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增加值贸易视角下的中国各行业国际分工地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6 12:07

  本文关键词:增加值贸易视角下的中国各行业国际分工地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增加值贸易 全球价值链 国际分工地位


【摘要】: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国际贸易竞争力在学界一直被广泛讨论。一方面,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是一国经济繁荣的有力工具。另一方面,缺乏竞争力可能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潜在原因。20世纪末,世界各大跨国公司为获得全球竞争力,将附加值低的生产工序外包出去以降低生产要素成本,而产品的研发、设计和营销等高附加值的工序则留在本国。这种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布局促使了一系列全球价值链的产生。与此同时,国际竞争力的实质也随之改变。一国的出口贸易状况与其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之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对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水平做出一个全面准确的评估也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利用HIY法和WIOD数据测算中国在1995至2011年这十六年间的增加值贸易额,并且计算出与传统贸易值之间的差额。另外还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结合WI0D数据计算了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指数、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数以及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来衡量我国各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通过增加值贸易额和三个指标的计算,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从1995年开始,我国的名义出口额与出口额中的国内增加值的差额一直持续加大。2011年,名义出口额与出口额中的国内增加值差额达到14274.24亿美元。2000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由一般的贸易顺差向加工贸易顺差过度。而传统总值贸易统计不能如实地反映在全球价值链中不同国家或地区所创造的增加值,这种统计失误对我国的贸易顺差值造成很大的扭曲。整体上看我国各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参与程度都有所加深,但是从各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大部分的出口增长实际上是加工贸易增长在推动,只有小部分增长来源于高附加值的产品的出口增长,尤其是机械制造业、电子和光学设备制造业等高技术行业。从全球价值链中的收益来看,各行业之间的差异较大。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纺织业、电子设备和化学制品业。纺织业的全球价值链收益指数RCA数值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收益指数RCA值增长最快,该行业处于快速发展中。我国的化学制品全球价值链收益指数RCA指数较低,并且处于下降趋势。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两点,一是结合了两种在国际上较为普及的方法。对于增加值贸易的计算采用HIY法,由于本文只对中国的贸易数据进行核算,有别于其他方法需要用到世界投入产出表,该方法只需用到中国的国家投入产出表即可得出清晰客观的结论。对于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指数、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数以及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这三个指数的测算来说,需要从出口贸易增加值中分解出转出口增加值份额和国外增加值份额,故笔者采用KPWW法分解的出口额贸易数据进行核算。二是本文的数据较新,本文采用了两个主要数据库,一是OECD和WTO联合发布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其中关于我国的贸易数据已经更新到2011年。另一个是TIVA数据库,关于我国的贸易数据更新至2009年。
【关键词】:增加值贸易 全球价值链 国际分工地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752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1 导论8-12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8-9
  • 1.2 研究框架与方法9-10
  •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10-12
  • 2 文献综述12-22
  • 2.1 相关概念12-13
  • 2.2 传统国际贸易统计方法13-14
  • 2.3 增加值核算方法的提出14-15
  • 2.4 增加值贸易的相关研究15-19
  • 2.4.1 利用企业的微观数据开展研究15-16
  • 2.4.2 利用国家投入产出表进行统计16-17
  • 2.4.3 利用国际投入产出表进行统计17-19
  • 2.5 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研究19-22
  • 3 增加值贸易的测算和各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22-46
  • 3.1 我国增加值贸易的测算22-30
  • 3.1.1 中国贸易出口中的国外增加值24-26
  • 3.1.2 分行业的DVS指数测算26-28
  • 3.1.3 分技术层次的制造业行业DVS指数测算28-30
  • 3.2 我国各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30-46
  • 3.2.1 我国各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30-40
  • 3.2.2 我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竞争力分析40-46
  • 4 政策建议46-48
  • 4.1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统计制度的改革46
  • 4.2 增强各行业内的创新机制46-47
  • 4.3 加长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内价值链条47-48
  • 附录48-51
  • 参考文献51-56
  • 后记56-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新三;;评《中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J];世界经济;2007年07期

2 李思阳;;浅论中国国际分工地位[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5期

3 潘沁;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国际分工理论及对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的启示[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年01期

4 陈跃中;国际分工地位的差异与开放经济的不同效果[J];中国农业银行长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88年05期

5 陈跃中;;国际分工地位的差异与开放经济的不同效果[J];经济纵横;1991年10期

6 李欣广;;中国外贸转型与国际分工地位改变[J];桂海论丛;2010年02期

7 朱志伟;周茂荣;;低碳经济对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作用[J];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60期

8 韦倩青;韦倩虹;;广西产品内国际分工地位及构建制造业基地的思考[J];市场论坛;2011年01期

9 于蕾,沈桂龙;“世界工厂”与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国际分工地位[J];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04期

10 罗卫东;范良聪;;产业调整与中国的强国之路——读汪斌教授的《我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子先;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国际分工地位[N];国际商报;2007年

2 记者 金辉;着力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N];经济参考报;2012年

3 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 王岳平;我国亟待构筑四大格局[N];中国财经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娜;技术升级:发展中国家的两难选择[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5 华中科技大学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人 张培刚 张建华 报告执笔人 温杰;保就业≠救企业[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欢;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朱璐;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3 夏玉收;基于增加值贸易的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4 刘天薇;增加值贸易视角下的中国各行业国际分工地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762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5762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9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