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国际贸易、工资刚性和劳动收入份额

发布时间:2016-09-14 11:04

  本文关键词:国际贸易、工资刚性和劳动收入份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 开 经 济 研 究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2012 年 第 4 期 No.4 2012

$



国际贸易、工资刚性和劳动收入份额
赵秋运 魏下海 张建武*
摘 要:本文试图为理解当前劳动收入份额的持续下降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一个 统一的理论分析

框架下, 研究国际贸易、 工资刚性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关系。通过一个理论 模型表明, 国际贸易会提高世界水平的劳动与资本之间的替代弹性, 工资刚性促使要素在 部门间重新配置, 这使得这种影响进一步恶化。利用 1995—2007 年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 的经验研究, 确认了上述理论预期, 也即国际贸易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工资刚性进一步恶化了这种影响。即便在控制其他潜在的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各种因素 后, 上述结论仍是显著且稳健的。 关键词:国际贸易;劳动收入份额;工资刚性

一、引言与文献述评
与经济增长和贸易全球化的突出表现相比,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自 20 世纪 90 年代 中期以来处于持续下降的通道(赵俊康, 2006; 罗长远, 2008; 白重恩和钱震杰, 2009; 白 重恩和钱震杰,2010;李稻葵等 2009), 根据罗长远和张军(2009)的研究, 我国劳动收 入份额由 1993 年的 52.9%下降到 2007 年的 39.7%。国际贸易方面, 中国经济的贸易自 由度逐渐提高, 1993—2007 年间, 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由 30.5%上升至 63.4%(如图 1)。 特别地, 自 2001 年加入 WTO 之后, 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更为明显。 这种情况既与经典的 比较优势理论相悖, 又与世界各国普遍分配规律相去甚远。 如果任由劳动收入份额继续 降低,将会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消费不足, 社会保障负担加重以及劳动冲突(王 舒鸿, 2012; 黄乾和魏下海, 2010)。 既有文献已对这一特殊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剖析。 众多学者采用各国横截面、 时序或 面板数据对国际贸易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关系进行经验研究,其结论大多支持国际贸易
* 赵秋运,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邮编:510006),E-mail:fuyunshuangquan@163.com。魏下海,华南师范大
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邮编:510006),E-mail:xiahaiwei2005@126.com。张建武,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邮编: 510006),E-mail:zjw0993@126.com。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劳动收入 份额: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11YJC790202)、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2012kyjj202)、广东省软 科学项目“技术劳动力短缺与人力资本激励问题研究:以珠三角为例”(2011B070300091)、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 究基地重大项目“广东劳动力市场:微观机理与宏观绩效”(06ZDXM790008)、广东省高校学科建设创新团队重大 项目“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与经济治理的机制研究”(051500020100925)以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 目(NKZXB10043)研究资助。作者感谢黎富森、黄佳祥、黄仟、董倩、曹玥以及胡巧玉等人的建设意见。本文工作 底稿曾在第 87 期华南经济论坛上宣讲,感谢刘愿、杨杰、王宋涛等人的有益评论。本文曾在中青年改革开放论坛(莫 干山会议)主题大会上进行宣讲,感谢高世楫、常修泽、石小敏、郭晗等人的有益评论和启发。当然,文责自负。

37

赵秋运、魏下海、张建武:国际贸易、工资刚性和劳动收入份额

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效应(邵敏, 2011; 邵敏和黄玖立, 2010), 但也有一些文献研究了 其正向效应(唐东波和王洁华, 2011;唐东波, 2011; 肖文和周明海, 2010)。 这些文献无 疑深化了我们对国际贸易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关系的理解,但这些文献对此问题的回 答远远尚未完备,更加深入以及从不同视角对此问题进行拓展和深化是必不可少的。

数据来源:罗长远和张军(2009)以及《中国统计年鉴》

图1

1993 年以来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和国际贸易的变化趋势

不同的是, 本文关注在国际贸易背景下工资刚性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笔者阅读 所及以往的文献都无一例外地忽略了工资刚性的存在性, 而由于中国经济恰好处于经 济转轨期, 政府法律、 管制的存在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工资刚性的存在(stiglizt, 2000; 陈 冬华等, 2010; 龚刚和杨光, 2010)。 这显然难以解释当前中国的经济问题, 更不能解释 中国现阶段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现象。 尤其是国际贸易背景下, 工资刚性对劳动收入份 额的影响机制和传导路径, 更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 目前, 仅有方军雄(2011)、 唐东波 (2011)、 唐东波和王洁华(2011)以及 Decreuse 和 Maarek(2011)考察了工资刚性对劳动 收入份额的影响。 这些文献缺乏工资刚性对于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定量分析和经验检 验。 促使本文探讨这一问题的最初动力源于, 我们对一些看似不相关且矛盾现象的重新 认识, 且发现这些现象在时间上是耦合的。 众所周知, 自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 中国的对 外贸易发展迅速, 正逐步融入全球化过程中。 在 20 世纪 90 年代甚至一度出现了贸易双 顺差的现象, 贸易发展如此迅速却伴随着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局面, 这似乎背离了经典 的贸易理论。 与此同时, 自上世纪 90 年以来, 在国民经济高速度增长的同时, 我国的失 业率持续上升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2001—2009 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改革开 ① 同时, 从行 放以来最高的 9 年 ,这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 业结构来讲, 资本密集型部门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劳动密集型部门却不断下降, 自 2003 年以后资本密集型部门每年以 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相对于劳动密集型部门仅为 ② 这些看似不相关且矛盾现象是否可以为我们研究国 10%~15%的增幅而言发展较快 。
① “十一五”时期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虽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 4%以上的高位。 ② 中国过去 30 年发展历程中是劳动密集型部门发展的更快,还是资本密集型部门发展的更快,李钢、廖建辉和 向奕霓(2011)通过构造劳动密集型指数来劳动密集型程度,研究发现劳动密集型指数从 1986 年的 109,下降 到 2009 的 100。

38

南 开 经 济 研 究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2012 年 第 4 期 No.4 2012

