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杆格构支护边坡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锚杆格构支护边坡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边坡工程 均质土坡 动力响应 振动台试验 硅胶 锚杆 格构梁
【摘要】:以锚杆格构支护的均值土坡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完成了几何相似常数为15的硅胶边坡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了支护结构的动力地震响应特征。通过试验,得出如下结论:(1)在同一正弦波激励下,格构同一测点的动应变值的变化范围是基本保持不变的,与正弦波激励的变化规律一致。但在破坏阶段,测点的动应变值表现为无规律的变化且应变值均较大。(2)同一激励下,横、纵格构梁的受力水平是基本相平的;对于同一行格构,中间应变值较大;同一列格构,由上到下呈"大→小→大→小"的变化特征,说明边坡竖向变形变化很大且受锚杆约束的影响;格构梁的不同部位受力不同,需要对薄弱部位进行补强。(3)相同频率下,格构测点的动应变值随着加速度的增大,整体上表现为递增趋势。(4)低频正弦波的频率较接近边坡的自振频率,坡体加速的动力响应就明显,边坡的相对位移则越大,因此,格构的动应变相应增大。试验结果表明,试验采用的硅胶边坡模型可用于边坡支护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且模型可以重复使用,极大地降低了试验成本。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湖北理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均质土坡 动力响应 振动台试验 硅胶 锚杆 格构梁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10217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3G2261010,2014G1261049)
【分类号】:TU43
【正文快照】: 1引言地震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是岩土工程和地球环境工程中十分关心的问题之一。地震往往会造成大量滑坡以及结构、道路、生命线工程和其他重要设施的严重破坏[1-8]。对于大地震,破坏性往往是非常大的,即使在距震中远达500 km处也会引发大量的滑坡[9]。据估算,2008年汶川8.0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新民;沈建;魏平;杨杰;;下蜀土边坡地震稳定性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Ⅱ)——试验结果及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2 李振生;巨能攀;侯伟龙;李果;;陡倾层状岩质边坡动力响应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2年02期
3 郝建斌,门玉明,彭建兵,李树刚;层状岩体边坡动力稳定性模型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S1期
4 董建华;朱彦鹏;;框架锚杆支护边坡地震响应分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5 叶海林;郑颖人;黄润秋;李安洪;杜修力;;锚杆支护岩质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分析[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董建华;朱彦鹏;;地震作用下土钉支护边坡动力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7 门玉明,彭建兵,李寻昌,郝建斌;层状结构岩质边坡动力稳定性试验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4年04期
8 叶海林;郑颖人;陆新;李安洪;;边坡锚杆地震动特性的振动台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9 董建华;朱彦鹏;;地震作用下土钉支护高速公路边坡动力参数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徐光兴;姚令侃;高召宁;李朝红;;边坡动力特性与动力响应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育枢;高广运;李天斌;;偏压隧道洞口边坡地震动力反应及稳定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2 黄昕;张子新;徐营;;块裂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3 叶海林;黄润秋;郑颖人;唐晓松;;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安全评价的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4 赖杰;郑颖人;方玉树;叶海林;;预应力锚索支护边坡地震作用下动力响应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S2期
5 刘贵应;梁庆国;韩文峰;;地震动特征对岩体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6 李书兵;苏骏;毕辉;;岩质边坡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7 李育枢;钟东;周灏;;唐家湾东古滑坡成因与现代复活机制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8 刘兆生;姚令侃;朱宏伟;刘敏;;加筋格宾挡墙动力特性分析及设计要点[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9 刘华;段建;;动力荷载作用下土质边坡加速度响应规律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10 刘建华;付宏渊;吕东滨;;岩质边坡动力失稳机制及数值模拟研究[J];交通科学与工程;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Rock avalanches triggered by oblique-thrusting during the 1 2 May 2008 Ms 8.0 Wenchuan earthquake,Chin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2 周剑;;SH波作用下岩质边坡响应规律的解析探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3 黄栋;乔建平;Tetsuya Mishiro;田宏岭;杨宗佶;;直线型滑坡振动台模型试验及破环形态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4 许冲;戴福初;徐锡伟;;汶川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综述[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5 许冲;戴福初;姚鑫;赵洲;肖建章;;基于GIS与确定性系数分析方法的汶川地震滑坡易发性评价[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6 崔芳鹏;胡瑞林;殷跃平;许强;张明;;纵横波时差耦合作用的斜坡崩滑效应离散元分析——以北川唐家山滑坡为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7 崔芳鹏;胡瑞林;殷跃平;许强;张明;;地震动力作用触发的斜坡崩滑高差效应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8 徐文杰;周玉县;;唐家山滑坡高速运动及堵江机制研究[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贾俊;黄润秋;巨能攀;赵建军;李果;;强震作用下陡倾顺层岩质边坡失稳机制研究[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余业;黄润秋;巨能攀;赵建军;李果;;汶川地震诱发大竹坪崩塌运动过程研究[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李军霞;西藏隆子县滑坡灾害形成机理及非线性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林宇亮;岩土构筑物抗震动力特性及地震动土压力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王树丰;汶川地震滑坡微型桩防治工程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王建;地震作用下路基工程破坏机理及抗震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徐光兴;地震作用下边坡工程动力响应与永久位移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罗永红;地震作用下复杂斜坡响应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闫亮;龙门山活动构造与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苏晓成;路基结构的动力稳定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赵体;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临界加速度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碧辉;地震作用下超孔隙水压力对土石坝稳定安全影响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林森;层状岩体边坡失稳机制与治理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韩晶晶;地震力和地下水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D];西华大学;2011年
