业空间集聚及其协调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2015年08期
4 张莉萍;;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耦合效应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5年07期
5 柯善咨;赵曜;;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4年04期
6 杨光;;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3年05期
7 梁辰;王诺;佟士祺;刘忠波;;大连临港产业集聚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J];经济地理;2012年08期
8 陆根尧;符翔云;朱省娥;;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1年12期
9 沈和;;当前我国城镇化的主要问题与破解之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02期
10 马延吉;;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发展与格局[J];经济地理;2010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谭啸;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D];辽宁大学;2012年
2 刘曙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和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郭凤城;产业群、城市群的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Chong PENG;Hao XIAO;Yu LIU;Jingjing ZHANG;;Economic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their impact on changing land use efficiency in China[J];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2017年02期
2 宋代军;杨贵庆;;上海青浦新城物质空间结构与就业岗位分布的相互关系研究——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视角[J];上海城市规划;2015年06期
3 田银华;邝嫦娥;;产业结构调整与污染减排的演化博弈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4 赵勇;齐讴歌;;空间功能分工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吗?——基于2003年~2011年中国城市群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城市与环境研究;2015年04期
5 姜兴华;;提升城市人口、人才吸引力的路径探索——以泉州市为例[J];学术问题研究;2015年02期
6 李若飞;荣莉莉;刘泉;;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化要素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效应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5年12期
7 胡尊国;王耀中;尹国君;;劳动力流动、协同集聚与城市结构匹配[J];财经研究;2015年12期
8 李敬子;毛艳华;蔡敏容;;城市服务业对工业发展是否具有溢出效应?[J];财经研究;2015年12期
9 金晓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城市生产率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5年06期
10 赵丽君;;长三角城市群功能分工与城市规模的关系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帼;旅游机场与旅游业的耦合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2 唐一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与区域间溢出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8年
3 高雁鹏;沈阳市现代服务业空间格局演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4 陈永林;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变化与重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5 金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年
6 岳松毅;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区域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7 汤姚楠;东北振兴中的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7年
8 吴亚菲;产业集群与城市群发展的协同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7年
9 章国琴;“人—产”双重维度下当代苏南乡村空间发展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10 王弓;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的协调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2014年河南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J];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2014年15期
2 白景锋;张海军;;基于EOF和GWR模型的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的时空分析[J];地理研究;2014年07期
3 沈体雁;郭洁;;以人为本、集聚创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12期
4 洪开荣;浣晓旭;孙倩;;中部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与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3年12期
5 狄乾斌;刘欣欣;曹可;;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其动态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2013年12期
6 中国金融40人论坛课题组;周诚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对若干重大体制改革问题的认识与政策建议[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7期
7 蒋天颖;;我国区域创新差异时空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3年06期
8 纪玉俊;刘琳婧;;海洋产业集群与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关系分析[J];海洋经济;2013年03期
9 李强;王士君;梅林;;长春市中心城区大型超市空间演变过程及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2013年05期
10 岳芳敏;;从产业集群到区域创新系统——产业组织视角下的集群升级方向[J];岭南学刊;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盛维;生产者服务业国际化扩张区位选择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2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李金勇;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王成金;我国物流企业的空间组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竹寒;;合肥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探讨[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年06期
2 杨建华;范晓光;;长三角区域与腹地的合作发展[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孙莹莹;许军;;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J];消费导刊;2006年11期
4 盛捷;;长三角区域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16期
5 鲜宇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问题研究与对策分析[J];才智;2009年22期
6 蒋乐琪;;浅析长三角区域立法协调下的湖州参与与应对[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郁鸿胜;;打造世界第六大经济圈的实践 上海融入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历程及战略新思考[J];上海企业;2009年10期
8 蒋天颖;华明浩;;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年10期
9 孙东;杨端易;;长三角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3年01期
10 张露璐;;推动长三角区域专业技术服务系统建设[J];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石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产业空间格局的塑造与优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2 姚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空间计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德;长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张琦;交通基础设施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3 柯莉;长三角区域跨城市专利合作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年
4 姚洁;长三角区域信用体系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梁继维;长三角区域地方政府合作治理机制探析[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素娟;黄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间利益协调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许雪剑;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杨柳;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胡苏娜;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回浪效应”与“扩散效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10 傅建武;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协调博弈失败与职能转变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76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876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