际贸易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机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也为当前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提 供一种新的思路。 鉴于此, 我们对这些现象的解释, 也即本文的影响机理如下: 在国际 贸易的背景下, 工资刚性促使要素在部门间重新配置, 重新配置的结果将导致资本密集 型部门的扩张, 劳动密集型部门收缩以及失业率高企。 这使得总体劳动收入份额下降 (如图 2)。 本文的研究目的即在国际贸易的背景下, 研究工资刚性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 响机理以使为全面认识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这一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并能丰富 国际贸易和劳动收入份额的文献素材。

图 2 影响机理示意图

二、理论分析
本部分我们首先推导要素积累和相对要素成本变化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一般 性结论。 其次, 介绍具有工资刚性的 Davis(1998)模型。 再次, 我们主要讨论国际贸易背 景下, 工资刚性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最后, 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分解效应。 (一) 资本密集度与劳动收入份额 假设经济中只生产一种产品, 该产品既可用于消费, 也可用于投资。 厂商在每个时 期租用劳动力和资本进行生产。 假设市场完全竞争, 则每种生产要素都按其边际产品支 付报酬, 以及厂商出售所有产出。 完全竞争使得厂商获得零利润。 生产函数是一阶齐次 的, 即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根据欧拉定理, 有 Y=L·MPL+K·MPK。 故给定时期 t, 劳动 收入份额可表示为: wL ω = LS = (1) wL + rK ω + k w K ω = 为相对工资, k = 为资本集约程度, 也即人均 这里, w 为工资率, r 为利率, L r 资本存量或资本深化。 所以, 由式(1)可知, 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是由 ω 和 k 共同决定的。 但是, 这些变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Cobb 和 Douglas(1928)认为要素价格变化不会影响
① 这说明了在考察和关注贸易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同时,必须同时考虑其他制度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39

赵秋运、魏下海、张建武:国际贸易、工资刚性和劳动收入份额

劳动收入份额, 使用规模不变的 C-D 生产函数, 劳动收入份额始终是固定的, 并不随资 本集约程度改变而改变。 当人们发现劳动收入份额的确存在跨时差异和跨国差异之后, 相关的研究就更多地使用了常替代弹性(CES)函数而不是 C-D 函数(罗长远, 2008)。 假设 ω 是给定的, 则资本集约程度与劳动收入份额成反比, 即: ?LSi ω =? <0 ?ki (ω + ki ) 2 (2)

由式(2)可以看出, 资本集约程度的提高会降低劳动收入份额, 也即资本深化会降 这意味 低劳动收入份额。 该结论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 假设 ω 在不同部门间是相同的。 着资本密集型部门比劳动密集型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要低。 第二, 假设一些国家构成了 一 一个自由贸易区, 根据要素均等化理论, 自由贸易会使得不同国家间的 ω 趋于相同。 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会随着该国资本集约程度上升而下降。 我们可以将上述两层含义表 述成如下一个命题。 命题 1: 随着资本集约程度的上升或资本深化的加剧, 一个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会 下降。 资本密集型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相比劳动密集型部门较低。 ① 用 ω = ω (k ) 来表示。 因此, 因为相对工资与资本集约程度或资本深化呈正相关的 , 任何相对工资的改变都会对劳动收入份额有两种相反的效应。 可得如下: 对式(1)两边关于 ω 进行求导, ?LS LS = (1 ? LS )(1 ? ε LK ) (3) ?ω ω 当且仅当替代弹性大于 1 时, 假定 ε LK = (dk / d ω ) /(k / ω ) S 是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弹性。 直观上, 当相 劳动收入份额会随着相对工资的上升而下降, 即当 ε LK > 1, 时?LS / ?ω < 0 。 对工资上升时, 公司会用资本替代劳动。 这种替代程度的大小用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弹性 ② 来表示 。 假设 K 给定, 且劳动力需求函数为 L = L(ω ) , 则对 k = K / L 两边关于 ω 求导可得: dk K dL =? 2 ? (4) dω L dω 因此, 替代弹性也可写成: (dk / d ω ) (dk / d ω ) =? (5) (k / ω ) (L / ω) 也即:
?ε LK = η L

(6)

将式(6)代入式(3)可得如下: ?LS LS = (1 ? LS )(1+η L ) (7) ?ω ω η L = (dL / d ω ) /( L / ω ) 是关于相对工资的劳动力需求弹性。 当且仅当劳动力需 其中,
① 参见 Bruno 和 Paul(2011)的研究。 ② 根据经典理论的观点,当总产出满足 Cobb-Douglas 函数时,劳动收入份额与相对要素成本无关。

40

南 开 经 济 研 究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2012 年 第 4 期 No.4 2012

求弹性小于-1 时, 劳动收入份额随着相对工资的上升而下降, 即当 η L <? 1, ?LS / ?ω 项 式< 0 。 综上所述, 我们便有如下命题。 命题 2: 当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大于 1 时, 劳动收入份额随着相对工资的上升而 ?LS < 0。 下降, 即 ε LK > 1 时, 从另一方面来说, 当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 时, 劳动收入 ?ω ?LS 份额随着相对工资的上升而下降, 即 η L < ?1 时, <0。 ?ω (二) 国际贸易和工资刚性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理
Davis (1998) 在 HOS 模型下分析了工资刚性的影响。 在此, 首先介绍 HOS 模型。 其

