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宜昌市关口垭村旅游扶贫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3 15:13

  本文关键词:宜昌市关口垭村旅游扶贫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关口垭村 旅游扶贫模式 旅游开发策略


【摘要】:在众多扶贫手段中,旅游扶贫因其产业链长、覆盖面广、带动性强、外溢效应大等独特优势,在扶贫事业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正成为全国扶贫攻坚的生力军。国内学者从战略、模式及效果等多方面对旅游扶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但文献以研究宏观区域居多,缺少以贫困村落为单元的微观区域研究。宜昌市关口垭村是湖北省十大旅游扶贫试点村,以该村为研究对象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旅游扶贫研究体系。分析贫困成因与评价旅游资源是文章的切入点。首先,通过对关口垭村旅游扶贫调研,总结出关口垭村贫困原因主要有六方面,即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深加工;内部交通不畅,配套不齐全;缺乏市场意识,营销严重不足;抗风险能力差,脱贫后易返贫;教育负担过重,医疗支出较高;青壮年多外出,劳动力缺口大。其次,使用层次分析法,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关口垭村旅游资源进行综合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关口垭村旅游资源品质良好,旅游开发潜力较大,可通过发展旅游将内在的资源价值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价值,使关口垭村走上脱贫致富的旅游之路。构建适合关口垭村的旅游扶贫模式是文章的支撑点。通过对政府、产业、企业及社区等关键影响因子的分析,归纳构建了“关口垭村旅游扶贫系统模式”。“系统模式”由决策系统、驱动系统、保障系统、执行系统、目标系统、监控系统等六个子系统组成,具有系统性、科学性、持续性、操作性的特点,强调持续性脱贫,注重反馈机制的建立,以保证整个系统能够健康有序运行,切实有效的为关口垭旅游扶贫开发提供理论支撑。提出旅游开发策略,推进持续性脱贫是文章的落脚点。在“系统模式”指导下,文章从五个角度提出开发策略:一是政府主导,凝聚社会合力;二是一组一品,植入特色产业;三是扶贫先扶智,激发内生动力;四是培育领袖,增强示范带动作用;五是保育生态,走绿色发展之路。文章旨在从以上五个方面助力关口垭村逐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农旅共融的产业体系,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迎接绿色发展新纪元。
【关键词】:关口垭村 旅游扶贫模式 旅游开发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8;F592.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22
  • 1.1 研究背景11-12
  • 1.1.1 选题背景11
  • 1.1.2 选题来源11-12
  • 1.2 旅游扶贫研究综述12-19
  • 1.2.1 国外研究综述12-15
  • 1.2.2 国内研究综述15-18
  • 1.2.3 研究述评18-19
  • 1.3 研究意义19-20
  • 1.3.1 理论意义19-20
  • 1.3.2 实践意义20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20-22
  • 1.4.1 研究方法20-21
  • 1.4.2 研究思路21-22
  • 2 旅游扶贫理论及相关理论分析22-26
  • 2.1 旅游扶贫理论22-23
  • 2.1.1 旅游扶贫概念22
  • 2.1.2 旅游扶贫原则22-23
  • 2.2 相关理论23-26
  • 2.2.1 乘数理论23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23-24
  •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24
  • 2.2.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24-26
  • 3 关口垭村贫困状况及成因分析26-32
  • 3.1 关口垭村村情概况26-29
  • 3.1.1 交通区位条件26
  • 3.1.2 自然地理特征26-29
  • 3.1.3 社会经济状况29
  • 3.2 关口垭村贫困状况29-30
  • 3.3 关口垭村贫困成因30-31
  • 3.3.1 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深加工30
  • 3.3.2 内部交通不畅,配套不齐全30
  • 3.3.3 缺乏市场意识,营销严重不足30
  • 3.3.4 抗风险能力差,脱贫后易返贫30
  • 3.3.5 教育负担过重,医疗支出较高30-31
  • 3.3.6 青壮年多外出,劳动力缺口大31
  • 3.4 本章小结31-32
  • 4 关口垭村旅游开发条件分析32-42
  • 4.1 关口垭村旅游资源分类与调查32-35
  • 4.1.1 旅游资源分类32-34
  • 4.1.2 旅游资源概述34-35
  • 4.2 关口垭村旅游资源评价35-40
  • 4.2.1 层次分析法35-36
  • 4.2.2 建立评价模型36
  • 4.2.3 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36-38
  • 4.2.4 重要性排序与一致性检验38-40
  • 4.2.5 德尔菲专家打分40
  • 4.3 本章小结40-42
  • 5 关口垭村旅游扶贫开发模式构建42-48
  • 5.1 关口垭村旅游扶贫开发前景与目标42-43
  • 5.1.1 旅游扶贫开发前景42
  • 5.1.2 旅游扶贫开发目标42-43
  • 5.2 关口垭村旅游扶贫开发关键因子分析43-45
  • 5.2.1 “政府主导”是旅游扶贫开发的必要选择43-44
  • 5.2.2 市场和产业是旅游扶贫开发的“两轮驱动”44
  • 5.2.3 社区和企业共同参与旅游扶贫开发,实现“合作共赢”44-45
  • 5.2.4 “可持续脱贫”是旅游扶贫开发的终极目标45
  • 5.3 关口垭村旅游扶贫开发模式构建45-47
  • 5.3.1 关口垭村旅游扶贫开发系统模式45-46
  • 5.3.2 关口垭村旅游扶贫开发系统模式的特点46-47
  • 5.4 本章小结47-48
  • 6 “系统模式”下的具体开发策略48-55
  • 6.1 政府主导,凝聚社会合力48
  • 6.1.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破除发展瓶颈制约48
  • 6.1.2 引领社会协同发力,构建大扶贫格局48
  • 6.2 一组一品,植入特色产业48-51
  • 6.2.1 关口垭村一组:综合服务中心49-50
  • 6.2.2 关口垭村二组:中国药用木瓜产业园50
  • 6.2.3 关口垭村三组:户外运动基地50
  • 6.2.4 关口垭村四组、五组:高山蔬果基地50-51
  • 6.2.5 关口垭村六组、七组:康养基地51
  • 6.3 扶贫先扶智,激发内生动力51-53
  • 6.3.1 解放思想,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51
  • 6.3.2 加强旅游人才培训,提高致富技能51-52
  • 6.3.3 完善参与制度,保障贫困群众权益52-53
  • 6.4 培育领袖,增强示范带动作用53
  • 6.4.1 选贤任能,建设旅游扶贫开发队伍53
  • 6.4.2 培育村民合作社,提高组织能力53
  • 6.4.3 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53
  • 6.5 保育生态,走绿色发展之路53-54
  • 6.5.1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机制,让绿水青山永驻53-54
  • 6.5.2 合理有序开发旅游资源,实现持续性脱贫54
  • 6.6 本章小结54-55
  • 7 结论与不足55-56
  • 7.1 研究结论55
  • 7.2 不足之处55-56
  • 参考文献56-59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59-60
  • 致谢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程建平;;旅游扶贫开发的两难选择及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丁焕峰;;农村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与旅游扶贫[J];农村经济;2006年09期

3 李刚;徐虹;;影响我国可持续旅游扶贫效益的因子分析[J];旅游学刊;2006年09期

4 赵小芸;旅游投资在西部旅游扶贫中的效用分析[J];旅游学刊;2004年01期

5 曹新向,丁圣彦;政府在旅游扶贫开发中的行为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年01期

7 吴忠军;论旅游扶贫[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本文编号:667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667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c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