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关联网络演变与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北京市12个年度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产业关联网络演变与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北京市12个年度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产业关联 复杂网络 拓扑特征 演变 影响机制
【摘要】:产业关联网络的演变是产业经济研究的前沿问题。以北京市为例,利用该市12个年度的投入产出表构造产业关联网络模型,展示产业关联网络的演变格局,进而计算和比较产业关联网络模型拓扑特征的变化。通过计算与比较发现:产业关联网络的整体布局演变呈现稀疏化特征,网络的平均度和平均路径长度呈现“W”形变化,聚类系数演变显示出“M”形变化过程。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地区经济总量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程度负向影响网络中节点连接强度,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对产业关联网络节点距离产生负向影响。地区经济外向型水平提升使得北京产业关联网络中的环向连接数量降低,导致网络连接的稀疏化问题。针对以上结论,最后给出有关产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作者单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研中心;
【关键词】: 产业关联 复杂网络 拓扑特征 演变 影响机制
【分类号】:F121.3
【正文快照】: 一引言 产业关联(Industrial Relations)是指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存在和发生的广泛、复杂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这种联系以产业间的投入与产出、供给与需求的数量关系为主,反映着各产业间量的关系。各个产业在中间生产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动态系统。分析这一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杨雪春;王茂军;;区域产业关联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分析——以四川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姜洁;;关于如何发展小城镇问题的几点思考[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4 李国平;王春杨;袁薇薇;马小雨;;我国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与科技资源配置的匹配关系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王国平;;产业升级的核心:拓展企业主体行为[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6 黄选高;;关于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若干思考[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7 耿鹏;赵昕东;;基于GVAR模型的产业内生联系与外生冲击分析[A];2009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危机与变局中的国有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吴志文;;林下产业的发展与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6分会场-沿海生态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韩军;雷娟;;流通业对山西承接产业转移的作用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钟明;张晓彤;危海霞;;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以葫芦岛市为例[A];2013年9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卫国;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向与我们的对策[N];常州日报;2006年
2 王志国;产业转型应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N];河北日报;2013年
3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赵鑫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吴石磊;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N];光明日报;2014年
4 ;产业经济学基本知识问答[N];山西日报;2001年
5 李正发 (作者单位:市社科院城经所);产业创新的四个关键环节[N];长江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谷亚光;文化产业在应对危机中异军突起[N];中国改革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郭玉志 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办副主任 高书生;社会资本有望支撑文化产业步入上升期[N];中国企业报;2009年
8 记者 胡敏 许静 曾小清;灾区产业在恢复重建中优化升级[N];四川日报;2010年
9 徐德昭 黄虎波;战略性产业选什么?[N];东莞日报;2010年
10 ;去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3.39亿元[N];深圳商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琪;北京市第三产业升级与协调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2 王乐;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3 肖建勇;饭店产业融合的机理、路径与风险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4 韩颖;我国若干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数量分析[D];东北大学;2007年
5 张云;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产业转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迎旭;日本对亚洲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张建平;东亚产业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徐强;中国产业集聚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10 高宇列;天目山区山核桃产业成长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怡;广州市产业创新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宋安宁;文山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外部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凯华;中国造船产业关联演进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伯彦村;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我国金融业产业关联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5 黄丹;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分析[D];南昌大学;2015年
6 张莹;中国与中亚五国产业互补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刘志康;赣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8 智元媛;长三角地区高速铁路网络对杭州旅游产业资源配置影响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9 孟敏敏;大连市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10 陈蓉蓉;我国金融业与其他产业关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700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670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