各部门 假设条件: 有两类国家 i = 1, 2, 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和劳动L生产两种最终产品。 两国对产品的偏好相同, 但 规模报酬不变, 且两类国家有相同的全要素生产率 (TFP) 。 国家 2 的要素禀赋为 ( K 2 , N 2 ) 。 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 设国家 1 的要素禀赋为 ( K1 , N1 ) , 则世界水平的人均资本相对供给 国家 2 的资本比国家 1 的更丰裕, 即 K1 / N < K 2 / N 2 , 国家 2 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 而要素价格在国 为 k s = ( K1 + K 2 ) /( N1 + N 2 ) 。 家 1 中具有不完全弹性。 产品 1 是劳动密集型的, 其相对价格为 p = p1 / p2 (其中 p1 为劳 而 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 相对要素成本为 ω = w / r 。Davis 考虑了绝对工资刚性存在。 本研究只关注相对工资刚性, 即相对工资 ω = w / r 是固定的。Davis 模型包含了三个内 有效资本集约程度 k; 国家1的就业量 L1 。 这三个变量可以表 生变量: 世界相对价格 p ; 示为: p = p (k ), p′ > 0 (8) ω = ω ( p), ω ′ > 0 (9) K L1 = ? N 2 (10) k 且 ω ( p(k )) ≥ ω ( p(k s )), k = ( K1 + K 2 ) /( N1 + N 2 ) ≥ k s 。 其中公式(8)代表赫克歇尔—俄林( Heckscher ? Ohlin )曲线 ( HO) , 表明资本集约度 与 p 正相关。 根据罗勃津斯基(Rybczinshky)定理, 资本集约程度的上升会增加资本密 集产品的相对供给, 因而提高劳动密集产品的相对价格。 存在工资刚性的情况这一关系 整个经济体中 也成立。 式(9)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 Stolper ? Samunelson )曲线 ( SS ) 。 的产品相对价格保持不变。 当这一价格上升时, 对劳动的相对需求上升, 从而相对工资 水平会上升。 根据要素均等化理论, 整个贸易经济体的相对工资都稳定在该水平。 同理, 这一关系也可以反过来推导, 相对工资的上升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 随着对资本的相对需求上升, 整个经济体中的就 式(10)是布莱彻( Brecher )曲线(BR)。 业量下降。 由于在国家 2 中工资变动是完全具有弹性的, 因此, 失业仅会发生在国家 1 中。 如图 3 描述了该模型。 对于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 资本相对供给决定相对工资水平。 对于存在工资刚性的 情况则刚好相反。 假设国家 1 存在工资刚性, 不管其工资刚性以何种方式存在。 若国家 41

赵秋运、魏下海、张建武:国际贸易、工资刚性和劳动收入份额

图 3 国际贸易和工资刚性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示意图

1 最低相对工资水平为 ω ° 。 根据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最终会使所有自由贸易国家的工 此时, 并不会实现充分就业。 由 SS 曲线可以得到劳动密集型产 资都维持在 ω ° 水平上, 这一相对价格必须保持在整体水平。 在这一价格下, 由 HO 曲线表明 品的相对价格 p° 。 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需求要大于充分就业情况下的相对供给。 因此, 对资本的相对 s 最后, 由 BR 曲线得到国家 1 的就业量 L1。 当相对工资刚性上 需求 k ° 大于相对供给 k 。 升, 或者当全球化使得更多的国家加入到国际贸易中来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ω 的上升会降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 因而会增加对资本的相对需求。 国家 1 的就 业量会下降, 而国家 2 仍充分就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 更多的国家或地区会参与到国际 会使 N 2 增加。 BR 曲线向左 贸易的进程中, 若最低相对工资 ω ° 维持在世界水平上不变, 上方移动会使国家 1 的就业进一步恶化为 L1 ' 。 (dK 2 , dN 2 ) > 0 下面的结论概括了上述 HOS 模型的推论: 令 dω 表示相对工资刚性, 表示全球化进程中国家 2 的资本和劳动的增加量。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命题。 命题 3: 工资刚性的增加会提高国家 1 的资本相对需求以及降低国家 1 的就业水 平, 即: dL dk > 0, 1 < 0 (11) dω dω 全球化能促使资本的相对需求上升, 这会进一步 命题 4: 在假定 ω 给定的条件下, 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 换言之, 当资本的相对供给下降后仍高于世界水平时, 全球 化作用的扩大会导致资本集约程度上升, 国家 1 的就业下降, 即当且仅当 dK 2 / dN 2 < k , dk1 > 0, dN 2 > 0 时 dLS1 < 0 。 总之, 国际贸易会加重具有工资刚性的国家失 业和恶化该国劳动收入份额。 而在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的国家不存在这种关系。 命题 5: 国际贸易会提高世界水平的劳动与资本之间的替代弹性, 从而导致国家 1 -1 的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 即当世界水平的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弹性大于 [O( K , N 2 , k )] 时, (dk / d ω ) 1 相对工资刚性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 即当且仅当 ≥ = (k / ω ) O( K , N 2 , k ) 42

南 开 经 济 研 究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2012 年 第 4 期 No.4 2012

K ? N2k 时: K

dLS1 <0 dω (五) 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分解

(12)

国际贸易和工资刚性会改变总体劳动收入份额。 劳动收入份额的总体变化可反映 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变化。 一般来说, 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可以分解如下为: εKL >1 (13)

φit = PY 总体劳动 这里, i 表示部门或公司, t 表示年份。 i it / PYt 为部门 i 的相对产出, 收入份额的波动可以分解为两部分: ω (dki / d ω ) / ki = 1 (14)
特别地, 我们可以把一个国家的部门分为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本密集型部门, 其分 解如下: dLSi =0 (15) dω φa = ( paYa ) /( paYa + pbYb ) 为总产出中资本密集型部门的份额,p = pa / pb 为相 其中, 对价格,y = Ya / Yb 为相对产出, 则 φa = py /( py + 1) 。 我们先考虑工资刚性的边际增加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我们可得: dLSa dLSb dLS1 dφa = ( LS a ? LSb ) + φa + (1 ? φa ) (16) dω dω dω dω dφa / d ω ( LSa ? LSb ) 为结构效应, φa dLSa / dLSb + (1 ? φa )dLSb / d ω 为部门内效应。 其中, 国际贸易和工资刚性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也可从此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罗勃 我们来分析下结构效应。 工资刚性的增加会导致资本集约程度需求 k1 的增加。 津斯基(Rybczinshky)定理表明要素禀赋的相对增加会导致资本密集型部门的扩展, 以 及劳动密集型部门的收缩。 即, 工资刚性增加, 要素会向着资本密集型部门进行再分配, k = K / L 比率上升, 从而导致相对产出 y 上升, 即 dy / d ω > 0, dφa / d ω > 0 。 同时, 当存在 会使得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 p 下降, 我们将其称之为价格效应。 价 工资刚性 ω , 可以看出, 这两种效应作用方向正好相反, 其相对 格效应使得 dp / d ω < 0, 即dφa / d ω < 0 。 强 度 大小取决 于 偏 好、 技术 和贸易全球化水平。随着一国开 放 贸易, 罗勃津斯基 (Rybczinshky)效应影响会更强, 即资本密集型部门份额更可能增加。 ?LS / ?ω < 0 。 在 Cobb-Douglas 现在, 考虑部门内效应, 由命题 2 可得, 当 ε K L > 1 时, 即意味着 dLSi / d ω = 0 。 因此, 总体劳动收入份额 情况下, 替代弹性 (dki / d ω ) /(ki / ω ) = 1 。 的改变只取决于部门间份额的改变。 当偏好可以对数线性化时, 封闭经济体国家的罗勃 津斯基(Rybczinshky)效应正好可以抵消价格效应, 而在发生国家贸易时, 罗勃津斯基 (Rybczinshky)效应会增强, 使得该效应大于价格效应。 所以, 封闭经济体国家的劳动收 入份额为常数, 而开放经济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则递减。 利用同样的原理, 我们可以分解国际贸易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考虑到 N 2 的边 43

