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相离散随机介质模型及其探地雷达波场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多相离散随机介质模型及其探地雷达波场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随机介质 多相离散 特征参数 重构 波场特征
【摘要】:沥青混凝土是由骨料、沥青胶浆、空气按照一定的体积百分比混合而成的多相非匀质混合物,其骨料、沥青胶浆和空气的体积不等、形状各异、介电特性不同、空间位置随机分布,具有明显的多相、离散、随机介质特征.本文基于随机介质模型理论,(1)测量与统计了介电常数在典型沥青混凝土芯样空间上的随机分布统计特征;(2)估算了沥青混凝土介质的自相关函数及其特征参数(自相关长度、自相关角度等),确定其随机介质类型;(3)提出了量化约束下的多相离散随机介质建模算法,以混合型椭圆自相关函数为基础,构建了不同粗糙度因子的多相离散随机介质模型;(4)构建了不同空隙率的多相离散随机介质模型,正演模拟与对比分析了探地雷达波在均匀介质、连续型随机介质和多相离散随机介质中的传播特征.结果表明:多相离散随机介质模型不仅描述了沥青混凝土的多相、离散与空间随机分布统计特征,而且进一步描述了其各组成物质体积百分比,能更全面、准确地描述沥青混凝土的介质特征,同时也为描述其他类似材料或介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在多相离散随机介质模型中,探地雷达波散射强烈,随机、无序传播的散射波相互叠加干涉,形成了明显的随机扰动和"噪声",致使异常体反射波扭曲变形、不连续,降低了探地雷达回波的信噪比和分辨率.研究探地雷达波的随机扰动特征与多相离散随机介质模型参数之间的关系,将为定量评价多相离散随机介质的属性参数提供参考和帮助.
【作者单位】: 河南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高速公路试验检测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黄淮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关键词】: 随机介质 多相离散 特征参数 重构 波场特征
【基金】: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5A170005) 河南工程学院博士基金(D2014008) 河南省科技重点攻关项目(112102310648)联合资助
【分类号】:TU528;P631.3
【正文快照】: 1引言探地雷达方法具有高分辨率、高效率、连续、无损等优点,已成为浅层结构勘探领域最重要的物探方法之一,尤其是在公路工程、建筑工程等浅层工程质量无损检测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Saarenketoand Scullion,2000;Maierhofer,2003;Alani et al.,2013;黄忠来和张建中,2013).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奚先,姚姚;随机介质模型的模拟与混合型随机介质[J];地球科学;2002年01期
2 刘永霞;徐涛;赵兵;刘春成;;自相似型各向异性自组织介质中地震波场动力学响应[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1期
3 徐涛;宁俊瑞;刘春成;李守林;;地球介质自组织性对地震波走时和振幅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4期
4 卢成明;秦臻;朱海龙;李修忠;;探地雷达检测公路结构层隐含裂缝实用方法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5期
5 丁亮;韩波;刘润泽;张建清;;基于探地雷达的混凝土无损检测反演成像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1期
6 钟燕辉;李强;陈忠平;李嘉;张君静;;路面雷达在沥青混凝土路面离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公路;2007年04期
7 郭乃川;王尚旭;董春晖;郭锐;;地震勘探中小尺度非均匀性的描述及长波长理论[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7期
8 吴俊军;刘四新;董航;张丽丽;曾昭发;傅磊;王飞;;基于开口同轴法的岩矿石样品介电常数测试[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02期
9 黄忠来;张建中;;利用探地雷达频谱反演层状介质几何与电性参数[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4期
10 赵迎月;顾汉明;汪勇;蔡成国;;无井条件下建立碎屑岩储层地震地质模型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迎春;层状非均匀介质介电特性反演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炯;魏修成;季玉新;陈天胜;刘春园;张春涛;戴明刚;;随机弹性介质中地震波散射衰减分析(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11年04期
2 李灿苹;刘学伟;;随机介质非均匀地质体尺度研究(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11年04期
3 牟云飞;林莉;郭广平;李喜孟;;CFRP随机孔隙模型及孔隙率超声检测数值模拟[J];材料工程;2010年01期
4 陈可洋;刘洪林;杨微;吴清岭;陈可先;;随机介质模型的改进方法及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5期
5 奚先,姚姚;二维粘弹性随机介质中的波场特征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年03期
6 奚先,姚姚;二维横各向同性弹性随机介质中的波场特征[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年04期
7 奚先,姚姚;二维弹性随机介质中的波场特征[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年01期
8 奚先,姚姚,顾汉明;随机溶洞介质模型及其波场模拟[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年02期
9 奚先,姚姚;弹性随机介质模型的特征频率[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年03期
10 刘春园;魏修成;徐胜峰;付志国;;地球物理方法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永霞;徐春明;宁俊瑞;;不同模式自组织介质中声波传播特性的比较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一卷)[C];2008年
2 刘永霞;徐涛;赵兵;刘春成;;自相似型各向异性自组织介质中地震波场动力学响应[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一卷)[C];2008年
3 徐涛;宁俊瑞;刘春成;李守林;;地球介质自组织性对地震波走时和振幅的影响[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一卷)[C];2008年
4 林梁;;地基岩土的差异性对地震的不同响应[A];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及其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廉玉广;吕庆田;韩立国;严加永;;金属矿体地震波场正演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侯爵;张忠杰;兰海强;马婷;王們;徐涛;滕吉文;;起伏地表下地震波传播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进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特提斯研究中心[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廉玉广;庐枞盆地金属矿地震波场精细模拟及属性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邹爱民;低频段脉冲探地雷达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光莹;含分布裂缝岩石的弹性本构及波传播特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4 李灿苹;散射波特征与非均匀地质体对应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5 韩开锋;含分布裂缝岩石中弹性波传播特性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蔡迎春;层状非均匀介质介电特性反演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王恩利;基于各向异性的复合介质弹性波场模拟与特征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8 马士宾;以可靠性为中心的沥青路面维修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9 范小平;用散射体波随机反演研究长白山火山区介质非均匀性[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9年
