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三大支撑带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分析

发布时间:2022-02-09 09:35
  研究目标:测度长江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带及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三大支撑带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揭示其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特征、空间非均衡性及分布动态演化。研究方法:运用逐层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时序加权混合算子及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等分析方法。研究发现:三大支撑带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其梯度特征明显,长江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带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丝绸之路经济带处于较低水平。三大支撑带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总体非均衡性呈波动递减趋势,区域失衡正在逐步得到遏制;环渤海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间差异最大,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差异位居三大支撑带首位;区域间差异是造成三大支撑带整体空间非均衡性的主要来源。三大支撑带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极化效应"显著,且呈现不同类型的极化趋势,三大支撑带整体由两极分化逐步强化为多极分化现象,长江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带始终呈现多极分化现象,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呈现两极分化趋势。研究创新:测度了三大支撑带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揭示三大支撑带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其来源,进而刻画了... 

【文章来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37(04)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23 页

【部分图文】:

三大支撑带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分析


整体三维核密度

框架图,人工智能,框架,创新主体


(1)创新支撑。创新支撑能力是维系和促进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活动开展的保障和基石,指的是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到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活动过程中的因素,主要包括创新主体、创新环境以及创新平台。高质量创新活动必须依赖高素质的创新主体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依托先进的创新平台来实施开展。创新主体主要指从事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活动的科研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只有拥有高素质的科研创新人才,才能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步伐,提升其产业竞争力,从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领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因此,创新主体是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部分。创新环境指的是创新主体所处的区域环境,包含文化环境、基础设施以及创新意识等要素。赵彦飞等(2019)认为创新环境是创新系统的基础条件,支撑着创新系统内各个主体的良性运转,在整个创新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适时地调整创新环境,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创新主体,才能更好地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从而更好地开展创新研发活动。因此创新环境是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支撑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创新平台指的是整合集聚科技资源、具有开放共享特征、支撑和服务于科技研发活动的科技机构,主要包括高校、研究机构等组织。余唯和李海燕(2018)指出,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是服务于科技创新活动和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也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因此,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支撑能力可以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以及创新平台三个方面进行表征。(2)创新活力。创新活力既包含产业已经显现出来的创新优势,又包含产业内在的、不可见的创新能量。创新活力在反映了当下产业创新能力及时性和绝对性的同时,也体现了产业潜在的创新能力,反映出创新能力的趋势性及相对性。基于此,本文选取创新现状作为产业显现的创新优势来表征产业创新活力,选取创新融合及创新开放作为潜在的创新优势来表征企业创新活力。创新现状指的是目前产业创新发展的程度,包括产业发展规模及产业盈利情况,是反映产业创新活力最直接的因素。创新融合指的是人工智能与其他行业进行行业融合发展以及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共创机制。《计划》中明确要求人工智能产业要加强行业对接,推动行业合理开放数据,积极应用新技术、新业务,促进人工智能与行业融合发展。另外,产学研融合创新有利于区域范围内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计划提出要形成开源共享理念,促进产学研各创新主体共创共享。实施创新开放策略,有利于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吸收并利用外部创新资源来弥补内部研究基础的不足,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国内人工智能企业可以通过融入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等方法来实现创新开放,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创新活力。此外,创新开放程度还体现在创新主体间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的频度,例如开展人工智能学术交流活动、举办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会议等都是提升创新开放程度的有效方式。基于此,本文将从创新现状、创新融合与创新开放三个方面来表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活力。

核密度,长江经济带,经济带,渤海


长江经济带三维核密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服务业FDI分布的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2005~2016[J]. 陈景华,王素素,陈敏敏.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9(05)
[2]省域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差异研究[J]. 卿青平,王瑛.  中国环境科学. 2019(02)
[3]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驱动发展动态评价体系研究——基于二次加权动态评价方法[J]. 李旭辉,郑丽琳,程静静.  华东经济管理. 2019(03)
[4]创新环境评估研究综述:概念、指标与方法[J]. 赵彦飞,陈凯华,李雨晨.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9(01)
[5]实施科技发展战略,走科技强国之路[J]. 魏立帅.  中共党史研究. 2018(12)
[6]科技创新平台共享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余唯,李海燕.  科技管理研究. 2018(10)
[7]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差异及溢出效应研究——基于1992—2013年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考察[J]. 刘华军,裴延峰,贾文星.  财贸研究. 2017(11)
[8]基于TOPSIS灰色关联投影法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动态综合评价——以京津冀一体化为视角[J]. 范德成,杜明月.  运筹与管理. 2017(07)
[9]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王洪庆,侯毅.  中国科技论坛. 2017(03)
[10]海南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空间差异性分析——基于2009—2014年海南18个市县面板数据[J]. 蒋振威,王平.  经济地理. 2016(11)



本文编号:36167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36167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2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