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中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的评价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4 22:46

  本文关键词: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中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的评价管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体育产业 引导资金 体育产业投融资


【摘要】:如同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一样,体育产业投融资领域的问题同样也是体育产业发展中问题的侧面反映。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体育产业投融资的背景分析,为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的出现和使用奠定理论地位和逻辑依据。通过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在我国开展现状,分析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今后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的管理提供参考。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对本文研究对象的概念进行文献梳理。通过问卷调查法,包括专家访谈、问卷调查,获得我国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发展现状数据和第一手评价指标数据。利用统计描述法,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法,对本文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发展现状进行统计描述;对绩效评价模型进行统计分析。最后使用例证分析法,对本文建立的绩效评价模型的效果进行实例分析。本文共有六章。第一章为本文导论。第二章为本文的文献综述,在整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界定研究对象概念等;第三章从数量、规模、资金来源、评价方式、管理现状等方面分析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的管理现状;第四章为本文的核心部分,构建引导资金评价体系;第五章对评价体系进行实例应用分析;第六章为本文的总结和展望。体育产业引导资金作为各级政府针对我国体育产业而开设的政策性资金,是体育产业“大爆发”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持者和塑造者。为了适应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应该进行市场化运作,进一步规范资金管理和后期监督,引入第三方评价和评选。通过各项举措多管齐下的改革,让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在未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发作用。
【关键词】:体育产业 引导资金 体育产业投融资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0-0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导论9-16
  • 1.1 选题依据9-12
  • 1.1.1 背景研究9-10
  • 1.1.2 政策依据10-12
  • 1.2 研究意义12-14
  • 1.2.1 背景意义12-13
  • 1.2.2 研究理论意义13
  • 1.2.3 研究实践意义13-14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14-15
  • 1.3.1 研究对象14
  • 1.3.2 研究方法14-15
  • 1.4 研究思路15-16
  • 第二章、文献综述16-24
  • 2.1 概念界定16-17
  • 2.1.1 体育产业概念16
  • 2.1.2 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相关概念辨析16-17
  • 2.2 基础支撑理论17-20
  • 2.2.1 资本结构理论17-18
  • 2.2.2 优序融资理论18
  • 2.2.3 市场失灵理论18-19
  • 2.2.4 麦克米伦缺口理论19-20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20-21
  • 2.3.1 国外研究情况20
  • 2.3.2 国内研究情况20-21
  • 2.4 关于统计分析方法的文献综述21-22
  • 2.4.1 层次分析法21
  • 2.4.2 模糊综合理论21-22
  • 2.5 本章小结22-24
  • 第三章、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的发现状24-37
  • 3.1 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的由来24-25
  • 3.1.1 投资主体的需求24
  • 3.1.2 市场主体的需求24
  • 3.1.3 克服体育投融资市场失灵问题的需求24-25
  • 3.2 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发展现状25-36
  • 3.2.1 体育产业引导资金设立现状25-30
  • 3.2.2 被体育产业引导资金资助的企业现状30-33
  • 3.2.3 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3-36
  • 3.3 本章小结36-37
  • 第四章、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管理评价模型的构建37-52
  • 4.1 模型设计37
  • 4.1.1 设计思路37
  • 4.1.2 设计原则37
  • 4.2 评价方法选择37-39
  • 4.2.1 评价方法优缺点辨析38-39
  • 4.2.2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法的结合方法的选择39
  • 4.3 指标的选择39-44
  • 4.3.1 初始指标39-42
  • 4.3.2 筛选指标42-44
  • 4.4 指标赋权44-49
  • 4.4.1 确立权重的方法44-45
  • 4.4.2 确定权重的步骤45
  • 4.4.3 权重计算45-49
  • 4.5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49-51
  • 4.5.1 模糊综合法的选择49
  • 4.5.2 模糊综合评价法49
  • 4.5.3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49-50
  • 4.5.4 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50
  • 4.5.5 指标隶属度值50-51
  • 4.6 本章小结51-52
  • 第五章、体育产业引导资金评价效果实例研究52-59
  • 5.1 评价效果实例研究52-55
  • 5.1.1 实例选择及基本情况介绍52
  • 5.1.2 实例数据获取52-53
  • 5.1.3 数据处理53-54
  • 5.1.4 实例评价结果54-55
  • 5.2 对北京市体育产业专项引导资金评价结果的对策建议55-58
  • 5.2.1 提高目标实现程度的对策55-56
  • 5.2.2 提高引导效果的对策56-57
  • 5.2.3 提高管理能力的对策57-58
  • 5.3 本章小结58-59
  •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59-61
  • 6.1 结论59-60
  • 6.2 展望60-61
  • 致谢61-62
  • 参考文献62-65
  • 附件65-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连慧;论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2 ;体育科学与体育科学体系[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1期

