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项目选择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项目选择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产业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项目 项目评价 云模型
【摘要】:国家实行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这是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根本途径。创新驱动战略的基础在科技协同创新,而科技协同创新的落脚点在产业协同创新。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要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找到适合投资的产业协同创新项目。协同创新项目已经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主流形式和重要载体。选择合适的产业协同创新项目是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关键。本文在总结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梳理了目前我国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项目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一套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项目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相配套的基于综合云模型的评价方法。并以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项目选择为例,说明了指标体系和方法的实用性。研究结果如下:1)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项目可以界定为:在政府政策引导或市场需求下,区域内不同产业之间或同一产业内的相关创新主体通过优势互补、资源有效利用,共同创新相关产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产品,以促进区域内产业做大做强的协同创新项目。2)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项目选择的原则除了一般性的原则外,还要考虑国家意志原则、市场准入原则、技术自主原则、产业关联原则、就业带动原则和资源环境原则。3)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项目选择的评价指标包括:项目的先进度、项目符合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的程度、项目促进区域产业升级优化前景、项目与现有产业的匹配度、项目的预期效益、项目完成的基础等6个方面。4)项目评价模型使用云模型,可以充分考虑评价专家给出的评价信息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关键词】:产业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项目 项目评价 云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3
- 第1章 绪论13-24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3-16
- 1.1.1 研究背景13-15
- 1.1.2 研究意义15-16
- 1.2 相关文献综述16-22
- 1.2.1 关于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研究16-18
- 1.2.2 关于项目评价的研究18-21
- 1.2.3 相关研究的评述21-22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2-24
- 1.3.1 研究内容22
- 1.3.2 研究方法22-24
- 第2章 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项目内涵及相关理论基础24-36
- 2.1 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项目内涵24-27
- 2.1.1 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项目的特征25-26
- 2.1.2 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项目选择评价的含义和必要性26-27
- 2.2 我国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项目发展的现状和问题27-30
- 2.2.1 发展现状27-29
- 2.2.2 主要问题29-30
- 2.3 相关基础理论30-36
- 2.3.1 创新与创新扩散理论30
- 2.3.2 网络组织理论30-31
- 2.3.3 创新生态学理论31-32
- 2.3.4 协同创新理论32
- 2.3.5 产业聚集理论32-33
- 2.3.6 项目评价理论33-34
- 2.3.7 相关理论评论34-36
- 第3章 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项目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6-51
- 3.1 影响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项目选择的因素分析36-38
- 3.2 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项目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38-40
- 3.2.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38-40
- 3.2.2 评价指标构建过程40
- 3.3 初步指标的确定40-45
- 3.3.1 文献研究法40-41
- 3.3.2 指标初步设计41-43
- 3.3.3 指标选择的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统计分析43-45
- 3.4 项目选择的指标体系的构成45-48
- 3.4.1 项目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45
- 3.4.2 通用指标和产业特性指标体系的说明45-48
- 3.5 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项目选择评价指标的检验和检测48-51
- 3.5.1 评价指标的信度检测48-50
- 3.5.2 评价指标的效度检测50-51
- 第4章 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项目选择评价的模型构建51-64
- 4.1 常用的项目选择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分析51-54
- 4.1.1 常用的评价模型51-53
- 4.1.2 常见绩效评价方法比较53-54
- 4.2 综合云模型评价方法54-57
- 4.2.1 云的概念及数字特征54-55
- 4.2.2 云的运算法则55-56
- 4.2.3 引入云模型评价方法的意义56-57
- 4.3 基于综合云模型的区域协同创新项目选择的评价模型构建57-64
- 4.3.1 基于云模型的项目选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57-61
- 4.3.2 基于正态云模型的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项目选择模型61-64
- 第5章 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项目选择评价案例分析及管理对策64-71
- 5.1 案例背景64-65
- 5.2 项目评价过程65-68
- 5.3 选择结果分析68
- 5.4 政府管理的对策建议68-71
- 结论71-73
- 参考文献73-77
- 致谢77-79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79-80
- 附录B 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项目评价指标的专家调查咨询问卷80-82
- 附录C 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项目选择指标重要度的专家评分82-86
- 附录D 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项目选择指标信度的计算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立岗;田家林;陈月梅;;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以江苏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2年15期
2 ;江苏省首批23家产学研产业协同创新基地获确认[J];江苏科技信息;2013年12期
3 徐力行;高伟凯;;产业创新与产业协同——基于部门间产品嵌入式创新流的系统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7年06期
4 杨景祥;田艳;梁义科;左熠;;产业协同 “三力”强省[J];经济论坛;2008年13期
5 张淑莲;胡丹;高素英;刘建朝;;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6 ;江苏凹土产业协同创新服务示范基地在盱眙揭牌[J];江苏科技信息;2013年14期
7 商志强,车轼,徐昭普;关于韩国水产业协同组合的启示[J];中国渔业经济研究;1999年04期
8 王颖;;日本农水产业协同组合存款金保险制度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5年06期
9 郑文智;叶民强;;基于投入产出的福建省鞋服产业协同水平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彭志忠;;县域经济产业协同成熟度分析与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顾菁;薛伟贤;;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A];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颖 李正法;江苏组建纺织产业协同创新科技联盟[N];中国纺织报;2013年
2 记者 陈艳敏;海峡两岸共同推动信息产业协同互利发展[N];中国电子报;2013年
3 陶涛;多元产业协同谋求快速发展[N];宁夏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姚传富;产业协同齐发力[N];人民邮电;2013年
5 本报记者 赵申;京津冀产业协同:打破“一亩三分地”[N];中华建筑报;2014年
6 《网络世界》记者 周源;三大方向力推产业协同创新[N];网络世界;2013年
7 西安市统筹办经济处 执笔 沈允平 毛一斌 王伟峰;如何依托开发区带动模式实现产业协同[N];西安日报;2012年
8 记者 李云波;加强产业协同 打造桂北经济强县[N];桂林日报;2014年
9 记者 葛静;集聚科技资源要素 聚焦产业协同创新[N];南昌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张莉;城镇化“人本”内涵翘首产业协同[N];中国证券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昭昭;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罗斌;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制度建设[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冉;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2 赵燕艳;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3 张燕华;广西碳酸钙产业协同创新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4 张欣予;韩国文化产业协同效益实现路径及启示[D];长安大学;2016年
5 贾佳仪;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项目选择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6 刘彦;湖南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程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7 王阅;辽宁省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8 裴小丹;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李君艳;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年
10 谭勇;我国核电产业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南华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420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742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