赵秋运、魏下海、张建武:国际贸易、工资刚性和劳动收入份额

际增加, 我们可以得到: LS a , LSb

(17)

上式中, 得知 dLS1 / dN 2 < 0 , 而特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不变, 即 dLSi / dN 2 = 0, i = a, b 。 ω 和 p 都保持不变, 资本密集型特定部门也不变化, 这就意味着 LSa , LSb 都不变。 的确, 这样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完全是由于部门间要素的重新配置来决定的。 由于相对 要素价格的刚性, 资本密集型部门中相对价格 p 保持不变。 罗勃津斯基(Rybczinshky) 综上所述我们便有如下命题。 效应意味着资本密集型部门份额 φa 会增加。 命题 6: 在国际贸易背景下, 工资刚性促使要素在部门间重新配置, 重新配置的结 果是资本密集型部门的扩大, 劳动密集部门收缩。 这使得总体劳动收入份额下降。 所以, 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是要素在部门内和部门间重新分配的结果。

三、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根据第二部分的讨论和提出的命题, 我们给出如下的实证研究模型: LSit = α1 + α 2 Tradeit + α 3WRit + α 4 Z it + μi + ε it (18)

其中, Trade 度量贸易开放度, 在贸易开放度的变量选取上, 许多文献采取了不同的 方法。 在此, 我们借鉴罗长远和张军(2009b)、 邵敏和黄玖立(2010)、 张莉等(2012)、 白 重恩和钱震杰(2009)等贸易变量的选择方法, 选取一个国家的贸易总额占 GDP 的比重 来表示。 WR 为工资刚性的衡量指标, 在对劳动力市场刚性的度量方面, 由于劳动力市 场刚性的来源有多种, 因此度量方法也有多种。 Forteza 和 Rama(2001)详细分析了最低 工资法、 劳动保险参与、 工会组织以及政府部门劳动力占比等多种劳动力市场刚性来源 指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发现起显著作用的只有工会组织以及政府部门劳动力占比两 个变量。 具体到我国的情况, 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存在导致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多元 分割的现象(余官胜, 2012), 而这种分割主要体现在体制内的劳动就业和体制外的劳动 就业, 体制内的劳动力雇佣和解雇的成本较高, 且具有较高的工会参与程度, 因此刚性 较高; 而体制外的劳动力就业则较多遵循市场原则, 刚性程度较低。 基于此, 本文参照 余官胜(2012)的方法, 选取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劳动力占比以及工会会员占劳动力的 比重两个变量度量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 分别采用 ELP 和 ELS 表示。 控制变量为 Z, 是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差异及其变化的控制变量。 根据已有文献, 我 们考 虑 如下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 变 量 : 资本 产 出 比 (K/Y) , 人 力资本 (H) , 政府 支 出 K/Y 为资本产 (Gov), 外商直接投资(FDI), 劳动生产率(GL)。 这里需要特殊说明的是, 出比, 表示资本深化。 在给定相对要素价格下, 罗勃津斯基(Rybczinshky)定理认为资本 集约程度的增加会提高资本部门的份额, 这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 这里我们并没 有考虑用资本劳动比, 理论上资本劳动比可以衡量单位有效劳动的。 但是, 这必须要求 ① 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中, 资本产出比是影响 资本为劳动增进型技术变革才可以 。
① Bruno 和 Paul(2011)。

44

南 开 经 济 研 究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2012 年 第 4 期 No.4 2012

劳动报酬占比的重要因素, 一些实证研究也验证了这点(Bentolia 和 Saint-Paul, 2003; 白重恩、 钱震杰, 2009; 罗长远、 张军, 2009b)。 通常用实际资本存量与实际 GDP 的比值 ① 按 (资本产出比)来刻画。 为此我们参考了张军等(2004)对资本存量 的方法进行测算。 照 Bentolina 和 Saint-paul(2003)K/Y 系数的符号与劳动与资本的替代弹性有关。当两 劳均资本 K/L 增加,劳动收入份额上升; 反之, 如果两种要 种要素互补时, 即 σ < 1 时, 劳均资本 K/L 减少, 劳动收入份额下降。 素替代时, 即 σ > 1 时, 为了考察国际贸易与工资刚性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交互影响, 我们在回归模型中加 其表示工资刚性和贸易全球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交互影响。 入 Trade *WR 的交互项, 本文使用的数据是中国 1995—2007 年省际面板数据。 为保持数据口径的相对一致 性, 西藏不包括在内, 重庆则与四川合并, 一共有 29 个省市区。 除非特别指出, 本文所 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 资料 : 1952—1995》、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统计年 鉴》 。 本文所涉及变量、 定义以及部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 1。
表 1 变量定义和统计描述
变量 LS Trade ELP ELS K/Y Gov FDI GL H 定义 劳动收入份额 国际贸易占比 国有企业和政府与劳 动力之比 工会会员与劳动力之比 资本-产出比 政府支出 外商直接投资 劳动生产率 人力资本 观测数 377 377 377 377 377 377 377 296 377 均值 3.90 -2.36 -0.78 -0.01 0.24 -2.06 -3.96 -4.30 13.94 标准差 0.17 1.62 0.35 0.39 0.37 0.40 1.14 1.01 7.70 最小值 3.45 -9.29 -2.00 -0.91 -0.60 -3.13 -7.31 -9.45 1.65 最大值 4.26 0.68 0.65 1.57 0.99 -1.02 -1.53 -1.54 30.13

