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跨境产业链合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7 20:08

  本文关键词: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跨境产业链合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我国与中亚国家占有重要地位,而能源合作又是我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重点。我国与中亚毗邻而居,无论从经济结构、资源禀赋还是地缘优势上都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积极推进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由单纯的能源供应向着全产业链合作方向迈进,这对缓解国内能源供应紧张、转移富余产能、调整能源产业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主要研究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产业合作的现状、动因、模式和保障机制。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本文的可能创新点与难点。第二部分是理论回顾,主要包括能源经济理论、国际合作相关理论、产业链理论的理论分析。第三部分详细分析了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产业合作的现状与问题。第四部分从能源市场和能源贸易两个方面对双方能源合作的动因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提出了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跨境产业链合作的模式以及适用领域。第六部分主要分析能源产业链跨境合作过程中的企业行为。第七部分提出了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跨境产业链合作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中亚国家 能源产业链 跨境合作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4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0-12
  • 1.2.1 国外研究综述10-11
  • 1.2.2 国内研究综述11-12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2-13
  • 1.3.1 研究思路12
  • 1.3.2 研究方法12-13
  • 1.4 论文的可能创新点与难点13-14
  • 1.4.1 可能的创新点13
  • 1.4.2 研究难点13-14
  • 第二章 理论回顾14-18
  • 2.1 能源经济理论14-15
  • 2.2 国际合作相关理论15-16
  • 2.3 产业链理论16-18
  • 第三章 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产业合作现状18-26
  • 3.1 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状况18-21
  • 3.1.1 能源勘探与开发状况18-20
  • 3.1.2 能源运输状况20-21
  • 3.1.3 能源加工与消费状况21
  • 3.2 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产业合作现状21-26
  • 3.2.1 能源项目合作21-23
  • 3.2.2 能源管线合作23-24
  • 3.2.3 存在问题24-26
  • 第四章 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动因的实证分析26-30
  • 4.1 能源市场26-28
  • 4.1.1 外贸依存度分析26-27
  • 4.1.2 储产比分析27-28
  • 4.2 能源贸易28-30
  • 4.2.1 能源贸易竞争指数28
  • 4.2.2 能源贸易互补指数28-29
  • 4.2.3 实证分析结果29-30
  • 第五章 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产业链合作的模式及领域30-34
  • 5.1 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产业链镶嵌模式30-32
  • 5.1.1 能源勘探开发30-31
  • 5.1.2 能源运输31
  • 5.1.3 能源加工和销售31-32
  • 5.1.4 能源装备制造业32
  • 5.2 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产业链合作的主要领域和项目32-34
  • 5.2.1 油气产业32-33
  • 5.2.2 煤炭产业33
  • 5.2.3 电力产业33-34
  • 第六章 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产业链合作中的企业行为34-39
  • 6.1 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路34
  • 6.2 中国能源企业推进跨境产业链合作的路径34-36
  • 6.2.1 建立境外能源生产加工基地34-35
  • 6.2.2 开展能源技术合作35-36
  • 6.2.3 协调能源价格分歧36
  • 6.3 中国能源企业产业链合作的组织控制方式选择36-39
  • 6.3.1 股权控制36-37
  • 6.3.2 非股权控制37-39
  • 第七章 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跨境产业链合作的保障机制39-41
  • 7.1 建立政府主导的多边能源对话机制39
  • 7.2 创新能源领域的融资合作机制39-40
  • 7.3 推动能源贸易的多元货币结算机制40
  • 7.4 组建半独立的能源咨询服务机构40-41
  • 参考文献41-42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42-43
  • 致谢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我国能源出现相对过剩格局[J];能源工程;2001年03期

2 ;原指标“过时”中国2005能源生产目标上调20%[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状况[J];西部资源;2005年05期

4 ;江西省1995年—2003年能源生产情况[J];江西煤炭科技;2005年01期

5 路锦程;黄峥;;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探讨[J];建筑节能;2007年05期

6 张华新;刘海莺;;能源市场化与能源安全[J];中国矿业;2008年03期

7 田中华;陈卫理;;广东能源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广东科技;2010年08期

8 邓郁松;;能源发展要解决四大关键问题[J];中国石油石化;2011年02期

9 李文义;;能源转型发展必须先转变思想[J];能源与节能;2011年02期

10 吴开尧;朱启贵;;能源卫星核算体系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洪春;;福建省能源生产、消费及问题分析[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能源分会专刊[C];2007年

2 王谦;;我国能源、经济、环境、安全监测预警系统[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3 ;能源“十五”发展重点规划[A];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四届信息发布会专辑[C];2001年

4 范维唐;;21世纪中国能源[A];21世纪中国煤炭工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考[A];《电站信息》2012年第8期[C];2012年

6 ;201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A];《电站信息》2013年第2期[C];2013年

7 吴君隆;谷晓江;程进;金明亮;马燕;;贵州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8 方华灿;;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A];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文集[C];2004年

9 胡小平;;中国能源持续战略探讨[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曾少军;;全球能源与环境现状及前景[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2~2013)[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谭江琦;切实做好今冬明春能源生产和供应[N];四川日报;2006年

2 ;中国报业蓝海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能源报》创刊周年庆典发言摘登[N];中国能源报;2010年

3 记者 汤一原;国家能源局来京调研能源工作[N];北京日报;2013年

4 BP集团首席科学家 魏艾伦(Ellen D.Williams)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顾虹;资源局限性改变能源生产方式[N];中国石油报;2013年

5 郭阳;我市能源生产产品实现稳步增长[N];鄂尔多斯日报;2014年

6 陆志明;中印联手催生泛亚能源合作新格局[N];东方早报;2005年

7 清大;“多层综合替代”解能源之急[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8 记者 陆彩荣;把优化能源结构作为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N];光明日报;2001年

9 胡跃龙;走出能源“困局”的路径创新[N];光明日报;2004年

10 ;研究部署今明两年能源工作[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雪梅;西部地区3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才炜;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外部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王俊峰;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的研究与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张新花;中国的中亚能源策略[D];新疆大学;2009年

5 王亚栋;能源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金胤静(Kim Yoon Jung);中国和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关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石红莲;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与能源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芮雪琴;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张涛;基于环境约束的江苏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巧;试论中国与印尼的能源合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马晋;某高新区清洁能源应用规划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3 夏婷;技术创新与能源回弹效应之探讨[D];暨南大学;2015年

4 谭玉华;个体为本的综合能源系统建模及仿真[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姚巧玉;基于技术进步的我国行业能源回弹效应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6 乐无穹;中国分行业、分区域能源回弹效应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7 汪玲玲;我国进口石油资源流动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8 侯强;乌克兰危机与中俄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王菲;江苏省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及能源需求情景预测[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10 奥克桑娜;中俄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跨境产业链合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42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3142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e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