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与驱动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6 08:13
本文关键词: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与驱动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 驱动因素 因子分析 主成分回归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新一轮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一代主题。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可以满足发展需求,同时跟随了当代新兴技术发展的步伐,表现出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好的特点,能够很好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并且在引领地区经济增长中正日益凸显出重要作用,符合产业未来发展的要求。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提升区域竞争优势,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讨。首先对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提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理论的整理,从产业发展潜力、产业比较优势、产业创新能力、产业关联度和产业可持续性五个方面建立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目前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各大类产业发展形势,提出对产业分层次着重进行发展的战略。其次分析了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驱动因素。从产业基础、科研水平、市场需求、政策环境扶持四大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回归分析,得出均呈现正相关的结论,其中产业基础与科技创新能力对产业发展驱动影响力较大。最后结合本文分析结果,从现实状况和政策两方面,为发展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驱动因素 因子分析 主成分回归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4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1-12
- 1.2.1 研究目的11
- 1.2.2 研究意义11-12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12-13
- 1.3.1 研究框架12
- 1.3.2 研究方法12-13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13-14
- 1.4.1 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13
- 1.4.2 不足之处13-14
- 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相关理论综述14-23
- 2.1 相关产业理论14-15
- 2.1.1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14
- 2.1.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14-15
- 2.1.3 产业关联理论15
- 2.2 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综述15-23
- 2.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15-19
- 2.2.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路径分析19-20
- 2.2.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发展评价研究20-21
- 2.2.4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驱动因素的相关研究21-23
- 3 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23-34
- 3.1 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23-26
- 3.1.1 产业基础优势23-24
- 3.1.2 资源条件丰富24-25
- 3.1.3 人才创新发展优势25
- 3.1.4 政策优惠扶持25-26
- 3.2 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26-31
- 3.2.1 新材料产业26-27
- 3.2.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7-28
- 3.2.3 新能源产业28
- 3.2.4 节能环保产业28-29
- 3.2.5 新能源汽车产业29
- 3.2.6 新医药和生物产业29-30
- 3.2.7 海洋开发产业30
- 3.2.8 高端装备制造业30-31
- 3.3 山东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存问题31-34
- 3.3.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无重点31
- 3.3.2 研发创新能力不足31-32
- 3.3.3 产业链不完善,未形成竞争优势32
- 3.3.4 政策体制不健全32-34
- 4 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实证分析34-49
- 4.1 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选取34-39
- 4.1.1 指标选取原则34
-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34-39
- 4.2 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发展评价研究39-46
- 4.2.1 数据来源39
- 4.2.2 评价方法模型设计39-40
- 4.2.3 数据分析与处理40-46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46-48
- 4.4 本章小结48-49
- 5 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49-56
- 5.1 研究假设的设计49-50
- 5.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50-51
- 5.3 实证分析51-55
- 5.4 本章小结55-56
- 6 促进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探析56-60
- 6.1 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梯度发展建议56-57
- 6.2 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建议57-60
- 6.2.1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布局57-58
- 6.2.2 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的力度58
- 6.2.3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58
- 6.2.4 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体系58-59
- 6.2.5 加强组织协调,促进产业发展59-60
- 参考文献60-64
- 后记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震宇;史占中;;金融抑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5年05期
2 迟梦筠;龚勤林;;基于创新驱动的后发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05期
3 霍影;李巍巍;王春梅;;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协同发展策略研究[J];统计与咨询;2015年02期
4 汪亮;杜军;宁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分析技术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01期
5 王洪;;创新商业模式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J];经济论坛;2013年10期
6 杨忠泰;;地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差异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11期
7 李奎;陈丽佳;;基于创新双螺旋模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政策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年12期
8 沈孟康;;因子分析法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2年09期
9 张国强;汤向俊;;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比较: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08期
10 王新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研究及路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08期
,本文编号:547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547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