注:对以上变量已经取对数。

四、实证结果与讨论
(一) 基本估计结果 表 2 报告的是采用不同方法估计工资刚性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效应。 首先采用 不加入任何控制变量的估计模型, 即表 2 中第(1)—(4)列, 分别利用混合 OLS、 固定效 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方法对方程(18)进行的估计结果。 可以发现核心解释变量估计
① 关于资本存量计算, 借鉴张军等(2004)的做法, 采用通用的永续盘存法来度量, 公式为: K t = (1 ? δ ) K t ?1 + I t / Pt , 其中, Kt 表示第 t 年年末实际资本存量, Kt-1 表示上一年年末实际资本存量, It 表示第 t 年名义投资, Pt 为固定 资本投资价格指数, δ 表示折旧率。 在实际计算过程中, 我们将各省份的实际折旧率假定为 5%。2004 年以前 各省区固定资本投资平减指数主要用固定资本形成指数计算得到, 2005—2007 年按照《中国统计年鉴》中各 省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计算。

45

赵秋运、魏下海、张建武:国际贸易、工资刚性和劳动收入份额

结果的符号基本符合预期。 国际贸易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工资刚性指 标 ELP 和 ELS 为负, 其中 ELP 并不显著, 这说明国企和政府部门的劳动力就业受国际 贸易的影响较小。 而 ELS 显著为负, 这与我们前面的命题 3 相契合。 三种估计方法一致 得到工资刚性对劳动收入具有显著的恶化作用。 进一步地, 我们加入一系列的控制变量 (K/Y, FDI, Gov, H, GL)以验证估计的稳健性, 见表 2 中第(5)—(8)列。 结果表明, 这 些控制变量对劳动收入份额整体有解释作用, 且符号大都符合预期, 而我们所关注的工 资刚性的估计系数在各种估计中变化不大。 总体而言, 在 8 个估计模型中, 工资刚性的 估计系数都为负, 且达到 10%显著水平。 其中, 反映资本深化的 K/Y 为负, 但在(6)和(7) 两个方程中都不显著, 显示了资本深化并不能提升劳动收入份额, 意味着资本和劳动并 ① 根据罗勃津斯基(Rybczinshky)定理, 当发生资本深化, 且特定部门相对 非互补关系 。
表 2 基本估计结果
(1) POLS TradeELS TradeELP Trade ELP ELS K/Y Gov FDI GL H 常数 N 3.900*** (346.015) 377 3.786*** (84.354) 377 3.756*** (58.794) 377 3.800*** (75.579) 377 -0.041*** (6.403) -0.004 (-0.947) (2) POLS -0.043*** (-4.197) -0.069*** (-5.339) -0.097*** (-6.340) -0.004 (-0.095) -0.283*** (-8.238) (3) FE -0.040*** (-3.391) -0.080*** (-4.606) -0.134*** (-5.308) -0.041 (1.067) -0.218*** (-6.264) (4) RE -0.039*** (-3.800) -0.074*** (-5.059) -0.108*** (-5.769) -0.036 (0.962) -0.237*** (-7.389) (5) POLS -0.044*** (-3.896) -0.068*** (-4.446) -0.090*** (-4.809) -0.112** (-2.274) -0.188*** (-4.399) -0.067
***

(6) FE -0.017 (-1.366) -0.036* (-1.915) -0.092*** (-3.381) -0.201*** (-3.731) -0.085* (-1.828) -0.012 (-0.154) 0.261*** (5.176) -0.020
*

(7) RE -0.027** (-2.481) -0.052*** (-3.320) -0.081*** (-4.010) -0.168*** (-3.344) -0.102** (-2.481) -0.053 (-1.167) 0.190*** (4.849) -0.014 (-1.383) -0.009* (-1.730) -0.016*** (-7.630) 4.203*** (34.481) 296

(8) GLS -0.031*** (-3.898) -0.065*** (-5.813) -0.082*** (-5.878) -0.086*** (-2.588) -0.142*** (-4.807) -0.047*** (-3.217) 0.085*** (5.257) -0.013** (-2.561) -0.003 (-0.511) -0.009*** (-6.413) 4.014*** (60.278) 296

(-3.092) 0.080*** (3.328) -0.010 (-1.282) -0.012* (-1.652) -0.010*** (-4.696) 3.941*** (42.349) 296

(-1.745) -0.006 (-1.099) -0.020*** (-8.117) 4.295*** (27.731) 296

注:*、**、***分别表示 10%、5%和 1%的显著性水平。括号内为 t 值,下同。 ① 由前面的命题可知,当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大于 1 时,即二者为替代关系时,资本深化会导致劳动收入份 额的下降。

46

南 开 经 济 研 究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2012 年 第 4 期 No.4 2012

