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产业区的形成过程与机制研究 ——以河南省三个农业项目在不同县域内的发展为例
发布时间:2021-06-09 11:48
农业产业区是指以生产区域内主要农产品、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专业户为基础主体,以加工区域内主要农产品的企业为龙头,以银行、科研单位、政府机构为服务主体,联合农业流通企业、农业中介组织、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基于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和其他区域比较优势,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要求,所形成的空间上专业化特征显著且具有范围经济和持续竞争优势、地理边界明显的农业生产地域空间系统。农业产业区是产业区理论在农业产业方面的创新性应用,与其他产业区一样,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是农业产业化的网络化形式,是解决当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出路之一,并已被河南省人民政府作为农业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的重点路径,实现“三化”协调与“四化”同步的重要战略。实践的开展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是,目前有关农业产业区的理论研究较少。本文在借鉴了相关概念——产业区与产业集群、相似概念——农业产业集群后,界定了农业产业区的概念,提出了其辨识方法。从农业产业区形成的条件、形成机制及形成过程三个方面构建了农业产业区形成的理论分析框架。按照“就业人数”及空间规模的变化,将农业产业区的形成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专业项目的引进...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32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农业产业区及其构成
产业区的特点归结为:网状的产业链、内生的灵活专业化、明显的地域性、主体、企业的核心性、区域品牌性、经济溢出性、自然风险性。一,农业产业区是多维的、网络型和立体的(图 2-2)。农业产业区包含了多组织形式连接起来的产业链条,而且各链条之间是相互支持的,并通过产业体之间的产业价值链与非产业价值链的联系、正式与非正式地联系以及双边系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产业网络体系(郑风田、程郁,2005)。农内部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这种网络,降低了沟通成本和交易费规模经济,获得了知识溢出效益,分担了创新的风险,提高了创新的速度和强了集群的竞争力,驱动着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Steinle and Schiele,200
图 2-3 农业产业区的形成(王栋,2009)是,目前有关农业产业区的研究对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群化、区域化的发展现象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和现实指导意义业区的研究尚存在着诸多问题。产业区的概念尚不明确。在国内,农业产业区概念除中国人郑风田教授(2005)提过之外,很少有学者对其进行正式的了较多的相似概念,如农业产业区域集群(陶怀颖,20102009)、农业产业化集群(河南省人民政府,2012)等,出异的现象,影响着进一步的研究,有必要进行统一规范。数据极其缺乏。数据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缺乏相人信服,更无法美曰“科学”。农业产业区涉及的行为主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专业村集聚的形成机理——以河南省专业村为例[J]. 乔家君,李亚静.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2]农户行为与专业村形成的关系研究——以河南省柘城县史老八杨木加工专业村为例[J]. 吴娜琳,李小建,乔家君. 地理科学. 2014(03)
[3]特色种植专业村空间扩散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柘城县辣椒种植为例[J]. 吴娜琳,李二玲,李小建. 地理研究. 2013(07)
[4]技术进步对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影响研究——以陕西富平农业产业集群为例[J]. 常伟,罗剑朝. 青海社会科学. 2013(03)
[5]卡拉麦里 普氏野马的家乡[J]. 农夫,阎寿根. 绿色中国. 2013(03)
[6]近5年我国食用菌生产区域布局情况分析[J]. 吴素蕊,赵春艳,侯波,邰丽梅,桂明英. 中国食用菌. 2013(01)
[7]经济作物种植与非农生产活动空间关系探究——以河南省柘城县为例[J]. 吴娜琳,李小建,李二玲. 经济地理. 2012(08)
[8]农业地理集聚与农业分工深化、分工利益实现[J]. 肖卫东. 东岳论丛. 2012(08)
[9]欠发达区地理环境对专业村发展的影响研究[J]. 李小建,周雄飞,郑纯辉,Scott Rozelle. 地理学报. 2012(06)
[10]基于偏离—份额法的我国农民收入结构演进的省际比较[J]. 万年庆,李红忠,史本林. 地理研究. 2012(04)
博士论文
[1]区域文化与风险偏好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张媛.中南大学 2012
[2]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研究[D]. 洪艳.湖南农业大学 2009
[3]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因素研究[D]. 郑耀群.西北大学 2009
[4]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研究[D]. 刘中会.东北师范大学 2009
[5]中西部地区农户经济行为与农村反贫困研究[D]. 颜廷武.华中农业大学 2005
[6]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户决策行为研究[D]. 胡豹.浙江大学 2004
