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基于产业融合的金融资讯产业演进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6-07-13 05:15

  本文关键词:基于产业融合的金融资讯产业演进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邮电大学》 2012年

基于产业融合的金融资讯产业演进机制研究

王晓昕  

【摘要】:在上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扩散,不断推动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它就是“信息经济”。信息经济的出现,使得信息不再是资本的附庸,而是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甚至直接成为商品,并且成为产业发展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成为企业和国家决策成败的重要因素。新的经济形态下,为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很多企业跨界经营,导致原有的产业边际模糊,甚至消失,新的产业形态出现,学者们称之为“产业融合” 在各个产业的融合和变化中,金融产业与周边产业问的融合表现尤为突出。首先,金融产业是其他各个产业中枢,为各个产业提供资金,其本身为资本聚集型产业;其次,金融产业又是信息依赖型产业,世界的每个变化都可能会影响到金融决策,因此金融活动与新闻、消息和金融数据有非常强的依赖关系;第三,金融产业的数据处理量相当大,因此大量的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因为金融、媒体与信息之间的紧密关系,逐渐融合产生了一个新的产业—金融资讯产业。 金融资讯产业的形成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产业已经进入成熟阶段,而我国的金融资讯产业才刚刚起步。金融资讯产业的发展的演进机理和产业发展要素,是我国金融资讯产业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的金融管理部门和产业管理部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对金融资讯产业进行严谨的学术研究,不仅是我国金融资讯产业的迫切需求,也是产业融合理论发展的要求。对金融资讯产业演进机制进行研究不但对我国金融资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而且对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和产业演进理论也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本文将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入手,分析国外金融资讯产业所走过的道路,从中吸取经验,提取经验,发掘我国企业发展的后进优势,为我国金融资讯企业甚至我国金融资讯产业,提供战略参考。 本文在研究金融产业、媒体产业、信息产业与金融资讯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基于产业融合的金融资讯产业演进的F-M-I演进模型和F-M-I理论框架,深度分析金融资讯产业演进机制中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形态发展,指出其发展趋势和新动向。并且根据F-M-工演进模型提出三种发展演进模式;根据F-M-工理论框架提出金融资讯产业融合的成熟度分析指标。 在理论方面,本文在产业融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产业组织理论和产业分工理论纳入解释框架,在产业融合与产业演进之间建立起了理论联结,初步形成一个关于金融资讯产业演进发展的解释框架。这一研究将丰富经济学理论中产业经济发展演进方面的内容,也为产业融合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基于理论模型和中国实际,本文提出适于国内金融资讯产业评价使用的金融资讯产业融合成熟度指标,并采用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金融资讯产业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扶持建议,为政府的产业布局优化管理提供指导。 具体的章节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导论,叙述论文研究的背景、提出问题,确立研究范围、意义、目的,以及本文的思路、技术路线和结构安排,同时表明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回顾产业融合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深入研究金融产业、媒体产业、信息产业融合的研究资料,提出本文的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并对现有研究进行评述。 第三部分提出本文的核心理论,即金融资讯业的形成与演进机制。这部分分成几个部分来阐述:首先研究金融资讯产业融合的内在机制;然后研究金融资讯产业融合的程度和阶段;然后研究金融资讯企业形成的几种不同模式,最后提出基于产业融合的金融资讯理论框架F-M-I的构建并提出基于F-M-I理论演进模型的三种发展模式。这是本文的第一个创新点。 第四部分在F-M-I核心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金融资讯产业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形态。对金融资讯产业的发展和演进进行更进一步的剖析。指出金融资讯产业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演进的共性和个性。 第五部分提出金融资讯业发展的成熟度评价体系。在这一部分提出本文的第二个创新点,即金融资讯业发展成熟度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然后用具体数据对我国金融资讯产业的成熟度进行评价,指出我国金融资讯产业现阶段所处的地位以及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第六部分是对相关政府部门提出政策指导体系,政府可根据此体系对所管辖的金融资讯企业进行政策和资源方面的扶持。此部分为本文的第三个创新点。 第七部分是对全文的理论进行总结,在此指出论文的创新点,指出本文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最终针对我国金融资讯业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24;F83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刃刚,李玉红;产业融合对产业组织政策的影响[J];财贸经济;2004年10期