价格不变时, 资本密集型部门的真实产出将会增加。 而且, 当替代弹性大于 1 时, 真实 相对产出的变动幅度将超过其所引致的部门相对价格变动幅度, 于是, 资本密集型部门 的相对产值上升, 劳动密集型部门则下降, 根据命题 1 可知, 资本密集型部门的劳动收 入份额显著低于劳动密集型部门。这会进一步导致总体劳动收入份额下降。 在劳动力 市场存在工资刚性的情况下, 国际贸易改变了产业结构, 使得资本密集型部门和生产过 程出现扩张,同时行业内的生产要素出现重新配置,总体上抑制了我国总体劳动收入 份额的上升, 这也与本文命题 6 相一致。 (二) 稳健性分析 1. 内生性问题 为了得到稳健性(robustness)的估计结果, 本文以下将在控制国际贸易和工资刚性 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外, 还需要考虑一个重要问题。 在国际贸易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 同时, 劳动收入份额也可能影响对外贸易。 在一定程度上, 劳动收入份额也反映了一个 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 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可能通过影响比较优势而 影响对外贸易水平。 即, 可能存在国际贸易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双向因果关系。 罗长 远和张军(2009b)也指出, 劳动收入份额与反映全球化的变量可能存在联立内生性。 严 重的内生性将使模型的估计系数有偏和非一致性。 同理, FDI 也可能产生内生性问题, 即可能存在外资进入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因果关系(邵敏和黄玖立, 2010)。 鉴于此, 我们处理这种内生性问题的通常做法是, 选取 Trade 和 FDI 的滞后一期作为其工具变 量。 因为在球形扰动项的假定下, 由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所提供的工具变量线性 组合中渐进最有效的。由表 3 结果可知,工资刚性和国际贸易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具 有重要的解释力, 只是在克服内生性问题下工资刚性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估计系数高于 表 2 中的相应系数。 我们通过考察工具变量的有效性, 发现不存在弱工具变量。 为了稳 健起见, 我们使用弱工具变量更不敏感的有限信息最大似然法(LIML)进行估计, 如表 3。结果发现 LIML 的系数估计值与 2SLS 相同,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不存在弱工具 变量” 。 鉴于劳动收入份额具有可持续性(唐东波和王洁华,2011), 我们考虑在估计模型 中,加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 因而估计模型变成一个动态模型, 见式(21)。 被解释变 量的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 会导致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有必 要运用动态面板方法即 GMM 进行实证分析。 在进行相关估计中,学者们提出了广义 矩估计(GMM)的估计方法。广义矩估计包括差分广义矩估计(GMM—DIF)和系统广 义矩估计(GMM—SYS)。 Arellano 和 Bond(1991)提出的差分 GMM 可以解决动态面板 数据模型估计量的非一致问题,但是就偏误和估计准确性而言,一阶差分 GMM 估计 方法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 在大多数情况下变量的滞后值并不是一阶差分方程的理想 工具变量。 系统 GMM 估计量综合了一阶差分方程和水平方程:即以合适的滞后水平 值作为工具变量的标准一阶差分方程组和以合适的滞后一阶差分变量作为工具变量 47

赵秋运、魏下海、张建武:国际贸易、工资刚性和劳动收入份额

的水平值作为工具变量的水平方程组。 系统 GMM 方法的一般形式如下: ′ β + μi + eit yit = α yit ?1 + xit ′ β + Δeit Δyit = αΔyit ?1 + Δxit

(19) (20)

′ ? s (ui + eit ) ] = 0 和 E [ Δyit ? s (ui + eit ) ] 第一个方程为水平方程, 对 应 的 矩条件 为 E [ Δxit ′ ? s 和 Δyit ? s , = 0 (s=1)。 只要这两个矩条件得到满足, 内生变量的差分滞后项(即 Δxit s= 1) 就 是 水 平 方 程 合 格 的 工 具 变 量 。第 二 个 方 程 为 差 分 方 程 , 对应的矩条件: ′ ? s Δeit ] = 0 和 E [ yit ? s Δeit ] = 0 ( s ≥ 2 )。 只要这两个矩条件得到满足, 内生变量的水平值 E [ xit ′ ? s 和 yit ? s ,s ≥ 2 )就是差分方程合格的工具变量。 滞后两期及以上(即 xit LSit = α 0 + α1 LSi ,t ?1 + α 2Tradeit + α 3WRit + α 4 Z it + μi + ε it (21)

在此, 我们把工资刚性的指标视为外生变量, 由于工资刚性是由我国的法律和体制 所决定的, 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将工资刚性视为外生变量。在此基础上对上述方程 进行系 统 GMM 估计。在 差分 方程中 : 内生变量水平值的滞后两期是 GMM 工具 (GMM-style), 而外生变量水平值的差分是一般工具(IV-style)。在水平方程中, 内生变 量水平值的差分滞后是 GMM 工具, 而外生变量水平值是一般工具。在模型的估计中, 我们将重点报告与系统 GMM 有关的三项检验统计量指标。其中, Sargan 检验的卡方 统计量用于检验约束条件是否存在过度识别(over-identifying restriction), 即检验工具 变量的合理性。AR(1)和 AR(2)用于检验估计残差是否存在一阶和二阶序列相关性。 运用这一方法对样本进行的估计结果见表 3。 由表 3 可知, 回归方程通过了残差自 相关的 AR(1)、 AR(2)检验以及工具联合有效的 Sargan 检验, 说明得到的回归系数和 稳健性是比较可靠的。在估计结果中, 滞后一期的劳动收入份额 L.LS 与当期劳动收入 份额 LS 显著正相关。 可见劳动收入份额的持续性效应明显, 这进一步验证了劳动收入 份额动态模型的合理性。 同时也意味着上一期的劳动成本对当期的就业需求影响不大, 由此也可反映近年来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内在原因。我们所重点关注的工资 刚性系数显著为负, 国际贸易的影响也为负数, 进一步表明工资刚性对劳动收入份额的 恶化是客观存在的。显然, 本文所关注的核心解释变量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贡献是 强化还是弱化的结论在动态识别中依然成立。 2. 异常样本点的影响 为了检验本文估计结果是否受到某些异常点的影响, 我们首先计算出 29 个省市区 劳动收入份额在 10%和 90%百分数, 并将全部样本中低于 10%分位数和高于 90%分位数 的样本点剔除, 在此基础上, 对剩余样本数据进行固定效应模型估计, 结果见表 3 第(8) 列。从中可知, 核心解释变量基本达到统计显著, 与前述基本识别结果相接近。因此, 从整体而言, 我们的结论仍然是基本稳健的。 总而言之, 上述经验研究支持了国际贸易对劳动收入份额有负向影响, 且工资刚性 使这种影响进一步恶化。在控制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方面, 研究结果仍然是显著的, 表现出相当的稳健性。本文研究为人们观察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和国民收入分配提 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48

