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城市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食用植物油 城市居民 消费行为 影响因素 地区差异
【摘要】:食用植物油是居民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居民提供必要的营养与能量。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以及我国油脂油料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居民的食用植物油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从2000年的6.43公斤/年增长到2014年的11.70公斤/年,年均增长5.85%,且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巨大。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油料作物不能与粮食作物争地的政策限制,以及油料作物种植成本的不断上涨和国外低价进口油脂油料的冲击,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不断增加,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从2000年的35%增长到2014年的60%,且有可能继续扩大。作为我国最传统和最主要的食用植物油品种,菜籽油、大豆油和花生油的产业安全现状也不容乐观,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已几乎被外资企业垄断,菜籽油和油菜籽的进口量连年攀升,仅有花生油还能够保持自足。总而言之,我国食用植物油产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产业发展与消费者需求息息相关,我国食用植物油产业的发展和产业安全也与我国居民的食用植物油消费行为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将我国城市居民作为研究对象,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出发,借助于计划行为理论和前人的相关文献,利用三大传统食用植物油主产区包括武汉、咸宁、辽宁、大连、青岛和日照六个城市的城市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行为调查问卷,研究我国城市居民的食用植物油消费特征,分析影响其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以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同时将不同主产区的城市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行为进行比较,以期了解我国城市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行为的地域差异。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31-40岁的女性家庭生活用品购买者是我国食用植物油的主要购买人群;大豆油和花生油主产区居民对本地主产油表现出明显偏好,菜籽油主产区居民对本地主产油的偏好并不明显;各地区城市居民对小品种食用植物油的偏好越来越明显,小品种食用植物油的消费占比不断增加;城市居民对食用植物油的购买评价以及电视广告和打折促销等宣传手段是影响城市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三大主产区城市居民的食用植物油消费行为受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关键词】:食用植物油 城市居民 消费行为 影响因素 地区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13.55;F426.82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1. 导言11-17
- 1.1 研究背景11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1-12
- 1.3 文献综述12-14
- 1.3.1 植物油消费需求状况研究12-13
- 1.3.2 居民植物油消费行为研究13
- 1.3.3 小结13-14
- 1.4 研究方法14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14-17
- 1.5.1 研究内容14-15
- 1.5.2 技术路线15-16
- 1.5.3 可能的创新之处16-17
- 2. 我国食用植物油生产和消费现状17-23
- 2.1 生产现状17-20
- 2.1.1 生产布局情况17-18
- 2.1.2 生产水平情况18-19
- 2.1.3 生产成本与收益情况19-20
- 2.2 消费现状20-23
- 2.2.1 消费总量情况20-21
- 2.2.2 人均消费量情况21-23
- 3. 相关理论及研究设计23-31
- 3.1 理论基础23-24
- 3.2 研究假设24-26
- 3.3 问卷与量表设计26-27
- 3.3.1 问卷设计26-27
- 3.3.2 量表设计27
- 3.4 数据分析方法27-29
- 3.4.1 描述性统计27
- 3.4.2 方差分析27-29
- 3.4.3 因子分析29
- 3.4.4 回归分析29
- 3.5 数据收集29-31
- 3.5.1 预调研29-30
- 3.5.2 正式调研30-31
- 4. 城市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31-56
- 4.1 分析思路31
-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31-39
- 4.2.1 样本人口统计因素分析31-35
- 4.2.2 城市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行为概况35-39
- 4.3 方差分析39-48
- 4.3.1 性别差异方差分析39-41
- 4.3.2 年龄差异方差分析41-42
- 4.3.3 受教育程度差异方差分析42-44
- 4.3.4 职业差异方差分析44-46
- 4.3.5 家庭人居月收入差异方差分析46-48
- 4.4 因子分析48-51
- 4.4.1 因子分析49-50
- 4.4.2 信度分析50-51
- 4.5 回归分析51-54
- 4.5.1 计量模型与回归方法51-52
- 4.5.2 模型运行与结果讨论52-54
- 4.6 城市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行为的地区差异54-56
- 5. 结论和建议56-60
- 5.1 研究结论56-58
- 5.2 对策建议58-59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63
- 附录63-66
- 致谢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红;食用植物油抽查表明—— 桶装油质量好 散装油问题多[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0年06期
2 毛厚琼;;检测食用植物油掺假的快速定性方法[J];监督与选择;2002年03期
3 胥镤;;四川省食用植物油产业发展研究[J];粮食问题研究;2010年02期
4 林天;;食用植物油合格率93%[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0年05期
5 ;河南省食用植物油库存检查工作培训班在郑州举办[J];粮食流通技术;2011年03期
6 唐华;;部分食用植物油不符标准[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2年02期
7 张顺喜;;增减并举提高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J];中国发展观察;2012年07期
8 李青;;部分食用植物油不符标准[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3年04期
9 李文娟;中国食用植物油产消十大趋势[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3年02期
10 ;新型食用植物油[J];浙江林业科技;199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葛宝坤;王志英;;1997年至1999年天津口岸进口食用植物油卫生检验结果超标评价[A];中国粮油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综合卷)[C];2002年
2 彭可茂;祁春节;;我国居民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的城乡比较[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3 张俐;马小愚;雷得天;杨方;;基于食用植物油介电特性的试验研究[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余静;孙兴龙;王继芬;;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鉴别常见食用植物油[A];第十七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杨元;高玲;谯斌宗;;食用植物油中矿物油掺假的确证检测方法研究[A];第十五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文集(上册)[C];2005年
6 曹万新;;我国食用植物油现状与发展趋向[A];达能营养中心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膳食脂肪与健康”论文集[C];2010年
7 吕昕;魏芳;胡s,
本文编号:6260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626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