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转移视角的碳强度国别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0 08:38
为了合理界定全球碳排放责任,本文选取了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7个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南非、墨西哥、巴西等5个新兴经济体国家,运用回归方程等方法,描述了上述国家碳强度随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比较了相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碳强度的国别差异,并分析了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前后相关国家碳强度的变化。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碳强度随着经济水平增长均出现下降的趋势。相比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国家在较低的人均GDP水平达到了碳强度峰值,且其峰值碳强度大小总体来说低于发达国家。在相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发达国家的碳强度总体高于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产业转出国的碳强度大多有所下降,承接国的碳强度整体有所上升。研究结果可以为国际碳排放权分配提供新的视角。
【文章来源】:资源科学. 2019年10期 第1814-1823页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人均GDP的时间变迁轨迹Figure1TrajectoryofGDPpercapitaovertime
2019年10月姜宛贝等: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转移视角的碳强度国别对比研究http://www.resci.cn本、法国和意大利。美国的碳强度在该经济区间的各个经济水平下均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图3)。各发达国家碳强度与人均GDP线性回归的决定系数均大于0.82,表明经济发展水平高于1.20万美元后,大多发达经济体的碳强度随经济增长的下降趋势明显。从回归系数来看,德国、英国和美国碳强度随经济增长的降速最快,其次为法国和加拿大,日本和意大利降速最慢(表3)。3.3产业转移背景下各国碳强度变化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上半叶,产业转出国英国的碳强度有所下降,产业承接国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碳强度则出现增长。具体来看,英国的碳强度从1.38kg/美元下降到0.99kg/美元,降幅为28.26%,人均GDP每增长1万美元碳强度下降0.61kg/美元。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在19世纪下半叶的碳强度远低于英国,五国均不超过0.50kg/美元。到20世纪上半叶,上述五国的碳强度分别增长了3.31、93.00、1.80、2.19和9.00倍。美国和德国的碳强度达到1.00kg/美元以上,高于同时期英国的碳强度。另外,日本、印度、墨西哥、南非的碳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巴西的碳强度下降了40%。就人均GDP而言,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分别增加4.21、4.85、2.07、1.60和0.93倍,增长幅度普遍大于日本(1.10倍)、印度(0.40倍)、墨西哥(0.71倍)和南非(1.13倍),前者碳强度的增长速度均低于后者(表4)。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对其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了日本和德国。其间产业转出国美国碳强度下降,转入国日本碳强度增加,德国的碳强度未出现升高,但其随经济增长的下降速度低于在该时期碳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世界主要国家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变系数面板模型[J]. 韩梦瑶,刘卫东,唐志鹏,夏炎. 资源科学. 2017(12)
[2]国际制造业转移与碳转移的时空耦合效应[J]. 马丽,张琳. 资源科学. 2017(12)
[3]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3种算法及结果对比分析[J]. 戴君虎,王焕炯,刘亚辰,葛全胜. 第四纪研究. 2014(04)
[4]产业转移的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赵建吉,茹乐峰,段小微,苗长虹. 经济地理. 2014(01)
[5]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SDA分析[J]. 王丽丽,王媛,毛国柱,赵鹏. 资源科学. 2012(12)
[6]中日碳排放的比较研究及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启示[J]. 万超,马晓明. 世界农业. 2012(09)
[7]中国低碳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基于历史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审视[J]. 陈武,常燕,李云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07)
[8]人口规模、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经验证据及国际比较[J]. 姚从容. 经济地理. 2012(03)
[9]世界主要国家碳排放强度历史变化趋势及相关关系研究[J]. 张志强,曾静静,曲建升. 地球科学进展. 2011(08)
[10]中国碳排放:国际比较与减排战略[J]. 周伟,米红. 资源科学. 2010(08)
本文编号:2908404
【文章来源】:资源科学. 2019年10期 第1814-1823页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人均GDP的时间变迁轨迹Figure1TrajectoryofGDPpercapitaovertime
2019年10月姜宛贝等: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转移视角的碳强度国别对比研究http://www.resci.cn本、法国和意大利。美国的碳强度在该经济区间的各个经济水平下均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图3)。各发达国家碳强度与人均GDP线性回归的决定系数均大于0.82,表明经济发展水平高于1.20万美元后,大多发达经济体的碳强度随经济增长的下降趋势明显。从回归系数来看,德国、英国和美国碳强度随经济增长的降速最快,其次为法国和加拿大,日本和意大利降速最慢(表3)。3.3产业转移背景下各国碳强度变化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上半叶,产业转出国英国的碳强度有所下降,产业承接国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碳强度则出现增长。具体来看,英国的碳强度从1.38kg/美元下降到0.99kg/美元,降幅为28.26%,人均GDP每增长1万美元碳强度下降0.61kg/美元。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在19世纪下半叶的碳强度远低于英国,五国均不超过0.50kg/美元。到20世纪上半叶,上述五国的碳强度分别增长了3.31、93.00、1.80、2.19和9.00倍。美国和德国的碳强度达到1.00kg/美元以上,高于同时期英国的碳强度。另外,日本、印度、墨西哥、南非的碳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巴西的碳强度下降了40%。就人均GDP而言,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分别增加4.21、4.85、2.07、1.60和0.93倍,增长幅度普遍大于日本(1.10倍)、印度(0.40倍)、墨西哥(0.71倍)和南非(1.13倍),前者碳强度的增长速度均低于后者(表4)。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对其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了日本和德国。其间产业转出国美国碳强度下降,转入国日本碳强度增加,德国的碳强度未出现升高,但其随经济增长的下降速度低于在该时期碳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世界主要国家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变系数面板模型[J]. 韩梦瑶,刘卫东,唐志鹏,夏炎. 资源科学. 2017(12)
[2]国际制造业转移与碳转移的时空耦合效应[J]. 马丽,张琳. 资源科学. 2017(12)
[3]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3种算法及结果对比分析[J]. 戴君虎,王焕炯,刘亚辰,葛全胜. 第四纪研究. 2014(04)
[4]产业转移的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赵建吉,茹乐峰,段小微,苗长虹. 经济地理. 2014(01)
[5]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SDA分析[J]. 王丽丽,王媛,毛国柱,赵鹏. 资源科学. 2012(12)
[6]中日碳排放的比较研究及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启示[J]. 万超,马晓明. 世界农业. 2012(09)
[7]中国低碳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基于历史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审视[J]. 陈武,常燕,李云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07)
[8]人口规模、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经验证据及国际比较[J]. 姚从容. 经济地理. 2012(03)
[9]世界主要国家碳排放强度历史变化趋势及相关关系研究[J]. 张志强,曾静静,曲建升. 地球科学进展. 2011(08)
[10]中国碳排放:国际比较与减排战略[J]. 周伟,米红. 资源科学. 2010(08)
本文编号:2908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908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