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基于节能目标的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13 14:27

  本文关键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及定量化方法研究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大连理工大学》 2009年

基于节能目标的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于娜  

【摘要】: 辽宁是我国的工业大省,重化工业比重较大,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一直较高。长期以来,辽宁工业发展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推动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辽宁的工业化进程也因此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典型粗放式特征,导致日益严峻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8年8月4日辽宁省出台了《辽宁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了能源消耗目标:到2010年,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1.46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2.33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5%左右。然而,工业是辽宁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工业的快速发展是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研究如何在保障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工业内部的调整实现低能耗目标,成为目前工作重点。 本文通过对辽宁省能源消耗强度分析可知,提高产业能源效率对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当各产业技术达到一定水平时,能源效率上升到一个极限值,这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来降低能源消耗就成为缓解能源矛盾的主要途径。因此,研究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成为降低辽宁省能源消耗最根本的出路。 本文利用动态投入产出方法,以节能和经济增长为目标函数,以动态投入产出平衡、消费需求、资本形成、进出口贸易平衡、可持续发展为约束条件构建目标规划模型。在求解该模型时,设定了中性方案,即认为节能与经济增长两目标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而考察辽宁省的节能与经济达到目标时各产业的调整策略。 在对多目标规划模型进行模拟时,修订了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并计算了投资系数矩阵,同时解决了模型模拟过程中的数据问题。使用Lingo软件对构建的模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产业结构优化前后,估算2008年可节约能源4008.56万吨标准煤,预计2009年和2010年可节约能源分别为5240.86和6611.68万吨标准煤,达到辽宁省“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最后,根据模拟结果分析,提出了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27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21
  •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9-11
  • 1.1.1 问题的提出9-10
  • 1.1.2 选题意义10-11
  • 1.2 主要概念的界定11-13
  • 1.2.1 能源与节能11-12
  • 1.2.2 能源消耗强度12
  • 1.2.3 产业结构优化12-13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3-19
  • 1.3.1 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研究13-15
  • 1.3.2 能源节约与产业结构的相关研究15-17
  • 1.3.3 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17-19
  • 1.4 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9-21
  • 1.4.1 研究框架19
  • 1.4.2 研究方法19-20
  • 1.4.3 创新点20-21
  • 2 辽宁省能源消耗现状21-34
  • 2.1 能源消耗变动趋势21-23
  • 2.1.1 能源消耗量变动趋势21-22
  • 2.1.2 能源消耗强度变动趋势22-23
  • 2.2 能源消耗强度分解研究23-30
  • 2.2.1 构建 Laspeyres指数及其分解模型24-25
  • 2.2.2 整体经济的能耗强度分解模型求解25-27
  • 2.2.3 五大产业的能耗强度分解模型求解27-30
  • 2.3 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因素30-34
  • 2.3.1 工业能耗强度因素30-32
  • 2.3.2 产业能源效率因素32-34
  • 3 基于节能目标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构建34-39
  • 3.1 模型的假设34
  • 3.2 模型的构建34-37
  • 3.2.1 目标函数34-35
  • 3.2.2 约束条件35-37
  • 3.3 模型的求解37-39
  • 4 辽宁省产业数据的模型模拟39-52
  • 4.1 数据处理39-44
  • 4.1.1 产出部门确定39-40
  • 4.1.2 直接消耗系数矩阵40
  • 4.1.3 投资系数矩阵40-41
  • 4.1.4 参数确定41-44
  • 4.2 模拟结果分析44-51
  • 4.2.1 产业结构优化结果44-45
  • 4.2.2 能源产业调整前后比较45-47
  • 4.2.3 产业结构优化思路47-51
  • 4.3 基于模拟结果的政策建议51-52
  • 5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52-54
  • 5.1 理论结论52
  • 5.2 实证结论52-53
  • 5.3 研究展望53-54
  • 参考文献54-58
  • 附录A 2002年辽宁省直接消耗系数矩阵58-61
  • 附录B 2002年辽宁省投资系数矩阵61-6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64-65
  • 致谢65-66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盛聪;江西省电力消费量与产业结构演进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2 李迎;基于碳排放的湖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元元;陕西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徐香勤;产业结构优化对河南省“十二五”节能目标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5 梅莹;基于低能耗的中国贸易结构优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6 刘洁;不确定条件下的辽宁省能源系统规划及温室气体减排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国庚;杨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理论综述[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09期

    2 余敏;武戈;;产业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江苏商论;2008年05期

    3 王海鹏,田澎,靳萍;中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间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电力行业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5年03期

    4 张立柱;王新华;郭中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及定量化方法研究综述[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路正南;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年12期

    6 王玉潜;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08期

    7 韩智勇,魏一鸣,范英;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年01期

    8 刘星;;能源对中国经济增长制约作用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6年04期

    9 杨朝峰,陈伟忠;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施发启;对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及成因的初步分析[J];统计研究;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治源;[N];中国矿业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琨;中国产业结构多目标动态随机优化模型[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培文,李放,刘建强,林立;沥青感温性指标与沥青组成的灰关联熵分析[J];石油沥青;2003年03期