[7]产业集群与日本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研究[D]. 杨晓慧.东北师范大学 2003
[8]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D]. 徐志刚.南京农业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基于农户经济组织的农业产业集群研究[D]. 原国霞.曲阜师范大学 2010
[2]基于价值链视角下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王青林.西北师范大学 2008
[3]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宋玉兰.新疆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20523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32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农业产业区及其构成
产业区的特点归结为:网状的产业链、内生的灵活专业化、明显的地域性、主体、企业的核心性、区域品牌性、经济溢出性、自然风险性。一,农业产业区是多维的、网络型和立体的(图 2-2)。农业产业区包含了多组织形式连接起来的产业链条,而且各链条之间是相互支持的,并通过产业体之间的产业价值链与非产业价值链的联系、正式与非正式地联系以及双边系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产业网络体系(郑风田、程郁,2005)。农内部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这种网络,降低了沟通成本和交易费规模经济,获得了知识溢出效益,分担了创新的风险,提高了创新的速度和强了集群的竞争力,驱动着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Steinle and Schiele,200
图 2-3 农业产业区的形成(王栋,2009)是,目前有关农业产业区的研究对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群化、区域化的发展现象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和现实指导意义业区的研究尚存在着诸多问题。产业区的概念尚不明确。在国内,农业产业区概念除中国人郑风田教授(2005)提过之外,很少有学者对其进行正式的了较多的相似概念,如农业产业区域集群(陶怀颖,20102009)、农业产业化集群(河南省人民政府,2012)等,出异的现象,影响着进一步的研究,有必要进行统一规范。数据极其缺乏。数据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缺乏相人信服,更无法美曰“科学”。农业产业区涉及的行为主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专业村集聚的形成机理——以河南省专业村为例[J]. 乔家君,李亚静.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2]农户行为与专业村形成的关系研究——以河南省柘城县史老八杨木加工专业村为例[J]. 吴娜琳,李小建,乔家君. 地理科学. 2014(03)
[3]特色种植专业村空间扩散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柘城县辣椒种植为例[J]. 吴娜琳,李二玲,李小建. 地理研究. 2013(07)
[4]技术进步对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影响研究——以陕西富平农业产业集群为例[J]. 常伟,罗剑朝. 青海社会科学. 2013(03)
[5]卡拉麦里 普氏野马的家乡[J]. 农夫,阎寿根. 绿色中国. 2013(03)
[6]近5年我国食用菌生产区域布局情况分析[J]. 吴素蕊,赵春艳,侯波,邰丽梅,桂明英. 中国食用菌. 2013(01)
[7]经济作物种植与非农生产活动空间关系探究——以河南省柘城县为例[J]. 吴娜琳,李小建,李二玲. 经济地理. 2012(08)
[8]农业地理集聚与农业分工深化、分工利益实现[J]. 肖卫东. 东岳论丛. 2012(08)
[9]欠发达区地理环境对专业村发展的影响研究[J]. 李小建,周雄飞,郑纯辉,Scott Rozelle. 地理学报. 2012(06)
[10]基于偏离—份额法的我国农民收入结构演进的省际比较[J]. 万年庆,李红忠,史本林. 地理研究. 2012(04)
博士论文
[1]区域文化与风险偏好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张媛.中南大学 2012
[2]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研究[D]. 洪艳.湖南农业大学 2009
[3]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因素研究[D]. 郑耀群.西北大学 2009
[4]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研究[D]. 刘中会.东北师范大学 2009
[5]中西部地区农户经济行为与农村反贫困研究[D]. 颜廷武.华中农业大学 2005
[6]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户决策行为研究[D]. 胡豹.浙江大学 2004
[7]产业集群与日本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研究[D]. 杨晓慧.东北师范大学 2003
[8]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D]. 徐志刚.南京农业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基于农户经济组织的农业产业集群研究[D]. 原国霞.曲阜师范大学 2010
[2]基于价值链视角下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王青林.西北师范大学 2008
[3]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宋玉兰.新疆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205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3220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