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引进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技术引进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摘要】:利用我国1996~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探究国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结果发现:因研发活动多集中于高技术产业,自主研发可有效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由于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国内技术引进和国外技术引进对处于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优化作用具有门槛效应。国外技术引进能有效提高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国内技术引进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作用的表现不同,应根据各地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制定适宜的技术发展策略,以有效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关键词】: 技术引进 产业结构升级 自主研发 影响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我国产业要素禀赋与技术进步路径适配”(编号:12YJC790048)的成果
【分类号】:F124.3;F121.3
【正文快照】: 优化产业结构作为实现质量型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作用尤其重要。[1]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地区资源禀赋决定要素供给、要素价格和要素生产率,影响该地区的比较优势并作用于产业结构。要素配置结构影响生产要素边际生产率,第一产业劳动边际产出为负值,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健,王朝清;与技术引进有关的几个问题探讨[J];现代情报;2000年04期
2 田永华 ,董芙蓉 ,李文亮;入世后我国企业技术引进应注意些什么[J];科技信息;2000年09期
3 李喜岷;中国技术引进问题及其现状研究分析[J];云南科技管理;2001年03期
4 郝瑞明;浅析中国技术引进问题[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02期
5 郝瑞明,陈余富;我国技术引进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2年01期
6 史建军;有关企业技术引进的几个原则[J];甘肃农业;2003年05期
7 刘吉昌;关于提高我国农业技术引进效率的对策建议[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8 ;我国技术引进增长快[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6年31期
9 管加清;;关于开展技术引进工作的问题和建议[J];经济师;2010年01期
10 李水龙;关于技术引进的一些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197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奇志;聂文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技术引进:回顾与前瞻[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2 杨炳清;;新形势下 对技术引进工作的思考[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谢企华;;自主创新 品牌之魂[A];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C];2009年
4 黄继刚;;我国技术引进中的再创新问题[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景文学;;日本推进大企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体系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曾春九;赵东安;粟茂;;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技术引进[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文晓云;;技术引进、跟踪模仿与再创新的演进分析——以天水二一三电器有限公司为例[A];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三十年[C];2008年
8 仪德刚;李海静;;新中国技术引进的历程与成效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9 李光泗;徐翔;;技术引进与地区经济收敛[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3期[C];2008年
10 乔翠霞;;山东省技术引进外溢效应分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筱宇;八部委联手力推技术引进创新[N];中国工业报;2006年
2 肖尧;技术引进和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N];中国贸易报;2006年
3 张毅;前三季度中国技术引进金额增长45.2%[N];中国贸易报;2006年
4 记者 杨凯;1~5月全国技术引进金额增长57.2%[N];中国冶金报;2006年
5 刘伊婷;今年1~11月全国技术引进额突破200亿美元[N];中国质量报;2006年
6 步欣;出台政策推动技术引进和创新[N];国际商报;2006年
7 驻京记者 郑春峰 实习生 张霞;欧盟成为我国技术引进最大来源地[N];南方日报;2006年
8 记者 龚雯;我国去年技术引进创历史新高[N];人民日报;2006年
9 薛黎;前三季技术引进金额增长45.2%[N];上海证券报;2006年
10 高剑;当仁不让地充当3D打印第一波技术引进者[N];东莞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国胜铁;中国技术引进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光泗;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及二次创新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中强;民国时期晋华纺织厂技术引进初探[D];山西大学;2014年
2 雷雩霏;A公司SO_2减排技术引进再创新管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陈怡;技术引进、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能力[D];暨南大学;2016年
4 何笑雨;广东省信息技术引进的政府管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黄建轲;我国技术引进的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6 姜波;中国技术引进问题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7 尹术飞;技术引进机理及武汉市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8 杨坤;论中国技术引进机制[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9 胡海净;“十五”时期江苏技术引进的经济效应分析与江苏技术引进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10 李海静;新中国技术引进的历程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70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770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