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金融视角的第三方支付与通货膨胀分析
本文关键词: 第三方支付 通货膨胀 货币供应量 货币流通速度 出处:《商业研究》2017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视角将第三方支付引入通货膨胀形成机制,利用Bootstrap方法和2008年第1季度-2016年第2季度的时间序列季度数据,分析第三方支付如何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速度影响通货膨胀。结果表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使用率和央行规范互联网支付事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显著的;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显著正相关,狭义货币乘数与通货膨胀呈正相关,但并不显著;产出缺口、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显著。上述结论说明,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今天,第三方支付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可忽视。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ird-party payment is introduced into the inflation formation mechanism. The Bootstrap method and the time series quarterly data from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8 to in the second quarter of 2016 were used.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hird-party payments affect inflation by changing the money supply and the velocity of money circulation. Third party Internet payment usage rate and the central bank standard Internet payment event to the inflation influence is remarkable; The velocity of money circulation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flation, the narrow money multiplier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flation, but it is not significant. The output gap, asset price and monetary policy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inflation, but not significant. The above conclusion shows that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finance today, the impact of third-party payments on inflation can not be ignored.
【作者单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7BJY233 浙江省智慧城市区域协同创新中心项目,项目编号:ZXZH1401009
【分类号】:F724.6;F822.5;F832.2
【正文快照】: 一、引言 国内外关于通货膨胀成因及形成机制的研究观点大致分为两类:货币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是纯货币现象,货币供给增加引发物价上涨;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则根据通货膨胀成因将其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和固有型。第三方支付迅速发展不仅极大地冲击了传统货币金融理论,且对传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国明;;第三方支付经营模式探析[J];华南金融电脑;2006年04期
2 黄亚娟;杨国明;杨丽影;;第三方支付盈利模式及对策[J];金融经济;2006年12期
3 高彩霞;杨国明;;第三方支付价值链及其引发的几点思考[J];时代金融;2006年05期
4 林新华;梁莉;;浅析第三方支付模式[J];九江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李绪亮;;第三方支付监管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07年17期
6 金勇;宋伟;张静怡;;我国发展第三方支付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03期
7 彭媛;;我国第三方支付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科技广场;2007年06期
8 梁云;;第三方支付企业间的竞争和发展分析[J];特区经济;2007年10期
9 孟静;;第三方支付已成网络主流[J];信息方略;2008年20期
10 陈氢;程慧平;;第三方支付运营模式及其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苏丽芳;;净化网上交易环境——论第三方支付的金融监管[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2辑)[C];2011年
2 吴德胜;;网上交易中的私人秩序——社区、声誉与第三方中介[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3期(总第25期)[C];2007年
3 么攀;冯亮;;生活服务电子商务网上交易风险研究[A];2011年全国电子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罗小卫;第三方支付走到岔路口[N];财经时报;2006年
2 潘继红;行业应用 第三方支付进入新阶段[N];国际商报;2006年
3 见习记者 张盈;央行定稿 第三方支付将发“阳光牌照”[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4 记者 肖研茹;应利用上海优势形成第三方支付制高点[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5 刘君;第三方支付的“突围战”[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6 证券时报记者 孙玉;上海发文支持第三方支付企业兼并重组[N];证券时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聂晓飞;政策利好促第三方支付市场规范发展[N];通信信息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陈炜;第三方支付走俏理财服务市场[N];国际商报;2011年
9 张帆 薛娟;争利第三方支付 银行会否是赢家[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罗晶晶;会计考试信息化为第三方支付带来发展契机[N];中国会计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显峰;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2 容玲;第三方支付平台竞争策略与产业规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李医群;在线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效率与风险度量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天锋;感知临界点对第三方支付使用意向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王利锋;第三方支付发展及其对我国金融体系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蒙西燕;第三方支付市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4 崔宗麟;网上第三方支付的服务质量评估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5 李敏;网络第三方支付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6 方玫;论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健康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7 赵德志;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发展与风险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8 马志强;第三方支付公司与其他商业机构合作双赢模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9 程U,
本文编号:14805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1480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