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产业发展质量不平衡——基于京津冀和长三角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24 18:20
  以产业发展质量测度为切入点,在提出等权重综合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的基础上,给出测度区域产业发展质量不平衡的"空间几何法",从省际和区域整体两个视角对京津冀和长三角的差异变动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域产业发展质量不平衡的测度指标体系,探讨了产业发展质量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质量差异变动的协同性明显优于长三角地区;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提高互联网普及程度及交通便利度均可显著降低产业发展质量差异。 

【文章来源】: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9,34(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产业发展质量不平衡——基于京津冀和长三角的实证分析


图1京津冀区域三次产业TFP曲线图

曲线图,三次产业,差异分析,曲线图


量的差异度较高。图4长三角三地DBIi,t曲线图2.区域整体三次产业发展质量差异分析本小节主要讨论区域内RDDt的变动情况。首先,京津冀三地RDDt曲线走势见图5。由图5可知,随着时间推移,京津冀区域三次产业的发展质量差异明显下降,但在2014年又出现了一个短期的小高峰。2010年是一个差异显著减小的重要节点,在这之后第一产业发展质量差异虽然较高,但在2015年迅速降到最低;第三产业的发展质量差异在2010—2015年间保持平稳,但在2016年开始出现增大的趋势;第二产业的发展质量差异在2010年以后基本保持平稳;总差异同第三产业类似,后期也有增大的趋势。整体来看,与之前年份相比,2010年到2016年间京津冀整体产业发展质量差异总体保持稳定。但也应该看到,近几年区域差异又有上升的势头,说明京津冀三地整体上经济发展质量还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图5京津冀RDDt曲线图长三角区域RDDt曲线走势见图6。由图6可知,长三角区域三次产业的发展质量差异在2011年显著增大,并在2014年达到峰值,进而又迅速下降,呈现出倒“U”型走向。其中,第二产业发展质量差异在2011年以后始终处于最低位置,第一产业的发展质量差异虽然在2014年以后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其数值仍然大于其他两次产业。产业发展质量总差异也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且在2016年后有继续降低的趋势。三次产业

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产业发展质量不平衡——基于京津冀和长三角的实证分析


由图6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宋文月,任保平.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9(01)
[2]中国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定量测度[J]. 王青,金春.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8(11)
[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研究[J]. 夏万军,余功菊.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4)
[4]环境规制下中国火电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J]. 朱承亮.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6(06)
[5]金融市场化对地区发展不平衡异质性影响研究[J]. 陈长石,刘晨晖.  统计研究. 2016(04)
[6]可变折旧率估计及资本存量测算[J]. 陈昌兵.  经济研究. 2014(12)
[7]激励性规制对中国电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郑加梅,夏大慰.  财经研究. 2014(02)
[8]基于DEA和SFA方法的信息服务业技术效率研究[J]. 程慧平.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3(04)
[9]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新趋势及成因——基于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测度及其空间和产业二重分解[J]. 覃成林,张华,张技辉.  中国工业经济. 2011(10)
[10]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再测算与适用性研究——基于数据包络分析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的比较[J]. 魏下海,余玲铮.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硕士论文
[1]中国现代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测算方法比较研究[D]. 万建飞.南京财经大学 2016



本文编号:29977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9977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d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