2 许道友;;信息通讯产业融合下的产业边界和市场结构分析——以电信、广播电视、出版三大产业融合为案例[J];科技和产业;2007年09期

3 张凤超;金融一体化理论的建构[J];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04期

4 张成虎;金融业决胜于信息时代的电子化策略[J];当代经济科学;2000年02期

5 伍海华,李道叶;股票市场系统动力学分析:以上海股票市场为例[J];当代经济科学;2001年06期

6 杨一文,刘贵忠;分形市场假说在沪深股票市场中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01期

7 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2期

8 朱瑞博;价值模块整合与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8期

9 李虹;艾治润;;金融高科技发展对银行金融业务创新深层次效应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07期

10 李玉红,麻卫华;产业融合现象成因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锦鸾;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创新系统理论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2 佘震宇;复杂经济系统演化建模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3 马慧;基于系统科学的电信运营企业转型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4 彭久生;转型背景下中国电信运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模式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5 曾勇;信息产业融合与电信企业成长行为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6 李雷;基于多维度融合的电信产业发展趋势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7 李安民;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及其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应用[D];复旦大学;2008年

8 王博涛;组织信息系统演化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9 赵雪峰;基于价值网的电信运营企业协同产品创新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10 陈飞;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电信产业系统演化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袁扬;中国IPTV的发展和形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苏光辉;中国数字电视行业产业组织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3 许缦;产业融合下零售组织的演化与创新[D];南京财经大学;2008年

4 吴琳娜;中国家电产业融合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王艳;电信产业和传媒产业的融合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6 胡万洪;新媒体时代我国城市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战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林;吴天德;;产业结构变动与制度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刘学贵;金融工程与中国金融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3 宋耀,王文举;南北经济贫富分化的现状、原因与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胡本田,胡亭亭,鲍长生,许跃辉;试论安徽省主导产业选择的评价与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宋庆涛;规范资本流动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张谋贵;;主导产业的选择及政策导向——以安徽工业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7 顾荣宝;陈霁霞;;基于分形V/S技术的沪深股市长记忆性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8 董晓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9 李世新;;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的路径转换[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10 宋标,徐丹丹;混业经营下的银行监管问题与模式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薇;;服务经济与循环经济[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李鸿雁;王建华;;廊坊市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研究[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郝晓兰;;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转型——草原旅游发展路径的创新选择[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丁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硕;惠晓峰;;金融时间序列的确定性成分与随机成分的分离[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朱黎杰;;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经济评价成本-收益分析法[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心愉;李杰;;金融综合经营: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A];改革开放三十年:保险、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挑战——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8[C];2008年

8 范王榜;赵国昌;;不规范的市场与产业簇群的形成和发展——对陕西武功、渭南中小型锅炉企业群的案例分析[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可侠;;“中部崛起”与“十一五”规划[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杨淑华;陆丽芳;;论外资经济与服务业发展[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周霞;中国农村经纪业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晓辉;中国产业结构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万九文;国际原油海运运费市场波动特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盖丽丽;中国农村金融监管:变迁、效果及改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赵玉娟;服务业FDI对中国的经济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王贵荣;新疆奶业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8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9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10 肖炜麟;具有长记忆性的权证定价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阳;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周斌;产业链视角下种子价值分配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孙丽;油菜种子产业链价值创造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娜;技术创新中寡头垄断企业竞争策略选择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姚丛笑;我国能源生产结构优化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颖;南宁市旅游业发展对扩大内需的效应评价[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黄志钦;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及其对广西的借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宋学印;产业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俞杰;后金融危机下浙江外向型企业转型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朱青沙;论破产重整的预防功能[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忠群,谢晓东;信息系统中软件重用和演化技术的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冯耀东;黄罡;梅宏;;一种自适应软件体系结构建模及其实施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3 李文华;韩福荣;;企业生态位参数计测方法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金锋;崔卉;张玉平;李庆常;;武器装备研制阶段费用预测方法及仿真[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5 孙肖丽;浅说“大型购物中心”——以北京大型购物中心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6 彭久生;梁雄健;;电信企业信誉评级体系:内涵、意义及构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s a Must[J];Beijing Review;2006年12期