南 开 经 济 研 究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2012 年 第 4 期 No.4 2012

表 3 稳健性估计结果
(1) IV-Lag -0.091*** (-4.622) Trade*ELS -0.047*** (-4.887) Trade*ELP -0.070*** (-4.569) ELP -0.118*** (-2.713) ELS -0.153*** (-4.241) K/Y -0.053*** (-2.577) Gov 0.087*** (3.860) FDI -0.006 (-0.838) GL -0.009 (-1.247) H -0.013*** (-6.386) L.LS Trade 常数 N Sargan AR(1) AR(2) 4.046*** (40.783) 271 (2) IV-Lag -0.083*** (-4.599) -0.044*** (-4.755) -0.063*** (-4.522) -0.105** (-2.508) -0.143*** (-4.009) -0.052** (-2.539) 0.083*** (3.693) -0.009 (-1.268) -0.009 (-1.239) -0.014*** (-6.460) (3) LIML -0.091*** (-4.622) -0.047*** (-4.887) -0.070*** (-4.569) -0.118*** (-2.713) -0.153*** (-4.241) -0.053*** (-2.577) 0.087*** (3.860) -0.006 (-0.838) -0.009 (-1.247) -0.013*** (-6.386) (4) LIML -0.083*** (-4.599) -0.044*** (-4.755) -0.063*** (-4.522) -0.105** (-2.508) -0.143*** (-4.009) -0.052** (-2.539) 0.083*** (3.693) -0.009 (-1.268) -0.009 (-1.239) -0.014*** (-6.460) (5) -0.069*** (-3.213) -0.033*** (-2.766) -0.051*** (-4.630) -0.176*** (-3.244) -0.089 (-1.430) -0.046 (-0.461) 0.223*** (3.647) 0.003 (0.206) -0.004 (-1.500) -0.017*** (-4.872) 0.371*** (6.479) 2.935*** (8.581) 271 23.53063 (1.0000) -3.4224 (0.000) -1.9531 (0.508) (6) -0.078*** (-3.468) -0.023*** (-5.112) -0.044*** (-4.953) -0.152*** (-5.138) -0.075** (-2.062) -0.110 (-0.508) 0.174*** (3.496) -0.017 (-1.448) -0.002 (-0.747) -0.014*** (-4.157) 0.342*** (7.472) 2.839*** (10.386) 271 24.60771 (1.0000) -3.3247 (0.000) -1.9597 (0.500) (7) -0.099** (-2.442) -0.028* (-1.661) -0.060** (-2.321) -0.181* (-1.879) -0.052 (-0.804) 0.061 (0.520) 0.134** (2.248) -0.007 (-0.476) -0.005 (-1.535) -0.016*** (-3.949) 0.384*** (4.412) 2.566*** (6.889) 271 24.4681 (1.0000) -3.5557 (0.000) -2.0221 (0.432) (8) 10th-90th -0.117*** (-4.561) -0.007 (-0.577) -0.027 (-1.517) -0.124** (-2.172) -0.038 (-0.864) 0.048 (0.594) 0.237*** (5.061) -0.021* (-1.904) 0.000 (0.068) -0.016*** (-7.151) Sys-GMM Sys-GMM Sys-GMM

4.045*** (42.354) 271

4.046*** (40.783) 271

4.045*** (42.354) 271

4.181*** (28.933) 243

注:(1).*、**、***分别表示 10%、5%和 1%的显著性水平;(2). AR(1)和 AR(2)检验量报告的为 z 值,下方 的括号内是 p 值。Sargan 检验量报告的是卡方值,括号内为 p 值。其他括号内为 t 值;(3).第(1)列和第(3) 列的工具变量为 Tradei,t-1,第(2)列和第(4)列的工具变量为 FDIi,t-1;(4).第(5)列的内生解释变量为 Trade 和 FDI,第(6)列的内生解释变量为 Trade,第(7)列的内生解释变量为 FDI。

五、简单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从工资刚性这一全新的视角诠释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之成因。我们通过对 中国 1995—2007 年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一些看似矛盾且不相关联的现 49

赵秋运、魏下海、张建武:国际贸易、工资刚性和劳动收入份额

象是由于中国参与贸易全球化的过程中劳动力市场具有工资刚性的缘故。实证研究发 现, 在控制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之后, 国际贸易对劳动收入份额有显著地抑制作用, 工资刚性对劳动收入份额有进一步恶化作用, 其工资刚性越高, 劳动收入份额就越低。 即便在考虑不同工具变量和剔除异常样本点的影响后, 上述研究仍是显著和稳健的。 本文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的政策含义也是明显的。 首先, 本文虽然研究发现在国际贸易的背景下, 工资刚性对劳动收入份额有进一步 恶化的效应,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抑制我们参与贸易全球化的进程。我们不能忽略国际 贸易过程中工资刚性的存在, 在收入分配对劳动要素不利的大背景下, 决策层应该出台 一些减少工资刚性的政策。 针对转型期, 中国劳动动力市场面临着工资刚性的事实, 政 府应努力地在减少对劳动力市场干预, 减少对工资管制等方面施加影响, 以致力于塑造 良好的劳动力市场软环境。这将为提升劳动收入份额形成持久和有力的支持。 其次, 在优化劳动力市场环境条件下, 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鼓励出口才是提 高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之道。这样的国际贸易将有利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林毅夫 (2007)认为, 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型产业, 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 相对密集区段的生产活动, 这样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白重恩,钱震杰. 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 经济研究,2009(3). [2] 白重恩,钱震杰. 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 世界经济, 2010(12). [3] 陈百助,晏维龙.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应用[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陈冬华,范从来,沈永建,周亚虹. 职工薪酬、工资刚性与企业绩效—基于国有非上市公司 的经验证据[J]. 经济研究,2010(7). [5] 陈诗一. 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J]. 经济学(季刊),2011(3). [6] 方军雄 . 劳动收入比重,真的一致下降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发现 [J]. 管理世界, 2011(7). [7] 龚 刚,杨 光. 论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的演变[J]. 管理世界,2010(5). [8] 黄 乾,魏下海. 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的宏观经济效应[J]. 财贸经济,2010(4). [9] 黄先海,徐 圣. 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成因分析——基于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视角[J]. 经济研究,2009(7). [10] 金 碚,吕 铁,邓 洲. 中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展、问题与趋势[J]. 中国工业经济, 2011(2). [11] 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 GDP 中劳动份额演变的 U 型规律[J]. 经济研究,2009(1). [12] 李 钢,廖建辉,向奕霓. 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与路径[J]. 中国工业经济,2011(10). [13] 罗长远,张 军. 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中国社会 科学,2009a(4). [14] 罗长远,张 军. 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 管理 世界,2009b(5). [15] 罗长远. 卡尔多“特征事实”再思考: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分析[J]. 世界经济,2008(11).

