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基于S-SBM模型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区域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5 12:01

  本文关键词:基于S-SBM模型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区域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最具科技含量与技术创新特性的高技术产业凭借其强劲的经济带动力日渐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展现技术实力与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所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国家都把高技术产业列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面对经济新常态与新一轮的改革开放,要想实现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就必须提高对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视。近年来,得益于我国对高技术产业的重视,国家在技术创新上的的投入强度不断加大,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从效率视角来看,我们的优势并不明显。基于此,有必要深入研究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问题,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本文以技术创新理论与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价值链增值这一视角将技术创新总过程看作由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两个阶段组成,之后对技术创新过程及两个子阶段进行了概念阐释,在概念基础上以每个过程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并形成评价体系。在模型计算部分,通过总结传统DEA方法在测算技术创新效率的缺陷,尝试利用新的链式网络DEA模型(S-SBM模型)并结合DEA窗口分析从纵向角度对选取的25个省区在2004-2010年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效率进行了测量与分析。对于横向研究,本文以技术创新两个子过程的效率均值为横纵坐标,以四象限图的形式展示对这25个地区划分的结果。并以此进行分析。通过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横、纵向分析,本文主要形成以下观点。1.结合DEA窗口分析的S-SBM模型结果表明:2004-201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水平有一定提升,2010年效率是2004年的2.7倍,全国效率均值为54.93%,整体水平不是很高。25个地区的效率均值为0.8680,远高于全国均值,地区差异化现象明显,从整体标准差来看,7年间各地差距呈现逐步扩大趋势,就具体地区而言,其中天津、北京、广东等发达地区排名靠前,但是波动性大,河北、辽宁,吉林与贵州相对落后,稳定性相对较好。研发阶段与转化阶段表现出相似趋势:地区差异小于总过程;就效率值来看,研发阶段有少数城市研发效率较高,但会出现忽高忽低的巨大变化,与此同时大部分地区低水平徘徊,成果转化阶段地区效率稳定性最高,但效率值最低,整体水平有待提升。2.各地区技术创新过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现象,RD人员投入改进比例为5.3%,RD经费内部支出为3.4%,模仿创新资金改进比例相对较小为0.14%,我国在技术创新投入方面还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其中在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投入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自主创新效率相对较低。新产品销售收入改进比例为0,新产品出口改进比例为5.9%,说明我国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3.对于技术创新阶段性协调发展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了技术创新两个子阶段与全过程不同程度的协调发展,但仍有一些地区呈现出创新过程失衡的趋势。个别地区整体上表现出较高的协调,但是存在内部具体阶段相对失衡的短板,这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的不足对整体创新效率的提高起到了抑制作用。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 技术创新效率 S-SBM模型 效率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3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1 绪论9-22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10-11
  • 1.2.1 研究目的10
  • 1.2.2 研究意义10-11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11-17
  • 1.3.1 技术创新效率研究综述11-15
  • 1.3.2 技术创新效率测度方法研究综述15-16
  • 1.3.3 文献评述16-17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7-21
  • 1.4.1 研究内容17-18
  • 1.4.2 研究方法18-20
  • 1.4.3 技术路线图20-21
  • 1.5 可能的创新点21-22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22-27
  • 2.1 高技术产业的界定22-23
  • 2.2 技术创新过程的内涵23-24
  • 2.3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理论24-25
  • 2.4 效率理论及技术创新效率25-27
  • 3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模型构建27-36
  • 3.1 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模型选择27-30
  • 3.1.1 传统DEA模型27-29
  • 3.1.2 SBM与S-SBM模型29-30
  • 3.2 评价体系的确立及指标选择30-36
  • 3.2.1 指标选取原则31
  • 3.2.2 技术创新总过程的评价体系及指标选择31-32
  • 3.2.3 技术研发阶段的评价体系及指标选择32-34
  • 3.2.4 成果转化阶段的评价体系及指标选择34-36
  • 4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实证研究36-56
  • 4.1 数据来源及处理36-37
  • 4.2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总效率的区域分析37-40
  • 4.3 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效率的区域分析40-42
  • 4.4 高技术产业技术成果转化效率的区域分析42-44
  • 4.5 非有效决策单元的效率改进44-53
  • 4.5.1 投入变量冗余分析45-50
  • 4.5.2 产出变量不足分析50-53
  • 4.6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协调性的地区差异53-56
  • 5 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56-59
  • 5.1 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与效率56
  • 5.2 提高国内模仿创新效率56-57
  • 5.3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57-58
  • 5.4 制定协调发展的宏微观产业政策58-59
  • 6 结论与展望59-62
  • 6.1 本文主要结论59-60
  • 6.2 不足与展望60-62
  • 参考文献62-65
  • 附录65-69
  • 后记69-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鲁成;张红彩;;北京制造业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J];科学学研究;2005年S1期

2 黄鲁成;张红彩;;北京制造业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年03期

3 罗亚非;焦玉灿;;我国制药业技术创新效率分析[J];科研管理;2007年02期

4 孙凯;李煜华;;我国各省市技术创新效率分析与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11期

5 刘爱芹;张伟;;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测度与评价——基于山东省的实证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 陈傲;;中国工业行业特征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兼论企业创新效率提升的市场结构条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03期

7 阮娴静;;我国重点城市技术创新效率的测算[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15期

8 潘雄锋;刘凤朝;;中国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变动及其收敛性研究[J];管理评论;2010年02期

9 俞会新;夏铮;;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省际比较[J];学术交流;2010年12期

10 谢子远;;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谭琨;何志毅;;国家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估与比较2000-2010[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2 雷善玉;魏艳丽;;辽宁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谢小燕;褚淑贞;;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A];2012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十二五”医药科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2年

4 黄德春;高敏;刘炳胜;;中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变动差异与空间趋同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和α趋同实证分析[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5 江兵;杨彬;刘薇;;基于DEA模型簇的技术创新效率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云;赵文;;国外大型军工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杨恩泉;;基于DEA的国外先进航空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A];2011年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绍兴县委党校 沈海风;以科技创新推进中小企业转型[N];绍兴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邹鲜红;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林云;技术创新效率的经验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3 张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郑坚;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的改进DEA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S-SBM模型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区域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3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3083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f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