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谷”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6 05:24
随着我国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产业结构的转型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国家要统筹规划并处理好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四项建设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为科学推进“中国农谷”产业发展的战略建设,要不断推进“中国农谷”产业发展战略,应该和当前国情、省情、市情及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农谷”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方向应当直接指向“三农问题”和“三化”建设,其战略目标,就应该是坚持以破解“三农”问题为出发点,坚持以城乡统筹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根本,通过建设“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努力探索统筹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与路径,即保障社会公正和谐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路径。“中国农谷”战略是由湖北省政府提出在荆门地区实施。“中国农谷”既是标准,又是品牌,更是机遇。但是,在“中国农谷”产业发展及建设热情推进的过程中,还需要继续深入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抛开行业领域的外衣,“中国农谷”与“中国光谷”相比,在功能定位、标志定位等本质方面的相同点及不同点的区分,通过分析比较,抓...
【文章来源】:武汉轻工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农谷”产业发展战略技术路线
2 “中国农谷”产业发展战略分析相关理论新,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产业集群与知识和技术扩散之间存着相互促进的自增强关系,相互关联、高度专业化的产业有规律地聚集在一区域,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如图 2-1 所示:
料动力资源相互结合某个产品之所以能在它们进行合理利用。成的稳定的、反复进模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同,其中增长较快的特定区域或城市集聚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就被称之为“增长极布局模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镇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现象:基于“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型视角——以乐清市为例[J]. 陈振宇. 经济研究导刊. 2011(07)
[2]县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研究[J]. 孔素贞. 现代商贸工业. 2007(05)
[3]Empirical Analysis on Urbanization Patterns in Zhejiang Province Based on Spatial Economy and GIS[J]. GE Ying1, 2, LIANG Qi2 (1.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 2. 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6(03)
[4]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J]. 朱华友.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4(02)
[5]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的演化[J]. 马强,远德玉. 社会科学辑刊. 2004(02)
[6]中小企业集群形成原因的文献综述[J]. 谯薇,宗文哲. 财经问题研究. 2004(03)
[7]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分析[J]. 吴勤堂. 管理世界. 2004(02)
[8]农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研究——以制度分析为重点的考察[J]. 姜长云. 经济研究参考. 2004(03)
[9]传统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J]. 肖广岭,刘学亮.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6)
[10]技术过程论的再思考[J]. 远德玉.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
本文编号:3609899
【文章来源】:武汉轻工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农谷”产业发展战略技术路线
2 “中国农谷”产业发展战略分析相关理论新,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产业集群与知识和技术扩散之间存着相互促进的自增强关系,相互关联、高度专业化的产业有规律地聚集在一区域,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如图 2-1 所示:
料动力资源相互结合某个产品之所以能在它们进行合理利用。成的稳定的、反复进模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同,其中增长较快的特定区域或城市集聚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就被称之为“增长极布局模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镇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现象:基于“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型视角——以乐清市为例[J]. 陈振宇. 经济研究导刊. 2011(07)
[2]县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研究[J]. 孔素贞. 现代商贸工业. 2007(05)
[3]Empirical Analysis on Urbanization Patterns in Zhejiang Province Based on Spatial Economy and GIS[J]. GE Ying1, 2, LIANG Qi2 (1.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 2. 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6(03)
[4]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J]. 朱华友.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4(02)
[5]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的演化[J]. 马强,远德玉. 社会科学辑刊. 2004(02)
[6]中小企业集群形成原因的文献综述[J]. 谯薇,宗文哲. 财经问题研究. 2004(03)
[7]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分析[J]. 吴勤堂. 管理世界. 2004(02)
[8]农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研究——以制度分析为重点的考察[J]. 姜长云. 经济研究参考. 2004(03)
[9]传统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J]. 肖广岭,刘学亮.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6)
[10]技术过程论的再思考[J]. 远德玉.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
本文编号:3609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3609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