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中国信息产业分类及其投入产出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14 06:19

  本文关键词:中国信息产业分类及其投入产出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今社会,信息作为三大社会支柱之一,与物质、能源一起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信息产业的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力量。我国在“十五”期间就意识到了信息产业的重要性,并将其划为了加快发展的经济目标,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又将信息经济划为了重大研究领域和方向,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而,与信息产业重要性不相匹配的是我国的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仍然非常滞后,目前我国对信息产业相关统计理论的研究不够全面,政府没有制定关于信息产业相关数据的调查政策,导致数据调查和编制工作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国际上许多的国家和组织都已设立了专门的信息产业分类,甚至建立了信息产业卫星账户,对信息产业进行了全面的核算和分析。而我国目前采用的仍然是2004年制定的《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在一定时期内,此政策的实施为我国在研究信息产业规模和产业发展规律方面提供了统一标准,但随着对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律的不断认识,国际上关于信息产业的分类认识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我国还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导致信息产业分类的国际可比性越来越差,因此创建一套具有国际可比性,并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信息产业分类体系迫在眉睫。本文对国际上权威的信息产业分类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其中包括《中国信息产业暂行规定》,进一步得出了我国信息产业分类,然后以2010年中国投入产出数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的就业人口数据以及职业分类信息为基础,构建了中国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模型,进而根据此模型对2010年我国信息产业的现状及其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本文对国内外信息产业分类研究现状和投入产出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进一步对国际上权威的信息产业分类体系(国际标准产业分类、OECD信息产业分类、北美产业分类体系、澳大利亚-新西兰产业分类体系、欧盟产业分类体系)以及我国信息产业分类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我国信息产业分类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设计了我国信息产业新的分类体系。其次,本文对投入产出模型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简单介绍,对信息部门的主要分离方法(假定系数法、普查法、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就业人数法、比例因子漂移法以及迭代系数法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然后对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模型建立步骤与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最后,本文在已建立的信息产业分类和投入产出方法的基础上,运用2010年中国投入产出延长表,编制了我国2010年信息产业投入产出简表,建立了我国信息产业投入产出模型,对我国信息产业的产业结构、产业依存关系、产业经济效益、产业经济技术联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信息产业规模较小,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附加值及产业经济效益较低,对自身的依赖性较强,具有明显的集聚效益,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应该大力扶持,鼓励自主创新。鉴于此,本研究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1.加快制造业的信息化改造,发挥信息产业的推动和连接作用,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2.加强信息产业扶持力度,鼓励信息技术的创新,提高信息产业的经济效益。3.人才是创新之源,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人才培养和发展环境。4.以产业关联为依据,正确引导信息产业集群化发展。5.大力发展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带动信息产业整体发展。
【关键词】:信息产业 投入产出法 产业分类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9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1 引言9-23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9-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20
  • 1.2.1 国外文献综述11-14
  • 1.2.2 国内文献综述14-20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20-21
  • 1.3.1 研究思路图20
  • 1.3.2 研究主要内容20-21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21-23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21-22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22-23
  • 2 信息产业的分类研究23-41
  • 2.1 信息产业的定位23
  • 2.2 国际上主要信息产业分类体系研究23-35
  • 2.2.1 国际标准信息产业分类24-25
  • 2.2.2 北美信息产业分类体系25-30
  • 2.2.3 国际经合发展组织信息产业分类30-32
  • 2.2.4 欧盟信息产业分类32-33
  • 2.2.5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产业分类33-34
  • 2.2.6 中国信息产业分类34-35
  • 2.3 产业分类体系对比研究35-37
  • 2.4 信息设备制造业是否属于信息产业的探讨37-38
  • 2.5 中国信息产业分类建立38-41
  • 3 信息产业投入产出模型构建41-51
  • 3.1 投入产出模型理论简介41-43
  • 3.1.1 投入产出基本理论41-43
  • 3.2 信息产业分离系数方法研究43-46
  • 3.2.1 主要的分离系数确定方法论述43-45
  • 3.2.2 分离系数确定方法比较研究45-46
  • 3.3 编制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步骤46-51
  • 4 信息产业投入产出分析51-71
  • 4.1 信息产业整体投入产出分析51-64
  • 4.1.1 信息产业结构分析53-55
  • 4.1.2 信息产业宏观经济效益分析55-58
  • 4.1.3 信息产业依存度分析58-62
  • 4.1.4 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分析62-64
  • 4.2 信息产业内部投入产出分析64-71
  • 4.2.1 信息产业内部结构分析65-66
  • 4.2.2 产品使用结构分析66-68
  • 4.2.3 信息产业内部经济效益分析68-69
  • 4.2.4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析69-71
  • 5 结论与建议71-76
  • 5.1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状况评价71-73
  • 5.2 政策建议73-76
  • 参考文献76-80
  • 后记80-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明;;中国信息产业大发展需要新思路[J];电子设计技术;2000年03期