50

南 开 经 济 研 究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2012 年 第 4 期 No.4 2012

[16] 唐东波,王洁华. 贸易扩张、危机与劳动收入份额——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研究[J]. 金 融研究,2011(9). [17] 唐东波. 全球化与劳动收入占比:基于劳资议价能力的分析[J]. 管理世界,2011(8). [18] 王丹枫. 产业升级、资本深化下的异质性要素分配[J]. 中国工业经济,2011(8). [19] 王舒鸿 . 垂直专业化对我国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影响研究 [J]. 世界经济文汇, 2012(3). [20] 王永进,盛 丹. 要素积累、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占比[J]. 世界经济文汇,2010(4). [21] 魏下海,董志强,赵秋运.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劳动收入份额:理论与经验研究[J]. 南开经 济研究,2012(2). [22] 肖 文,周明海. 贸易模式转变和劳动收入份额下降[J]. 浙江大学学报,2010(9). [23] 亚蒂什 N. 巴格瓦蒂,阿温德·潘纳加里亚,T. N. 施瑞尼瓦桑著,王根蓓译. 高级国际贸易 学[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4] 余官胜. 贸易增长、劳动力市场刚性与产业间劳动力转移—基于面板数据门槛效应模型的实 证研究 [J]. 经济评论,2012(1). [25] 张 杰,陈志远,周晓艳. 出口对劳动收入份额抑制效应研究——基于微观视角的经验证据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07). [26] 张 莉,李捷瑜,徐现祥. 国际贸易、偏向型技术进步与要素收入分配[J]. 经济学(季刊), 2012(2). [27] 张 军, 吴桂英, 张吉鹏.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 1952—2004[J]. 经济研究, 2004(10). [28] 赵俊康. 我国劳资分配比例分析[J]. 统计研究,2006(12). [29]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 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1995—2005 年中国工业化 水平评价与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9). [30] 周明海,肖 文,姚先国.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度量与解释的研究进展[J]. 世界经济 文汇,2010(6). [31] Arellano Manuel and Olympia Bover. Another Look at the Instrumental Variable Estimation of Error~Component Model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5,68:29—51. [32] Basu,K. &Genicot,G. &Stiglitz,J. Unemployment and Wage Rigidity when Labor Supply is a Household Decision [R]. UC Irvine Economics Working Paper,2000. [33] Bentolina,S. and Saint-Paul. G. Explaining Movements in the Labor Share[J]. Contributions to Macroeconomics,2003,3(1):1—32. [34] Blanchard O. J. , L. H. Summers. Hysteresis and European Unemployment Problem[M].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Department of Economics,1986. [35] Blanchard O. J.,L. H. Summers. Hysteresis in Unemployment Problem[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87,31(1—2):288—95. [36] Blundell Richard and Stephen Bond, Initial Conditions and Moment Restrictions 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8,87:115—43. [37] Bond Stephen,Anke Hoeffler and Jonathan Temple. GMM Estimation of Empirical Growth Models[R]. CEPR discussion paper,2001,NO3048. [38] Buchele and Christiansen. Globalization and the Declining Share of Labor Income in the United States[J]. The 28th International Working Party on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2007,5. [39] Cobb, C. W., and Douglas, P. . H. A Theory of Produc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28,

51

赵秋运、魏下海、张建武:国际贸易、工资刚性和劳动收入份额 18(1):139—65. [40] Davis, D. . Does European Unemployment Prop Up American Wages? National Labor Markets and Global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478—94. [41] Decreuse,Bruno and Maarek,Paul. Can the HOS Model Explain Changes in the Labor Share?A Tale and Wage Rigidies[R]. Working Paper 2011. [42] Diwan,, I. Debt as Sweat: Labor, Financial Crises,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Capital[R].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2001,(7). [43] Forteza,Alvaro and Rama,Martin. Labor Market"Rigidity"and the Success of Economic Reforms Across More than One Hundred Countries [R]. The World Bank Working,2001,2521. [44] Harris,J. M. Todaro. Migration,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0,60:126—42. [45] Harrision,A. E. Has Globalization Eroded Labor’s Share? Some Cross-Country Evidence[R]. UC-Berkeley and NBER Working Paper,2002. [46] Kaldor, 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Theory of Capital[M], Eds, by Lutz F. A and D. C,Hugue. Pubished by New York,St Martin Press,1961. [47] Shapiro, C., J. E. Stiglitz. Equilibrium Unemployment as a Worker Discipline Devic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4,74(3):433—44. [48] Yueh L. Y. Wage Reforms in China during the 1990s [J]. Asian Economic Journal,2004,18(2): 149—64.

International Trade, Wage Rigidities and Labor Income Share in China
Zhao Qiuyun Wei Xiahai Zhang Jianw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tries to give a new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decline of the current

labor income share. We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trade,wage rigidities and labor income share under a unified theory framework. A theoretical model is developed to show that,international trade increase th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between capital and labor at the world level,and wage rigidities can affect the reallocation between sectors, which further deteriorates the impact.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with a panel data set of 29 provinces from 1997 to 2007 confirms the above theoretical expectations that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labor income share and wage rigidities further worsens this effect,even potential important factors are controlled. Keywords:International Trade;Labor Share Income;Wage Rigidities
JEL Classification:E25 E21 J10

52



  本文关键词:国际贸易、工资刚性和劳动收入份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48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1148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2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