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银行论文 >

营口过炉银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22-02-14 03:21
  过炉银作为晚清营口地区最具特色,影响最大的虚银两货币制度,对营口及东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货币制度大约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从19世纪80年代到1900年间保持了平稳运行,之后则在各种外在因素的冲击和干预下,遭受多次破坏。虽然过炉银本身在制度完善方面不断进行调整,但在动荡的时局下,最终走向衰败。过炉银制度通过发挥各种货币职能,如转账汇兑、提供短期借贷、买卖汇票等,促进了营口及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商业贸易和金融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过炉银制度与其他虚银两制度的沿革过程也多有相似,因此对过炉银制度进行系统详细的研究,了解过炉银的运行机制,发展过程等,对研究近代中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借鉴参考意义。本文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方法对营口过炉银进行系统的分析,在利用翔实史料对过炉银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对过炉银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对营口过炉银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包括炉银产生的原因,炉银由有形现金向虚银两制度的转变过程,卯期决算制度及三联支票的确立,以及数次战争和商号破产案对过炉银信用的破坏等。...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营口过炉银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分析


营口港平均进出口总额(单位:万海关两)

豆饼,营口,豆油,输出变化


图 3.1 营口大豆及豆饼、豆油输出变化图由图 3.1 我们可以看出营口的大豆及豆饼、豆油输出都呈直线上升趋势,增量近百倍。为了适应豆饼、豆油输出增长的需求,同治五年(1866 年),义泰德同兴宏两家油坊先后开业。营口手工榨油工场,到 1896 年已有 30 余家。同年,国太古洋行在营口开办了东北第一家机器榨油厂。此后,华商油坊也纷纷采用机榨油。1911 年,营口的机器榨油厂已达 36 家。大连和安东(今丹东)的榨油业是日俄战争后兴起的。1906 年,大连只有一家油坊。1910 年,大连、金州、普兰店等地已有榨油厂 55 家,年产豆油 25.2 万担,豆饼 269.9 万担。表 3.8 营口油坊联号关系及生产发展规模①家号 资本东家籍贯 联号商铺1895 年 1911 年旧式机器台数 新式机器台数东永茂 广东 东永茂 12 100

营口,价格变化,年度,情况


营口过炉银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分析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同时,在营口商业交易市场上,过炉银被公认为支付标准,并且在每年四个卯期还可以直接换取黄金、现洋和地方货币(银炉可进行兑。营口与全国的汇兑中心上海能够直接进行汇兑,在一定程度上,将营口的区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之间建立了联系,进一步的加强了营口金融的扩张,使口能够成为东北地区的金融中心。同时营口市场上其他通币的行情涨落也同规息相关。3 卯期决算制度对营口金融市场的影响第一,卯期决算制度和过炉银的季节性。豆货贸易是营口市场上最为主要的贸动,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而卯期制度也是为了满足这种季节性金融需求而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义顺破产案与过炉银制度的衰落[J]. 燕红忠,许晨.  贵州社会科学. 2017(08)
[2]清末时期的过炉银危机与制度调整[J]. 燕红忠,高宇.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7(02)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国内金融市场圈的构建——基于汇兑层级体系的分析[J]. 马建华.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6(05)
[4]晚清营口贸易的商业机能与市场网络[J]. 燕红忠,许晨.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6(04)
[5]晚清区域货币市场发展研究——以营口“过炉银”为中心[J]. 王昉,燕红忠,高宇.  历史研究. 2016(03)
[6]谈营口炉银的兴衰[J]. 姚景芳.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7]清末“东盛和”倒闭案审判问题研究[J]. 毋晓蕾.  兰台世界. 2013(10)
[8]东北油坊业与豆油输出(1905—1931)[J]. 刘凤华.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2(01)
[9]略论营口炉银[J]. 阎海.  北方文物. 2010(01)
[10]汇兑、结算与投机——近代申汇问题探析[J]. 石涛.  社会科学辑刊. 2008(03)

硕士论文
[1]1919年西义顺倒闭事件与营口炉银业的信用危机[D]. 纪秋颖.辽宁大学 2017
[2]近代申汇研究[D]. 蔡三锐.东华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6241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36241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6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