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际隐含碳排放空间与产业转移路径
发布时间:2021-02-09 13:35
采用省市间细分行业的投入产出和碳排放数据,构建多边贸易视角下的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分析中国省际隐含碳排放空间转移和产业转移的规模与路径。结果表明:省际碳排放呈现出由中西部欠发达省市向东南部经济发达省市转移的区域空间路径,地理临近效应和产业结构互补效应构成转移主因;省际碳转移的产业路径大致沿产业链由欠发达地区上游产业向经济发达地区下游产业转移,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是碳转出的主要产业来源。
【文章来源】:技术经济. 2019,38(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省际间隐含碳转移路径示例
一是以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D22)向建筑业(D24)的碳转移路径。作为电力、煤炭等能源资源输出大省,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和河北等省份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建筑业转出了隐含碳,碳转出量分别为70.55×108 t、39.16×108 t、36.63×108 t、30.50×108 t和23.96×108 t。相对而言,贵州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碳转移主要流向东南和西南地区的建筑业,甘肃、宁夏的碳转移主要流向西部地区的建筑业。图3 我国省际产业部门间隐含碳转移主要路径
图2 我国30个产业部门省际间贸易的隐含碳转移量二是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D14)向建筑业(D24)的碳转移路径。其中最突出的是作为钢铁大省,河北的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向北京(7.06×108 t)、浙江(5.15×108 t)、山西(2.80×108 t)、陕西(2.40×108 t)、安徽(2.12×108 t)和天津(1.80×108 t)等省建筑业的碳转出。此外,辽宁的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要向吉林、黑龙江和浙江等省份的建筑业转出了碳排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球碳转移格局与中国中转地位:基于网络治理的实证分析[J]. 杜培林,王爱国. 世界经济研究. 2018(07)
[2]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测度与责任分担[J]. 王文治. 环境经济研究. 2018(01)
[3]污染产业区域间转移与中部地区碳转移空间特征及启示[J]. 廖双红,肖雁飞. 经济地理. 2017(02)
[4]京津冀市场一体化进程及其碳排放影响[J]. 张友国.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5]中国省域碳排放测算及配额分配[J]. 宋杰鲲,牛丹平,曹子建,张凯新. 技术经济. 2016(11)
[6]中国区域间碳排放转移:EEBT与MRIO方法的比较[J]. 张友国.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6(07)
[7]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及排放责任研究[J]. 闫云凤,赵忠秀,王苒. 世界经济研究. 2013(06)
[8]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J]. 姚亮,刘晶茹.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12)
本文编号:3025712
【文章来源】:技术经济. 2019,38(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省际间隐含碳转移路径示例
一是以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D22)向建筑业(D24)的碳转移路径。作为电力、煤炭等能源资源输出大省,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和河北等省份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建筑业转出了隐含碳,碳转出量分别为70.55×108 t、39.16×108 t、36.63×108 t、30.50×108 t和23.96×108 t。相对而言,贵州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碳转移主要流向东南和西南地区的建筑业,甘肃、宁夏的碳转移主要流向西部地区的建筑业。图3 我国省际产业部门间隐含碳转移主要路径
图2 我国30个产业部门省际间贸易的隐含碳转移量二是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D14)向建筑业(D24)的碳转移路径。其中最突出的是作为钢铁大省,河北的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向北京(7.06×108 t)、浙江(5.15×108 t)、山西(2.80×108 t)、陕西(2.40×108 t)、安徽(2.12×108 t)和天津(1.80×108 t)等省建筑业的碳转出。此外,辽宁的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要向吉林、黑龙江和浙江等省份的建筑业转出了碳排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球碳转移格局与中国中转地位:基于网络治理的实证分析[J]. 杜培林,王爱国. 世界经济研究. 2018(07)
[2]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测度与责任分担[J]. 王文治. 环境经济研究. 2018(01)
[3]污染产业区域间转移与中部地区碳转移空间特征及启示[J]. 廖双红,肖雁飞. 经济地理. 2017(02)
[4]京津冀市场一体化进程及其碳排放影响[J]. 张友国.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5]中国省域碳排放测算及配额分配[J]. 宋杰鲲,牛丹平,曹子建,张凯新. 技术经济. 2016(11)
[6]中国区域间碳排放转移:EEBT与MRIO方法的比较[J]. 张友国.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6(07)
[7]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及排放责任研究[J]. 闫云凤,赵忠秀,王苒. 世界经济研究. 2013(06)
[8]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J]. 姚亮,刘晶茹.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12)
本文编号:30257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3025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