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基于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实证分析
【文章目录】:
一、文献综述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产业协同集聚与产业结构高级化
(二)产业协同集聚与产业结构合理化
(三)产业协同集聚与产业结构清洁化
三、实证模型构建、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构建
(二)变量选择与测算
1. 核心解释变量。
2. 被解释变量。
3. 控制变量。
(三)数据说明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实证结果分析
(二)细分行业协同集聚的实证结果
五、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尊国;王耀中;尹国君;;劳动力流动、协同集聚与城市结构匹配[J];财经研究;2015年12期
2 胡艳;朱文霞;;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协同集聚效应研究[J];产经评论;2015年02期
3 陈晓峰;陈昭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水平及效应——来自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验证据[J];财贸研究;2014年02期
4 王春晖;赵伟;;集聚外部性与地区产业升级:一个区域开放视角的理论模型[J];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04期
5 邓向荣;刘文强;;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的实证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10期
6 盛丹;王永进;;产业集聚、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与企业的融资成本——来自世界银行调查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3年06期
7 戴魁早;;中国工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1985-2010[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4年02期
8 孙晶;李涵硕;;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来自2003—2007年省际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12年03期
9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年05期
10 施卫东;;城市金融产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上海为例[J];经济经纬;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尊国;王耀中;尹国君;;选择、集聚与城市生产率差异[J];经济评论;2017年02期
2 李进伟;冀云;;廊坊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6期
3 宫再静;梁大鹏;;中国CO_2排放量与产业结构优化的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S2期
4 姚旭兵;罗光强;;农业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P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5 李新瑜;;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5年36期
6 张金艳;从文兵;;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研究:基于中国1990-2012的数据[J];特区经济;2015年12期
7 付才辉;;为增长而失衡——中国式发展的经验与理论[J];南开经济研究;2015年06期
8 张辉;;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下的产业驱动机制[J];经济学动态;2015年12期
9 屠年松;李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基于2002-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24期
10 于斌斌;;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率提升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中国城市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1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峰;陈昭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水平及效应——来自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验证据[J];财贸研究;2014年02期
2 柯善咨;赵曜;;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4年04期
3 韩峰;王琢卓;阳立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J];产业经济研究;2014年02期
4 盛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机制与经验——来自230个城市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4年02期
5 陆剑宝;;基于制造业集聚的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效应研究[J];管理学报;2014年03期
6 江曼琦;席强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与协同集聚[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7 陈娜;顾乃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分布协同效应研究[J];产经评论;2013年05期
8 赵伟;王春晖;;区域开放与产业集聚:一个基于交易费用视角的模型[J];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07期
9 林毅夫;陈斌开;;发展战略、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J];经济学(季刊);2013年04期
10 王硕;;生产性服务业区位与制造业区位的协同定位效应——基于长三角2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J];上海经济研究;201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燕;孙超;;产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基于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9年10期
2 杨景祥;田艳;梁义科;左熠;;产业协同 “三力”强省[J];经济论坛;2008年13期
3 伍先福;;广西产业协同集聚水平测度及其集聚机理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9年05期
4 何平;褚淑贞;;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年30期
5 舒波;曹旸;魏金金;;县域工旅农产业协同度测度研究——以河北省典型县域为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7年09期
6 刘艳彬;疏礼兵;张忠根;;宁波市产业协同创新的现状剖析与对策探讨[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6年03期
7 马丽;李林;黄冕;;发达国家产业协同创新对中部区域产业创新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23期
8 彭志忠;;县域经济产业协同成熟度分析与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马海涛;黄晓东;罗奎;;京津冀城市群区域产业协同的政策格局及评价[J];生态学报;2018年12期
10 卢兴文;刘文轩;李俊梅;;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中政府职能转变对策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年1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昭昭;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刘月;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6年
3 罗斌;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制度建设[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於流芳;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的关系风险管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7年
5 张巍钰;中部地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6 焦青霞;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7 任栋;劳动力流动视角下经济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8 唐力维;产业结构优化与金融支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9 赵通;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融合促进中国经济结构升级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10 郝小宝;人口生产偏好转变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禹琦;我国产业协同创新制度演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2 王阅;辽宁省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3 刘彦;湖南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程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4 贾佳仪;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项目选择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5 翟斌;创新型都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6 朱张杰;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实证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杨建楠;产业结构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年
8 周婧远;天津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的互动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9 王亚鸥;安徽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10 潘梦霞;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856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885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