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关联的区域产业转移及其效率优化:投入产出的视角
本文关键词:基于产业关联的区域产业转移及其效率优化:投入产出的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区域产业转移 产业关联 投入产出 内生比较优势
【摘要】:基于产业关联的产业转移是提高产业转移有效性、推动区域内生增长的重要途径。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制造业的前向关联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正相关,但其后向关联水平并不必然的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从而为制造业由东向西的转移奠定了产业基础;(2)区域制造业与其它地区产业之间的关联水平与区域间地理距离呈反比;(3)待转移产业及其转向的选择要视区域内产业关联、区域间产业关联、产业技术特征以及区域间地理距离进行分类、差异化转移;(4)现阶段低技术制造业更适用于基于产业链的集群式整体迁移模式,而中、高技术制造业更适用基于产品价值链的生产工序转移模式,推动区域间基于产品价值链的网络型分工,在低技术制造业转移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弱化发达地区"产业空心化"危机。其中中等技术制造业主要转移一般的技术密集型生产工序,高技术制造业转移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序。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新型城镇化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区域产业转移 产业关联 投入产出 内生比较优势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代际差异视角下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动态变化与产业转移问题研究”(13CJY070)
【分类号】:F127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加快产业转移步伐是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路径之一。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区域间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促使产业结构在空间和层级上发生相应调整,产业区域间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包括雁形转移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边际产业转移理论以及新经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长新;;产业关联规律与投资倾斜政策[J];投资研究;1990年04期
2 王元京;西部特色经济的产业识别与评判标准探讨[J];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03期
3 李永;我国目前产业关联结构效果的实证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4 林世渊;高科技产业与闽台合作机制[J];亚太经济;2004年04期
5 马仪亮;;国民经济产业关联的层次识别分析[J];兰州学刊;2007年11期
6 王花荣;;产业关联、制度环境对产业转移力形成的作用分析[J];职业圈;2007年23期
7 赵炳新;陈效珍;陈国庆;;产业基础关联树的构建与分析——以山东、江苏两省为例[J];管理评论;2013年02期
8 程连生;北京产业关联分析[J];经济地理;1992年03期
9 赵弘;孙芸;刘宪杰;;基于产业竞争力视角的科技奥运带动产业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10期
10 唐松;李镔;;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波及的分析[J];湖湘论坛;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杨雪春;王茂军;;区域产业关联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分析——以四川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李国平;王春杨;袁薇薇;马小雨;;我国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与科技资源配置的匹配关系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黄选高;;关于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若干思考[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5 耿鹏;赵昕东;;基于GVAR模型的产业内生联系与外生冲击分析[A];2009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危机与变局中的国有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韩军;雷娟;;流通业对山西承接产业转移的作用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钟明;张晓彤;危海霞;;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以葫芦岛市为例[A];2013年9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卫国;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向与我们的对策[N];常州日报;2006年
2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赵鑫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吴石磊;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N];光明日报;2014年
3 记者 胡敏 许静 曾小清;灾区产业在恢复重建中优化升级[N];四川日报;2010年
4 刘世锦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寻找产业前行四个路标[N];中国经营报;2005年
5 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劳承玉;大地震的产业关联损失影响评估[N];四川日报;2008年
6 记者 周军;四川产业在恢复重建中优化升级[N];中国冶金报;2010年
7 李彦哲;务实推进与京津产业对接[N];河北日报;2013年
8 陈奇;提升特色产业 增强市场竞争力[N];安康日报;2007年
9 国家发改委区域规划咨询专家、华东师大教授 朱荣林;壮大上海产业整体实力的迫切需要[N];文汇报;2008年
10 本报评论员;强化基础建设 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N];广元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颖;我国若干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数量分析[D];东北大学;2007年
2 张云;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产业转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迎旭;日本对亚洲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张建平;东亚产业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徐强;中国产业集聚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6 车松虎;长春市产业布局演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韩斌;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的成渝经济区产业关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8 薛健;复杂网络视角下台海区域间产业及贸易关系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9 王丽丽;中国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D];山东大学;2010年
10 郑治伟;城乡统筹背景下的重庆市产业集聚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怡;广州市产业创新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栗婧岩;增长方式转变、产业关联与中国通货膨胀传导机制[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3 焦超;北京市批发零售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4 晁艳霞;基于社会资本的河南省创意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3年
5 徐婷婷;国际产业关联的合作强度响应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3年
6 陈佳美;中国产业增长质量的提升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7 陆晓庆;成都市优势产业评价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杨雪春;北京市产业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闫薇薇;经济全球化下广东省产业转移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罗奕;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融合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5923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592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