    2 赵磊;樊统江;何兆益;;用广义灰关联法分析级配对沥青砼孔隙率的影响[J];石油沥青;2008年05期

    3 杨发;刘大超;涂帅;赖增成;熊锐;;SEAM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灰关联熵分析[J];石油沥青;2008年06期

    4 张亚民;;公路运输业与交通事故的调查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0年06期

    5 陈东,周圣武;飞机场运量的灰色预测[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李春艳;李丽丽;富卓;;吉林省产业结构特征及其调整[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刘京龙,王芳,涂连梅,刘捷,汤克勇,王全杰;皮革透湿性能的研究[J];皮革科学与工程;2004年06期

    8 李云川;;灰色预测型线性规划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品牌(理论月刊);2011年06期

    9 张淑英;李哲;;南充市主导产业选择探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王琳;;我国石油生产与消费同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荆浩;赵希男;;改进的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在科技中小企业成长能力评价中的应用[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陈晨;陈杰;张娟;;网络化天基信息系统的连续性效能评估[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刘长生;;旅游产业国际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不同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4 董凤丽;吕杰;;沈阳市产业结构效益分析[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何晓愉;李树荣;张新坡;;不确定模型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A];经济全球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郑义;徐康宁;;环境技术效率、污染治理与环境绩效 基于199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万永坤;董锁成;王隽妮;毛琦梁;;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联动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8 谢丽琨;张力菠;;基于Granger因果关系的国际原油价格与我国原油进口量互动关系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军;吴万标;周锐;方秀玉;薛婷;;北京市能源消费特征和节能降耗途径研究[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10 廖海斌;王宏勇;;基于灰色理论的人脸图像特征融合识别[A];图像图形技术与应用进展——第三届图像图形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电源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晓辉;中国产业结构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赵琪;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亚军;航运中心建设中涉港行业资金投入分配及其效果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刘洪斌;节能减排政府责任保障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张耀;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秦青林;城市能源战略储备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9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10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熊洋;柳州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阳;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吴彦;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永宾;居住区景观设计方案评价方法初探[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6 毕波;论行政调查[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冠逸;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环境税经济效应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瑞红;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东北三省产业结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林丽萍;海峡西岸经济区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关系实证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京滨;;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保护[J];攀登;2010年04期

    2 杨国庚;杨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理论综述[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09期

    3 姜克隽;胡秀莲;庄幸;刘强;朱松丽;;中国2050年的能源需求与CO_2排放情景[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年05期

    4 何建坤,刘滨,张阿玲;我国未来减缓CO_2排放的潜力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吕应运,佟庆,徐滨,仝德良;北京远期能源需求与大气环境目标及近期对策探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陈文颖,高鹏飞,何建坤;用MARKAL-MACRO模型研究碳减排对中国能源系统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7 李华林;陈文颖;吴宗鑫;;用内生技术学习曲线对西部能源系统的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2期

    8 陈荣;张希良;何建坤;岳立;;基于MESSAGE模型的省级可再生能源规划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9期

    9 李桂芹;张超;葛守昆;;发达国家近年产业结构调整及对苏南的启示[J];企业经济;2007年12期

    10 匡爱民;;广西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分析[J];企业经济;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治源;[N];中国矿业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吴明明;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峰;区域环境与产业协调发展多目标优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3 宋辉;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产业结构与部门发展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万文军;优化算法及火电厂若干优化问题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5 李国柱;区域农村生活能源生态经济系统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6 董琨;中国产业结构多目标动态随机优化模型[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徐钢;减排CO_2的能源动力系统综合评价与多目标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7年

    8 周剑;辽宁省中长期能源供需预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正兴;低碳经济下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杜鸥;我国碳排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3 谢美娜;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源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王胜;中国能源效率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谢链锋;低碳约束下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韩钰;能源约束下湖北省工业结构调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赵见伟;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发展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8 陈庆;环境、资源约束下的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多目标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黄小青;FDI与中国对外贸易相关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10 林艳君;上海市能源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庆丰;;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变迁研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向其凤;中国碳排放总量产业间分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香勤;产业结构优化对河南省“十二五”节能目标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莉;赵庚科;;发达国家环境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人文杂志;2007年02期

    2 吴先华 ,王冉 ,郝俊红;产业结构高度化应该缓行[J];江苏商论;2005年04期

    3 谢曼;构建重庆市产业结构优化模型——投入产出分析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2年01期

    4 赵成柏;姚君;;新型工业化下新兴主导产业[J];生产力研究;2006年01期

    5 李红梅;21世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6 靖学青 ,陈海泓 ,王爱国;长三角产业结构趋同与上海产业发展战略取向[J];上海经济;2004年S1期

    7 李国平;许旸;;产业结构特征的定量分析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年09期

    8 童恒庆;产业结构的最优调整方向[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5年05期

    9 王玉潜;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08期

    10 门可佩,曾卫;中国未来50年人口发展预测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宣能啸;[N];经济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陆诤岚;资源约束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与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2 宋辉;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产业结构与部门发展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吉小燕;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D];河海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施刚;中国产业结构高效化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中国知网广告投放

    基于节能目标的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及定量化方法研究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31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931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6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