3 彭先奎;体育科学概念应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对体育科学概念涵义的浅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黄力生,陈海啸;论体育科学的性质、特征及体育科学体系的分类[J];体育科学研究;2001年04期

5 钟秋;论体育精神的教育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03期

6 冯大志,宋久存;浅谈体育科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刘云民;体育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J];辽宁体育科技;2002年01期

8 林新利;试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9 宋盛林,杨明远,杜忠杰;高校体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作用[J];辽宁体育科技;2003年04期

10 张尚晏,王建军;浅谈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J];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雁;;体育科学新视野——论适应体育学的形成与发展[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2 李俊辉;孙思哲;;体育科学发展动力机制的理性思考[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3 叶永延;;撰写体育论文(自然科学范围)的方法[A];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C];1986年

4 杨小永;王健;;体育学科体系的分类——宏观、中观、微观[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刘静民;马新东;;研究型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思考[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6 叶显葵;;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 加强体育课程改革[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7 葛吉生;;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推进精品体育课程建设[A];第二十一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11年

8 张锐;王东敏;;浅析我国“体育”概念的争议与思考[A];第十五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5年

9 徐刚;;论体育科学的学科本质属性及学科分类的划分意义[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10 ;《重庆体育科学》简介[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晖 叶楠;体育产业亟待调整[N];中国体育报;2000年

2 ;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化人的特征[N];中国体育报;2002年

3 方炜杭 连聪;福建体工会—— 共谋体育科学发展[N];中国体育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刘敏;科学规划体育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国家基地创建[N];中国体育报;2013年

5 黄心豪邋曹_g;体育:提升大都市形象[N];中国体育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蒋玮;60年,山西体育走出特色之路[N];发展导报;2009年

7 曹_g;国际体育科学研讨会在京举行[N];中国体育报;2012年

8 记者 邹丽;湖北举行体育局长会[N];中国体育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王彦;强度体育,中国需要你[N];文汇报;2013年

10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提高体育学项目研究的质量[N];社会科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庆山;体育课程实施主体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孙继龙;体育标语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3 黄海燕;体育赛事综合影响的事前评估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4 张细谦;体育课程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郭建平;创意体育产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晓龙;价值论视野中的体育哲学[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7 杨明;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刘文董;我国体育博彩的规范化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曾庆涛;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方春妮;体育产业集群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若光;体育文明:建构一个理论观点型核心概念[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娟;论体育科学学术社团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3 蔡梅清;茂名市不同社会阶层体育参与研究[D];吉首大学;2013年

4 王哲;运城市城市居民休闲体育参与状况调研报告[D];延边大学;2015年

5 王金利;基于知识图谱的体育赛事国际研究可视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郭志波;同步小康进程中贵州省县域体育发展现状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7 郑榕榕;临沂市沂南县公务员体育健身行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玉阳;广东省城乡体育软实力差异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9 马岗峰;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10 赵啸鹏;裕固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困境与建议[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425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5425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9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