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志怪文化与文化产业创新
发布时间:2022-12-06 05:22
日本妖怪文化引发的"全球热"为中国志怪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东北亚国家中具有文化资源同源性与母体性优势的中国志怪文化,是我国文化产业多样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选项,具备重要的传播学价值。日本妖怪文化在电影、游戏、观光旅游等领域的产业化研发经验给中国志怪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带来了启示:需要以志怪文化的系统化研究为基石,加强对地域特色志怪文化的挖掘,精准匹配具备独创性的产品形式,并确保文化产品内核与产品包装的一体化。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作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力点的中国志怪文化
(一)中国传统志怪文化的“墙外香”与“全球热”
(二)中国传统志怪文化的传播学价值
1.文化维模效应的相对豁免:文化资源的同源性优势
2.文化增殖的可能性:文化资源的母体性优势
3.文化融合的可实现性:资源优势的产业化实现
(三)讲述中国故事、具有中国美学内核与中国价值的中国志怪文化
二、志怪文化在文化产业创新中的现实考察与比较研究
(一)志怪文化在两国电影产业中的表现
(二)志怪文化在两国游戏产业中的表现
(三)志怪文化在两国(地区)观光旅游产业中的表现
三、对策与建议:新时代中国志怪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与创新
(一)以志怪文化的体系化研究为基石,保障文化产业的全方位开发
(二)以特色志怪文化为推力,推动区域特色文化符号研创,助力对外文化传播
(三)以匹配度为基准,加强特色文化内核的创意包装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庐江民》看唐代志怪中的祆教仪式[J]. 海力波. 文化遗产. 2019(01)
[2]施蛰存现代志怪中的“巫鬼”文化——“搜神”二记与《梅雨之夕》比较谈[J]. 黄瑶. 中华文化论坛. 2018(10)
[3]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空间叙事的结构与功能[J]. 郭艳. 中州学刊. 2016(11)
[4]国内影视旅游的现状与开发模式探析[J]. 王抒鸥. 学习与实践. 2015(08)
[5]文化产业的概念与分类[J]. 常凌翀. 新闻爱好者. 2013(12)
[6]浅议日本妖怪文化之“变”与“不变”[J]. 陈辉. 前沿. 2012(09)
[7]日本文化中的妖怪文化[J]. 小松和彦,王铁军. 日本研究. 2011(04)
[8]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伐树故事的民俗文化渊源[J]. 张黎明,李艳.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5)
[9]《山海经》与战国时期的造神运动[J]. 常金仓. 中国社会科学. 2000(06)
[10]关于文化传播学的理论问题[J]. 戴元光. 兰州大学学报. 1995(04)
博士论文
[1]比较视域下的中日“妖怪”与“妖怪学”研究[D]. 王鑫.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山海经》中古今妖怪艺术形象的分析及应用实践[D]. 谢地.陕西师范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711145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作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力点的中国志怪文化
(一)中国传统志怪文化的“墙外香”与“全球热”
(二)中国传统志怪文化的传播学价值
1.文化维模效应的相对豁免:文化资源的同源性优势
2.文化增殖的可能性:文化资源的母体性优势
3.文化融合的可实现性:资源优势的产业化实现
(三)讲述中国故事、具有中国美学内核与中国价值的中国志怪文化
二、志怪文化在文化产业创新中的现实考察与比较研究
(一)志怪文化在两国电影产业中的表现
(二)志怪文化在两国游戏产业中的表现
(三)志怪文化在两国(地区)观光旅游产业中的表现
三、对策与建议:新时代中国志怪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与创新
(一)以志怪文化的体系化研究为基石,保障文化产业的全方位开发
(二)以特色志怪文化为推力,推动区域特色文化符号研创,助力对外文化传播
(三)以匹配度为基准,加强特色文化内核的创意包装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庐江民》看唐代志怪中的祆教仪式[J]. 海力波. 文化遗产. 2019(01)
[2]施蛰存现代志怪中的“巫鬼”文化——“搜神”二记与《梅雨之夕》比较谈[J]. 黄瑶. 中华文化论坛. 2018(10)
[3]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空间叙事的结构与功能[J]. 郭艳. 中州学刊. 2016(11)
[4]国内影视旅游的现状与开发模式探析[J]. 王抒鸥. 学习与实践. 2015(08)
[5]文化产业的概念与分类[J]. 常凌翀. 新闻爱好者. 2013(12)
[6]浅议日本妖怪文化之“变”与“不变”[J]. 陈辉. 前沿. 2012(09)
[7]日本文化中的妖怪文化[J]. 小松和彦,王铁军. 日本研究. 2011(04)
[8]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伐树故事的民俗文化渊源[J]. 张黎明,李艳.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5)
[9]《山海经》与战国时期的造神运动[J]. 常金仓. 中国社会科学. 2000(06)
[10]关于文化传播学的理论问题[J]. 戴元光. 兰州大学学报. 1995(04)
博士论文
[1]比较视域下的中日“妖怪”与“妖怪学”研究[D]. 王鑫.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山海经》中古今妖怪艺术形象的分析及应用实践[D]. 谢地.陕西师范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7111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3711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