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融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
本文关键词:非金融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非金融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
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金融学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主体(筹资者、投资者、管理者、中介等)、各客体(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基础理论课程。通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可以找到科学认识金融问题的入门钥匙,把握金融运作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探讨并解决我国现实社会中的诸多经济和金融问题,并为财经类各专业的基本理论课和实务技能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长期以来,货币银行学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货币、信用和银行的基本理论,货币和金融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金融运行与经济运行的相互关系;指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正确分析当前国际和国内货币银行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政策和发展动向,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基础。这样的一种培养目标定位不适应现代金融微观化、国际化、创新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必须与时俱进地改革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方能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与学习,为学生打开“金融这间大房子的一扇窗”,吸引学生有兴趣往“房子里”探望,方能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经管人才。
非金融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现状据笔者调查了解,,目前大多数货币银行学教材涉及的内容主要有:货币与经济、货币和货币制度、信用理论和信用形式、利息和利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供应、货币需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外汇与国际收支、国际金融机构、国际金融市场、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等相当广泛的内容。但由于课时有限以及为了避免与后续课程《国际金融》的重复,很多任课教师主要讲授的内容截至通货膨胀,讲授的重点是货币的本质与职能、货币的供求与均衡、利率的决定与作用、金融市场入门、商业银行的职能与业务及管理、中央银行的职能、货币政策等,教学内容总体偏宏观;而对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等相关内容,虽有所涉及但比较粗略、空泛。一些教师甚至把货币银行学的性质和西方经济学一样界定为理论课,从而在教学中忽略了对其所涉及的微观金融业务的介绍。究其原因,首先是课时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重点讲授主体内容,以保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其次是授课教师对相关实务和运作了解不够,不便过多展开和介绍;再次,实际考评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制度抑制了相关授课教师对微观金融实务内容学习、讲授的积极性。
本文关键词:非金融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88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228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