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制造业竞争力评价及其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黑龙江制造业竞争力评价及其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制造业竞争力 模糊综合评价 因素筛选 变异系数法
【摘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制造业的竞争力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已然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同时,很多例如创新能力较弱、地区发展不平衡等不容忽视的问题日益暴露。对我国制造业竞争力进行科学有效评价,认识到不同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差距,进而提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此背景下,采用文献调研、因素筛选、变异系数法、模糊综合评价等研究方法,对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整理研究和分析,在筛选出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起制造业竞争力的二级评价指标体系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收集《国家统计年鉴》中2014年全国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对黑龙江省的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与我国制造业比较发达的省份——广东省进行了比较,根据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黑龙江省的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提高黑龙江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主要内容简介如下:第一章,绪论。概括性得阐述了本次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方向和思路。第二章,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文献综述。查阅整理大量文献后,将国内外与产业竞争力研究相关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性的分析和评述了当前国内外对制造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现状,对相关评价方法进行了整理和评述。第三章,制造业竞争力理论与影响因素。具体阐释了制造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相关理论,深入分析了包括产业环境、产业创新、产业规模在内的重要因素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为后文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第四章,制造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在详细阐释了基于因素筛选的模糊评价方法的原理和建模步骤后,采用变异系数法对影响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筛选,以产业创新、产业规模和产业环境三个方面为指标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第五章,黑龙江省制造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阐述了黑龙江制造业的现状,以及在全国所处的地位;将相关数据带入评价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计算出黑龙江省制造业竞争水平,并同全国和广东省份的制造业发展的统计数据和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得出实证结论,分析了造成黑龙江制造业竞争力水平低下的原因。第六章,总结与建议。总结全文研究,针对黑龙江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改革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竞争力 模糊综合评价 因素筛选 变异系数法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24;F427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9
- 1 绪论9-16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0-12
- 1.2.1 研究目的10
- 1.2.2 研究意义10-12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12-13
- 1.3.1 研究思路12
- 1.3.2 研究方法12-13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13-15
- 1.5 论文创新点15-16
- 2 文献综述16-23
- 2.1 关于产业竞争力理论的研究16-18
- 2.1.1 国外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现状16-17
- 2.1.2 国内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现状17-18
- 2.2 关于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18-21
- 2.2.1 AHP层次分析方法18-19
- 2.2.2 加权综合法19
- 2.2.3 基于因素筛选综合评价法19-20
- 2.2.4 DEA数据包络分析法20-21
- 2.2.5 投入产出分析法21
- 2.2.6 模糊综合评价法21
- 2.3 文献评述21-23
- 3 制造业竞争力概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23-28
- 3.1 制造业23-24
- 3.2 制造业竞争力24-26
- 3.2.1 制造业竞争力的内涵24-25
- 3.2.2 制造业竞争力的特征25-26
- 3.3 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26-28
- 3.3.1 产业环境26-27
- 3.3.2 产业规模27
- 3.3.3 产业创新27-28
- 4 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28-33
- 4.1 基于因素筛选模糊系统综合评价法的概述28-30
- 4.1.1 模糊系统综合评价方法28-29
- 4.1.2 基于因素筛选的模糊系统综合评价法29-30
- 4.2 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建立30-33
- 5 黑龙江省制造业竞争力实证研究33-46
- 5.1 黑龙江制造产业现状分析33-37
- 5.1.1 黑龙江省制造业产业环境分析33-34
- 5.1.2 黑龙江省制造业产业规模分析34-36
- 5.1.3 黑龙江省制造业产业创新分析36-37
- 5.2 黑龙江制造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37-40
- 5.2.1 指标的来源37
- 5.2.2 建立指标的原则37
- 5.2.3 单项指标权重的确定37-38
- 5.2.4 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38-40
- 5.3 黑龙江省制造业竞争力水平的比较分析40-44
- 5.3.1 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水平综合评价40-42
- 5.3.2 广东省制造业竞争力水平综合评价42-44
- 5.4 实证结论44-46
- 6 结论与建议46-50
- 6.1 研究结论46-47
- 6.2 提升黑龙江省制造业竞争力的建议47-50
- 6.2.1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47-48
- 6.2.2 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推进制度创新48
- 6.2.3 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48-49
- 6.2.4 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引进高层次人力资本49-50
- 致谢50-51
- 参考文献51-54
- 附录54-55
- A. 附表54-55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55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部分科研项目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全新设计之道[J];微型机与应用;2006年Z1期
2 千庆兰;陈颖彪;;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异解析[J];地理科学;2007年03期
3 田曦;;生产性服务影响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7年11期
4 ;四川制造业竞争力急剧下滑 政协研讨认为当务之急是改变“衡量指标”[J];领导决策信息;2007年45期
5 ;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居全球第一[J];地质装备;2010年05期
6 王军;王瑞;;山东省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东岳论丛;2011年12期
7 郝华;林秀梅;;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研究综述[J];才智;2012年21期
8 王彬;;贵州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2年08期
9 杨勇;;显示器制造业竞争力分析(中)[J];电脑采购周刊;2000年32期
10 ;现在播报[J];领导决策信息;2002年3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武义青;马银戌;顾培亮;;中国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测定与分析[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陈涛;魏世灼;;福建省制造业竞争力研究[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高诚辉;;打造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平台,提升福建制造业竞争力[A];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提升福建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高诚辉;;打造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平台,提升福建制造业竞争力[A];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提升福建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剑荣;胡海忠;;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提升宁波制造业竞争力[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丽君;;构筑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生成能力探析[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徐泽民;隋云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龙江装备制造核心竞争力[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郭强;胡海忠;;宁波工业设计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思考[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敏贤;;为提高我国先进制造技术水平增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作出贡献[A];科技进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讨会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闫岩;制造业竞争力中国居首[N];国际商报;2013年
2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张婧;德勒:完善政策提高制造业竞争力[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3 彭 燮;解读中国制造业竞争力[N];中国质量报;2003年
4 武义青邋江源 徐淑荣 翁小清 陈晓永 于卫宁;我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稳步提高[N];中国信息报;2007年
5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中国31省市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报告[N];中国信息报;2003年
6 徐钟;制造业竞争力我们要保持几十年[N];南方周末;2003年
7 陶良虎;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如何提升[N];学习时报;2012年
8 刘慧;制造业竞争力关键在提升创新[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9 玉明;非生产性成本支出过多导致美制造业竞争力下降[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白智新;国内制造业竞争力不强 引发产业隐忧[N];消费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松兰;中日韩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杨仁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造业竞争力与产业融合[D];南开大学;2013年
3 郝华;吉林省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王亚男;两化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5 陶良虎;湖北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红恩;江苏省制造业竞争力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2 张俊秀;福建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3 田媛媛;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比较与对策[D];辽宁大学;2016年
4 官龙;黑龙江制造业竞争力评价及其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5 乔珍;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业祥;苏中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7 张英;川陕渝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8 刘相锋;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实证分析[D];辽宁大学;2012年
9 魏世灼;福建省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聂庆明;苏锡常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382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538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