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时空特征与动态演进
发布时间:2021-01-22 14:10
采用SBM超效率模型测算出2012-2018年28个省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通过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法及马尔科夫状态转移矩阵等方法,从全国与区域两个视角、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探究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时空特征与动态演进。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整体效率较低,东部沿海地带创新效率最高,中部地带次之,西部地带最低;区位分布呈现出"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格局,重心朝西南方向移动;创新效率极化程度持续下降,两极分化程度逐渐降低;邻域空间滞后类型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效率不同水平层次之间的转移具有重要影响。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4(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2012-2018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省域创新效率变化图
为了更为直观地分析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区位分布及动态演进情况,我们通过Arcgis软件,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法对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空间集聚的区位特征进行了分析。图5 区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方向分布图
各地区主峰峰值明显下降,宽度有所增加。全国核密度曲线主峰峰值持续呈下降态势,主峰宽度略微增加。这说明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整体创新效率极化趋势持续呈下降状态,各省市区创新效率的绝对差异有所缩小;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核密度曲线主峰峰值都经历了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波动变化,中部地区的核密度曲线主峰峰值则经历了先略微上升再持续下降的波动变化,东部沿海地区2018年核密度曲线主峰宽度相较于2012年而言向右增宽,西部与中部地区的主峰宽度则是向左右两侧增加,总体上东中西部地区主峰峰值仍然呈现下降趋势,宽度有所增加。这说明东中西部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极化趋势虽然经历了一定的波动过程,但总体来说创新效率的极化趋势是下降的,东中西部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集聚程度有所下降。各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核密度曲线波峰整体呈现为由“双峰”变“单峰”发展态势。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2012年与2014年的核密度曲线存在两个波峰,到了2016年与2018年,次峰与主峰的差距越来越小且越来越不明显,呈现为整体“双峰”变“单峰”的发展态势。这说明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两极分化程度逐渐降低。东西部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2012年的核密度曲线都存在两个波峰,并在往后年份演变为单一波峰;中部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核密度曲线基本皆为单峰。这说明中部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基本上不存在两极分化,东西部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2012年虽存在两极分化,但近年来两极分化程度已在不断降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研究[J]. 王欢芳,张幸,宾厚,何燕子.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20(01)
[2]社会责任和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分位关系研究[J]. 朱慧明,王向爱,贾相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转化两阶段创新效率[J]. 李柏洲,王雪,苏屹,罗小芳. 系统工程. 2019(04)
[4]政府补贴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来自2009-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证据[J]. 龚立新,吕晓军.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5]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效率评价——基于超效率DEA与面板Logit模型[J]. 王春晨,徐晔.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6]中国省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评价[J]. 张会新,白嘉. 统计与决策. 2016(15)
[7]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效率的测算[J]. 方芳. 统计与决策. 2014(24)
本文编号:2993368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4(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2012-2018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省域创新效率变化图
为了更为直观地分析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区位分布及动态演进情况,我们通过Arcgis软件,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法对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空间集聚的区位特征进行了分析。图5 区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方向分布图
各地区主峰峰值明显下降,宽度有所增加。全国核密度曲线主峰峰值持续呈下降态势,主峰宽度略微增加。这说明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整体创新效率极化趋势持续呈下降状态,各省市区创新效率的绝对差异有所缩小;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核密度曲线主峰峰值都经历了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波动变化,中部地区的核密度曲线主峰峰值则经历了先略微上升再持续下降的波动变化,东部沿海地区2018年核密度曲线主峰宽度相较于2012年而言向右增宽,西部与中部地区的主峰宽度则是向左右两侧增加,总体上东中西部地区主峰峰值仍然呈现下降趋势,宽度有所增加。这说明东中西部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极化趋势虽然经历了一定的波动过程,但总体来说创新效率的极化趋势是下降的,东中西部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集聚程度有所下降。各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核密度曲线波峰整体呈现为由“双峰”变“单峰”发展态势。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2012年与2014年的核密度曲线存在两个波峰,到了2016年与2018年,次峰与主峰的差距越来越小且越来越不明显,呈现为整体“双峰”变“单峰”的发展态势。这说明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两极分化程度逐渐降低。东西部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2012年的核密度曲线都存在两个波峰,并在往后年份演变为单一波峰;中部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核密度曲线基本皆为单峰。这说明中部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基本上不存在两极分化,东西部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2012年虽存在两极分化,但近年来两极分化程度已在不断降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研究[J]. 王欢芳,张幸,宾厚,何燕子.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20(01)
[2]社会责任和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分位关系研究[J]. 朱慧明,王向爱,贾相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转化两阶段创新效率[J]. 李柏洲,王雪,苏屹,罗小芳. 系统工程. 2019(04)
[4]政府补贴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来自2009-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证据[J]. 龚立新,吕晓军.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5]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效率评价——基于超效率DEA与面板Logit模型[J]. 王春晨,徐晔.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6]中国省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评价[J]. 张会新,白嘉. 统计与决策. 2016(15)
[7]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效率的测算[J]. 方芳. 统计与决策. 2014(24)
本文编号:2993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993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