2 陈向军;发展我国信息产业市场的策略探讨[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1年02期

3 阎建国;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01年01期

4 ;信息产业部确定今年手机调控目标[J];通讯世界;2001年04期

5 ;陕西信息产业在调整中良性发展[J];中国数据通讯;2001年02期

6 ;我国信息产业市场规模预计10年翻两番[J];中国数据通信;2001年05期

7 张桂刚;论我国的信息产业政策[J];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8 ;中国信息产业总规模排名世界第三[J];无线电工程;2001年09期

9 谭祖谊;发展信息产业 促进西部开发[J];现代企业;2001年05期

10 李萍;自主创新与中国信息产业[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莹;;浅议发展锦州信息产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吴基传;;面向21世纪的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李军;;知识经济与知识信息产业布局[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4 杨明庆;;安阳市信息产业现状及“十五”期间发展思路[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5 唐晓华;马晓萍;杨小青;;知识经济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A];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1999年

6 张华荣;;发展信息产业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7 孙志恒;张宁波;张_g;赵建刚;;山东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战略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8 张淑芳;袁安存;;美国主要信息产业的发展回顾[A];大连海事大学校庆暨中国高等航海教育90周年论文集(船舶通信与导航分册)[C];1999年

9 张锦周;;试论知识经济与信息产业的发展[A];文献·信息·网络——福建省社科信息学会十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0年

10 刘霜桂;;信息产业与我们的社会责任[A];文献·信息·网络——福建省社科信息学会十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创联万网国际信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张向宁;实现因特网价值[N];计算机世界;2000年

2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姜媛;信息产业不仅要做大而且要做强[N];深圳特区报;2005年

3 郑萱 杨渊 耿联;加强政策扶持 发展信息产业[N];新华日报;2002年

4 张晖 史红军;云南信息产业怎样跃上新台阶[N];云南日报;2003年

5 高浩荣;韩国跻身十大信息产业国[N];浙江日报;2000年

6 记者 张朝辉;把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推向深入[N];保定日报;2006年

7 记者 徐飞鹏;市政府与国信办信息产业部签署信息化建设合作协议[N];北京日报;2006年

8 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 陈伟;务实推进信息化 促进信息产业科技创新[N];中国电子报;2006年

9 信息产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指导意见[N];中国电子报;2006年

10 暴福锁;本报评出2006年信息产业十件大事[N];中国电子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欣;信息产业发展机理及测度理论与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屈超;信息产业核算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安;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4 谢强;提升成都信息产业竞争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5 冷昕;“金砖五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6 黎苑楚;信息产业演进规律与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董新建;山东省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价及信息化推广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柯玲;信息化测度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9 张显龙;基于模糊多属性决策的信息产业动员能力评价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10 王雷;上海信息产业中的FDI技术转移效应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爱丽;黑龙江省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2 孙华良;河北省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3 王鹏飞;信息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D];山东大学;2006年

4 许华芳;论信息产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D];同济大学;2006年

5 郭辉;日美信息产业发展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6 焦秀玲;江苏省信息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策略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7 吴倩倩;日本信息产业发展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8 蒋李娜;中印信息产业政策及绩效比较[D];海南大学;2013年

9 谷峰;四川省信息产业综合评价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5年

10 姬曼姝;论内蒙古信息产业发展现状的测度[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信息产业分类及其投入产出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53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3053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e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