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银行论文 >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8 20:20

  本文关键词: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不良资产 证券化 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


【摘要】:美国作为首个发起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最大发起国,其发行量占全球发行总额的一半以上,并对规范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资产管理、信用增级与评级起了重要的作用。意大利、日本、韩国紧随其后,成功进行了多次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为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以其自身的优势迅速发展成为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最优选择。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由来已久。截至2015年12月,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达到12744亿元,不良资产率为1.67%,为五年内最高记录,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加了51.25%。不良资产已经成为中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亟需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来化解。随着2016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重启,越来越多的不良资产将通过这一方法得到处置。不可忽视的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存在风险的,提前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可以促进其成功实行。本文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案例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风险。同时,介绍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的成功案例,借鉴其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防范其风险,以期为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防范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不良资产 证券化 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5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一、引言10-19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
  • 1.2 文献综述11-16
  • 1.2.1 国外文献综述11-13
  • 1.2.2 国内文献综述13-16
  • 1.2.3 文献综述的评述16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16-17
  • 1.3.1 研究方法16-17
  • 1.3.2 研究思路17
  • 1.4 论文的框架结构17-19
  • 二、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19-23
  • 2.1 基本概念19-20
  • 2.1.1 不良资产的界定19
  • 2.1.2 资产证券化的涵义19
  • 2.1.3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涵义及基本流程19-20
  • 2.2 基本理论20-22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21
  • 2.2.2 委托—代理理论21
  • 2.2.3 资产组合理论21-22
  • 2.3 本章小结22-23
  • 三、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风险23-42
  • 3.1 我国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历史沿革23-25
  • 3.1.1 建立资产管理公司23-24
  • 3.1.2 打包处置24
  • 3.1.3 债转股24
  • 3.1.4 不良资产证券化24-25
  • 3.2 信用风险25-30
  • 3.2.1 债务人信用风险26-27
  • 3.2.2 发起人信用风险27-28
  • 3.2.3 第三方信用风险28-30
  • 3.3 技术风险30-37
  • 3.3.1 资产池构建风险30-35
  • 3.3.2 破产隔离风险35
  • 3.3.3 信用增级风险35-36
  • 3.3.4 产品定价风险36-37
  • 3.4 环境风险37-39
  • 3.4.1 经济环境风险37-38
  • 3.4.2 法律环境风险38-39
  • 3.4.3 政治环境风险39
  • 3.5 操作风险39-41
  • 3.5.1 人员因素风险39-40
  • 3.5.2 流程因素风险40
  • 3.5.3 系统因素风险40
  • 3.5.4 外部事件风险40-41
  • 3.6 本章小结41-42
  • 四、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的案例及启示42-47
  • 4.1 美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案例42-43
  • 4.2 日本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案例43-44
  • 4.3 韩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案例44-45
  • 4.4 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对中国的启示45-46
  • 4.5 本章小结46-47
  • 五、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的对策47-53
  • 5.1 信用风险的防范对策47-48
  • 5.1.1 债务人信用风险的防范对策47
  • 5.1.2 发起人信用风险的防范对策47-48
  • 5.1.3 第三方信用风险的防范对策48
  • 5.2 技术风险的防范对策48-49
  • 5.2.1 资产池构建风险的防范对策48-49
  • 5.2.2 破产隔离风险的防范对策49
  • 5.2.3 信用增级风险的防范对策49
  • 5.2.4 产品定价风险的防范对策49
  • 5.3 环境风险的防范对策49-51
  • 5.3.1 经济环境风险的防范对策49-50
  • 5.3.2 法律环境风险的防范对策50
  • 5.3.3 政治环境风险的防范对策50-51
  • 5.4 操作风险的防范对策51-52
  • 5.4.1 人员因素风险的防范对策51
  • 5.4.2 流程因素风险的防范对策51-52
  • 5.4.3 系统因素风险的防范对策52
  • 5.4.4 外部事件风险的防范对策52
  • 5.5 本章小结52-53
  • 结论53-54
  • 参考文献54-56
  • 致谢56-5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燕冰;不良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J];福建金融;2000年10期

2 彭玉镏;谈不良资产证券化[J];商业研究;2001年10期

3 石刚;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初探[J];南方金融;2001年05期

4 施小平,刘丽明;关于我国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管理现代化;2001年02期

5 孙毅;不良资产证券化运作的障碍及对策[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年10期

6 张玉喜;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J];北方论丛;2003年02期

7 卢小兵;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研究[J];决策探索;2003年06期

8 徐晓;;浅议不良资产证券化[J];金融电子化;2004年02期

9 韦德胜;加快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年07期

10 徐懿;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理论探讨[J];经济师;2004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亮;;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定价的研究[A];第四届国有经济论坛——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项卫星;王刚;;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技术的运用和推广研究[A];第八届国有经济论坛:中国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 陈昶;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应用及有效途径分析[N];山西科技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苗燕;东方资产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获批[N];上海证券报;2006年

3 方家平;不良资产证券化应和市场对接[N];中国信息报;2006年

4 宾融;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构想[N];中国改革报;2004年

5 刘春燕;银行业不良资产证券化分析[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2年

6 范文祥;关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王妮娜;不良资产证券化 面临三大阻碍[N];中国证券报;2005年

8 涂永红;不良资产证券化:现实选择与操作思路[N];金融时报;2000年

9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总裁 梅兴保;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 加快不良资产商业化经营[N];金融时报;2005年

10 范文祥;浅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N];市场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阎炯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2 李倩;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安全发债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3 王小莉;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泰巍;关于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2 索旺;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3 徐宁;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4 王令己;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苗耀予;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6 欧敏睿;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会计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7 温永亮;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证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0年

8 廖国坚;论我国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D];暨南大学;2000年

9 杨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2005年

10 王晓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与创新[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361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5361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2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