8 刘平;上市公司产业转型的风险及其防范[J];商业研究;2004年23期

9 马艳峰;王雅林;;基于IT能力的企业信息化非技术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13期

10 袁浩,隆克平,陈继努;电信业务预测的新方法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世明;复杂适应系统协同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2 任锦鸾;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创新系统理论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3 佘震宇;复杂经济系统演化建模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4 张保银;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与仿真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5 冯德雄;企业适应性成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6 张新红;小波网络理论及其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7 李灵;电子商务项目的协同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赵其刚;基于流量预测的下一代网络动态QoS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9 马慧;基于系统科学的电信运营企业转型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10 张耀寰;通信技术演进中的市场模式变革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文勇;高科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许章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与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3 魏子衡;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4 毛凯军;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成长期企业集群进化动力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5 王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6 高靖;高新技术企业选择技术创新模式的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7 王红霞;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住宅房地产市场系统演化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8 谢娟;报业的媒介融合之路[D];四川大学;2007年

9 曾丽清;媒介融合—网络时代电视媒体的发展之路[D];南昌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舒,陈梅芬;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新思路[J];山东经济;2005年01期

2 苏醒;;产业无边界[J];21世纪商业评论;2007年02期

3 陈柳钦;;论产业融合[J];实事求是;2007年03期

4 吴浪;;产业融合对广西产业结构政策的影响[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8年09期

5 顾锋;;从产业融合谈安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柳旭波;;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政策的影响[J];生产力研究;2006年07期

7 陈柳钦;;产业融合效应与促进我国产业融合的措施[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肖刚;;产业融合领航数字监控市场[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07年01期

9 陈柳钦;;产业融合的发展动因、演进方式及其效应[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刘淑琴;胡定勇;;产业融合与企业融合化成长的关联机制初探[J];煤炭经济研究;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金星;;产业融合产生的内在机制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2 胡金星;;产业融合产生的内在机制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3 范玉波;;产业融合理论与推进山东产业结构调整[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6年

4 周旭霞;;旅游业的拓展方向: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5 李玉红;麻卫华;;汽车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产业融合研究[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6 郭淑敏;王立刚;;打造都市型农业产业 推进都市型农业发展[A];2006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荣;;基于产业融合的区域创新网络研究[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8 何晋文;;手机媒体与融合监管[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郭铁民;蔡勇志;;生物产业发展道路及对策探讨[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风;;论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殿龙;[N];经济参考报;2007年

2 记者 叶晓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3 任叶;[N];中国旅游报;2010年

4 刘春辉;[N];人民邮电;2011年

5 中国旅游研究院 杨彦锋;[N];经济日报;2011年

6 通讯员 陈茜 黄敏;[N];湖北日报;2011年

7 刘燕;[N];中国经营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郑大海;[N];通信产业报;2009年

9 上海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 谭梦昕;[N];中国旅游报;2011年

10 产调;[N];国际商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昕;基于产业融合的金融资讯产业演进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2 郑明高;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肖岚;创意产业融合成长的动力机制及其自组织创新模式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4 单元媛;高技术产业融合成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徐方;现代服务业融合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6 董舒翼;通信业知识产权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7 尹莉;竞争性垄断市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席晓丽;产业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丹;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企业并购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10 胡永佳;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波;产业融合的经济绩效[D];暨南大学;2011年

2 王英杰;范围经济视角下的产业融合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罗奕;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融合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4 宋婕;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 詹浩勇;论信息产业融合的意义及其对策[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6 侯建香;产业融合与政府规制改革——以电信产业为例[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7 陈春光;基于非接触支付市场分析的电信与金融产业融合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8 陆蓓;中国旅游产业融合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江贤卿;我国旅游房地产的产业融合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武晓强;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产业融合的金融资讯产业演进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00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700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d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