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模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城市规模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务业发展已取得了巨大成就。2015年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5%,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第一大产业。但不可否认我国的服务业仍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为结构不合理、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服务业人才不足等。如何克服困难,促进服务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此,有学者从“城镇化道路”的角度出发,认为我国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城镇化政策(即过分强调小城镇,抑制大城市的发展)阻碍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本文认为,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但是其对于“大城市更有利于服务业发展”这一结论的论证,却缺乏科学全面的机制和实证分析,往往只局限于主观认识与表面现象层面,与学术研究的“严谨性”相悖。对此,本文从机制分析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对城市规模给服务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论证,以确定城市规模对服务业的发展是否具有显著影响,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其影响机制是怎么样的。具体来说,机制研究方面,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归纳演绎的方法,绘制了城市规模对服务业发展影响的动力机制图,认为由于杨格定理、人才聚集、集聚经济的共同作用,大城市更有利于发展消费性服务业,更有利于形成人才聚集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并能够产生集聚经济,因而更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实证研究方面,以“城市市辖区常住人口规模”作为衡量城市规模的指标,以衡量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指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服务业密度”“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和通过计算得来的“服务业综合评价得分”来反映城市的服务业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借助EVIEWS计量软件,对城市规模与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实证检验的结论与机制分析的结论相印证,大城市的确更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规模与服务业发展状况之间的相关系数更大,说明越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越应当重视城市规模对服务业的促进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分别是适当增加大城市的规划、建设,限制小城镇的无序蔓延以及尝试建设类似东京那样的特大型城市。
【关键词】:城市规模 服务业 城镇化道路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19;F299.2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1 引言12-16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研究问题及意义13-14
-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图14-15
-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15-16
- 1.4.1 研究方法15
- 1.4.2 主要创新点15-16
- 2 文献综述16-31
- 2.1 城市规模相关问题综述16-25
- 2.1.1 城市规模的衡量指标16-18
- 2.1.2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关于城市规模的争论18-25
- 2.2 服务业相关理论概述25-28
- 2.2.1 服务业的范围25
- 2.2.2 服务的含义25-26
- 2.2.3 服务的特性26-27
- 2.2.4 服务业的分类27-28
- 2.3 城市规模对服务业发展影响综述28-31
- 2.3.1 国外学者关于城市规模对服务业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28-29
- 2.3.2 国内学者关于城市规模对服务业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29-30
- 2.3.3 简要评述30-31
- 3 城市规模对服务业发展影响的机制研究31-44
- 3.1 城市规模对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机制32-35
- 3.1.1 消费性服务业企业的市场范围33-34
- 3.1.2 城市规模对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34-35
- 3.2 城市规模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机制35-38
- 3.2.1 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集聚发展与集聚经济36-37
- 3.2.2 城市规模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37-38
- 3.3 城市规模、服务业发展与人才聚集的互动机制38-42
- 3.3.1 人才与人才聚集38-41
- 3.3.2 人才聚集与城市规模41
- 3.3.3 人才聚集与服务业发展的互动机制41-42
- 3.4 本章小结42-44
- 4 城市规模对服务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44-64
- 4.1 城市规模对服务业发展主要衡量指标影响的实证分析44-49
- 4.1.1 城市规模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影响分析44-45
- 4.1.2 城市规模对服务业密度的影响分析45-47
- 4.1.3 城市规模对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的影响分析47-48
- 4.1.4 小结48-49
- 4.2 城市规模对服务业综合评价得分的实证分析49-63
- 4.2.1 服务业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49-58
- 4.2.2 我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得分情况概述58-59
- 4.2.3 城市人口规模对服务业综合评价得分的影响分析59-63
- 4.3 本章小结63-64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64-66
- 5.1 结论64
- 5.2 政策建议64-66
- 参考文献66-72
- 附录A72-75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5-77
- 学位论文数据集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城市规模[J];城市问题;2002年05期
2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提升城市品位[J];协商论坛;2004年02期
3 李宝梁;;城市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城市刍议[J];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4 武夷山;;城市规模多大为好[J];科技导报;2007年13期
5 杨洋;谢凤华;;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J];内江科技;2007年09期
6 徐云;;城市足迹馆:感受世界文明的底蕴[J];公关世界;2010年11期
7 阿纳休·萨巴尔毕斯科亚;彭永清;;与城市和谐共存[J];世界环境;2011年01期
8 吴家浩;高少慧;许维栋;;我国城市规模政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09期
9 刘丽红;;提升城市宜居水平需处理好五种关系[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6期
10 李海俊;芦效峰;程大章;;智慧城市的理念探索[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小培;胡敏;;从区域的角度分析珠海城市竞争力及其提升对策[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曹慧;;论经营城市(节选)[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3 梁东;李瑞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城市规模问题及对策[A];2005年山东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谭林;董海浪;张健;;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构建[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钱铭;;浅论控制城市规模与节约土地[A];中国土地科学二十年——庆祝中国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6 俞滨洋;陈烨;;论新世纪哈尔滨城市品牌的重塑[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同德;;我国城镇化进展中的城市规模布局的探讨[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8 R塠x;王[x海;;悂向21世}\0的昆明[A];一九九九年第六届海峡两岸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吴游;;经营城市与经营土地中若干问题的思考[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胡毅;董珂;;资源稀缺背景下的城市发展策略——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扬 通讯员 张琳彦;城市规模跨向“大蚌埠时代”[N];蚌埠日报;2012年
2 梁倩;我国城市规模划定标准将改[N];中国建设报;2013年
3 记者 杨宝迪;塑造一座有灵魂的城市[N];长春日报;2013年
4 早报记者 欧昌梅;城市规模划定标准可能重设[N];东方早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王海霞;“中国应该重新考虑城市规模问题”[N];中国能源报;2013年
6 本报评论员;城市治理 既要看得到更要管得到管得好[N];西安日报;2014年
7 记者 孙振宇;城市规模上档次 长远发展添活力[N];雅安日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王丽娟;个性城市要特色不要克隆[N];中国改革报;2004年
9 中国50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改善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下)[N];中国环境报;2001年
10 胡双梅;人口、产业和城市集聚在区域经济中的关系[N];中国人口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亮;城市规模经济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2 张福磊;全球化时代的城市与国家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韩绪;用民主设计塑造城市精神[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4 李颖智;智慧城市管理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5 李东序;城市综合承载力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王胜本;利益分析视角下的城市治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陈Z,
本文编号:5979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597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