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新旧常态下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中国产业碳强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1-24 23:15
  基于文献综述确定了六种技术进步来源,探寻了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中国产业碳强度的影响机制。选择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构建了技术进步对产业碳强度影响的测度模型。从中国整体产业及产业部门两个层面,运用模型测度了新旧常态下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中国产业碳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R&D、FDI水平溢出和FDI前向溢出三种来源的技术进步可降低整体产业碳强度,FDI后向溢出、进口溢出和出口溢出则会增加整体产业碳强度;相较旧常态时期,新常态时期六种来源的技术进步对于整体产业碳强度影响均展示了正面调整;新旧常态时期,R&D和FDI水平溢出降低了所有产业部门的碳强度,进口溢出和出口溢出则会提升所有产业的碳强度,FDI前向溢出和后向溢出影响不一;除FDI前向溢出和出口溢出外,其余来源技术进步对高碳强度产业部门碳强度的正面影响均差于所有产业均值。在此基础上,针对更好地利用不同来源技术进步降低中国产业碳强度提出了建议。 

【文章来源】:技术经济. 2019,38(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背景
2 技术进步对产业碳强度影响测度模型的构建
    2.1 技术进步对产业碳强度的影响机制
    2.2 测度模型构建
    2.3 模型数据来源解析
    2.4 模型参数估计
3 新旧常态下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中国产业碳强度影响分析
    3.1 新旧常态下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中国整体产业碳强度的影响
    3.2 新旧常态下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产业部门碳强度的影响
4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十二五”时期中国碳生产率的因素分解与增长动力——基于LMDI-PDA分解法[J]. 李珊珊,罗良文.  技术经济. 2018(08)
[2]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中国低碳经济增长效率——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 马大来,杨光明.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J]. 徐小鹰.  统计与决策. 2018(03)
[4]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吗?[J]. 许梦博,王明赫,翁钰栋.  经济问题探索. 2018(02)
[5]技术进步是否有效促进了节能降耗与CO2减排?[J]. 钱娟,李金叶.  科学学研究. 2018(01)
[6]研发创新、非研发创新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差异化——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 李子彪,孙可远,赵菁菁.  技术经济. 2017(11)
[7]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与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J]. 黄凌云,谢会强,刘冬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10)
[8]不同来源技术进步与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J]. 马艳艳,逯雅雯.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7(04)
[9]自主创新、技术引进与碳排放——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碳减排的作用[J]. 何彬,范硕.  商业研究. 2017(07)
[10]环境规制能否促进R&D偏向于绿色技术研发?——基于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研究[J]. 尤济红,王鹏.  经济评论. 2016(03)



本文编号:29981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9981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b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