4 张克利;基于强度折减有限元法的三维边坡稳定性与破坏模式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吴强;填方边坡在地震激励下的反应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6 曹鹤;云南省盈江地区地震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蔡汉成;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及其破坏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张学东;黄土边坡动力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张森;顺层岩质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和稳定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李春生;强震作用下反倾岩质边坡地震响应与变形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西林,陈跃庆,陈波,黄炜,赵凌;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体系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4期
2 薄景山,徐国栋,景立平;土边坡地震反应及其动力稳定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2期
3 王志华,刘汉龙,陈国兴,高玉峰;土-结构相互作用效应对结构基底地震动影响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3期
4 陈国兴;庄海洋;杜修力;李亮;程绍革;;土-地铁隧道动力相互作用的大型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1期
5 林皋,朱彤,林蓓;结构动力模型试验的相似技巧[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6 祁生文;;单面边坡的两种动力反应形式及其临界高度[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2期
7 王思敬;岩石边坡动态稳定性的初步探讨[J];地质科学;1977年04期
8 陈新民;沈建;魏平;杨杰;;下蜀土边坡地震稳定性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Ⅰ)——模型试验设计[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9 陶连金,苏生瑞,张倬元;节理岩体边坡的动力稳定性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1年01期
10 殷跃平;;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邓学晶;城市垃圾填埋场振动台模型试验与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迎娟,彭社琴,周斌;滑坡治理中预应力锚索格构梁内力计算方法对比分析[J];地质力学学报;2004年04期
2 徐小华;;格构梁与锚索注浆复合结构在加固边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9年05期
3 王志俭;万诚;赵家成;;格构梁刚度及地基变形模量对格构梁弯矩的影响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4 唐辉明,许英姿,程新生;滑坡治理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格构梁设计理论研究[J];岩土力学;2004年11期
5 吴礼舟,胡瑞林,黄润秋,熊野生,宋继红,李志清;护坡格构与坡面相互作用的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5年02期
6 郭绪华;胡祥胜;黄久华;;黄土坡滑坡与塌岸工程锚杆格构砌石护坡设计与施工[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6年08期
7 任海波;林正果;黄桥;;格构梁在滑坡治理中的设计与施工应用[J];建设科技;2013年01期
8 何云;;滑坡治理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格构梁使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3年14期
9 江学良;曹平;杨慧;林杭;孟茁超;;格构梁与锚管注浆复合结构加固裂隙岩质边坡的应用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10 范胜华,方坤,徐芳;格构梁预应力锚索在滑坡地质灾害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志强;姜朋明;梅岭;;基于变形协调的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格构梁联合加固边坡稳定性分析[A];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3年
2 许英姿;桂树强;;格构梁在软岩边坡治理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会壮;周明杰;;论滑坡治理中格构锚杆工程质量监理与检验[A];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文集[C];2005年
4 许英姿;;滑坡治理中格构锚固结构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朱彦鹏;李京榜;叶帅华;张强;;基于锚索格构梁支护结构的高边坡健康监测研究与分析[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4年
6 许英姿;姚海林;唐辉明;;格构锚固结构加固边坡的机理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志刚;北京双大路碎裂岩质滑坡灾变机理及控制技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立;混凝土格构锚固支护体系中格构梁的受力机理与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2 马立博;喷锚支护格构梁计算方法研究及三维有限元分析[D];青岛理工大学;2008年
3 张霞;预应力锚杆格构梁的改进计算方法研究及优化设计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怀志;预应力锚索格构梁受力分析[D];贵州大学;2009年
5 马迎娟;预应力锚索格构梁复合结构的模型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6 李群;格构梁双参数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7 高洁;非预应力锚杆格构模拟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8 周志刚;预应力锚索格构梁加固边坡的优化设计及安全系数计算[D];浙江大学;2011年
9 王萍;预应力锚索格构梁体系的机理与设计方法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2年
10 周陶;滑坡治理中现浇钢筋砼格构梁与预应力锚索复合结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本文编号:10203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020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