10 唐启军;裂隙单斜介质地震波场正演模拟及AVO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飞;仓外探测小麦密度及数量的反演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2 张翔;复合材料二维随机孔隙模型优化及孔隙形貌对声学参数影响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傅春江;华光潭拱坝扬压力偏高成因分析及安全性评价[D];浙江大学;2011年
4 谢晓莉;基于FDTD的刚性路面脱空探地雷达电磁波数值模拟[D];郑州大学;2011年
5 金博;路面非均匀介质雷达电磁波传播模拟的多频成分合成方法[D];郑州大学;2011年
6 雍运动;三维粘弹随机介质地震波场并行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孙壮心;沥青路面厚度及弯沉检测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8 牟云飞;基于随机孔隙模型的CFRP孔隙率超声检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郭继亮;随机介质散射波场数值模拟与特征分析[D];长安大学;2009年
10 陈可洋;高阶弹性波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及逆时偏移成像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迎月;顾汉明;李宗杰;杨子川;蔡成国;;塔中地区奥陶系典型地质体地震识别模式[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6期
2 王继成,许锡宾,赵明阶;水工砼结构损伤诊断技术研究综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赵建三,郭云开,唐平英,彭铁军,宋谦;公路路基工程质量无损检测综合技术试验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张安学,蒋延生,汪文秉;探地雷达交叉测线目标搜索和成象方法的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02年01期
5 王卫延,,张守融;平面分层媒质中二维非均匀结构的电磁逆散射问题[J];电波科学学报;1996年04期
6 沈贤能 ,周正欧 ,黄顺吉;解一}绱拍嫔⑸銾O楲的两种数值方法[J];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7 李守巨,刘迎曦,陈昌林,李正国,何翔,周圆;基于混合遗传算法的混凝土大坝力学参数反演[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8 王惠濂;探地雷达目的体物理模拟研究结果[J];地球科学;1993年03期
9 奚先,姚姚;随机介质模型的模拟与混合型随机介质[J];地球科学;2002年01期
10 解习农;陈志宏;孙志鹏;姜涛;何云龙;;南海西北陆缘深水沉积体系内部构成特征[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大志;复杂电磁问题的快速分析和软件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俊军;开口同轴法测试岩石电性参数的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迎新,张国庆;测量随机介质中散射光的新方法[J];量子电子学;1991年01期
2 王一平;;关于波在随机介质中传播的重整化方法[J];电波科学学报;1993年03期
3 陈可洋;刘洪林;杨微;吴清岭;陈可先;;随机介质模型的改进方法及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5期
4 王金山;陈可洋;吴清岭;杨微;;随机介质模型的一种构造方法[J];物探与化探;2010年02期
5 李灿苹;刘学伟;;随机介质非均匀地质体尺度研究(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11年04期
6 M.M.Fitelson;恽宗杨;;在随机介质中柱面扩展波的相干函数[J];水声译丛;1977年01期
7 杨孝先,陈群镖,奚宏生;随机介质中的弱阻尼振动[J];应用数学和力学;1985年05期
8 阎毅;;离散随机介质等效参数的测量[J];电波科学学报;1988年Z1期
9 侯杰昌;张贵付;;复合随机介质中的波传播[J];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10 金亚秋;对“生物组织超声散射的一种改进模式”的质疑[J];声学学报;199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艳红;;随机介质中的波动问题研究[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2 曾新吾;张光莹;;具有定向随机裂缝岩石的非均匀各向异性随机介质模型[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田仁飞;曹俊兴;;基于时频误差分析法的随机介质波场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宋俊亭;韩立国;韩佳君;;随机介质波场特征分析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5 殷学鑫;刘洋;;三维随机介质模型及其正演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敏;刘洋;殷学鑫;;各向异性随机介质地震波场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姚姚;;随机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及其在开发地震中的应用[A];油气地球物理实用新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徐涛;张中杰;刘永霞;;二维随机介质中的射线追踪[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吴如山;;自仿形随机介质的非均谱、波散射响应以及介质中的破裂过程[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6)[C];198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秋明;地震勘探技术基础研究获新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顾元;三维非平稳随机介质建模与参数估计[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2 康健;随机介质固热耦合数学模型与岩石热破裂数值实验[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3 郭士礼;基于随机介质的高速公路探地雷达检测理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4 丁锐;随机介质中波散射与传播的随机泛函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5 乔世范;随机介质变形破坏判据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中南大学;2006年
6 范小平;用散射体波随机反演研究长白山火山区介质非均匀性[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9年
7 李静;随机等效介质探地雷达探测技术和参数反演[D];吉林大学;2014年
8 徐雷;无序微结构体系中的光局域及其应用[D];南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付佃力;飞秒脉冲在随机介质中传播特性的测量[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田仁飞;随机介质和冲断构造带地震波场数值模拟及偏移成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3 郭继亮;随机介质散射波场数值模拟与特征分析[D];长安大学;2009年
4 雍运动;三维粘弹随机介质地震波场并行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张洁;随机介质中形成光子局域化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6 宋宜昌;激光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的蒙特卡罗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0347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034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