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一维高应力及重复冲击共同作用下岩石的本构模型

发布时间:2017-10-19 06:38

  本文关键词:一维高应力及重复冲击共同作用下岩石的本构模型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力学 一维高应力 重复冲击 本构模型 SHPB试验系统


【摘要】:阐述一维高应力及重复冲击共同作用下岩石的本构模型研究的意义。采用组合模型研究方法,将岩石单元看成一个弹性元件和一个黏性元件串联后与损伤体Da1并联,最后与损伤体Da2串联,构成岩石单元组合体力学模型,推出一维高应力及重复冲击共同作用下岩石的本构方程。针对建立的本构模型,设计矽卡岩、蛇纹岩在一维高应力及重复冲击共同作用下的岩石力学试验,试验结果得出,峰值应力前动态应力 应变曲线变化的趋势一致,没有压密阶段,仅有弹性阶段、非线性变形阶段,峰值应力后出现回弹、不回弹2种现象。借助试验结果对建立的本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本构方程的拟合曲线和试验曲线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关键词】岩石力学 一维高应力 重复冲击 本构模型 SHPB试验系统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0CB732004)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1引言岩石力学领域中,国内外学者对岩石受静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质的研究比较深入,得出的结论及建立的本构模型也比较成熟,如具有代表性的圣维南(St.Venant)体、马克斯威尔(Maxwell)体、开尔文(Kelvin)体(均建立在胡克体、塑性体、牛顿流体的基础上)等[1]。对岩石单独受动载荷作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楼沩涛;花岗岩体中应力波传播计算的动态本构关系[J];爆炸与冲击;1989年03期

2 陆晓霞,张培源;在围压冲击条件下岩石损伤粘塑性本构关系[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3 郑永来,周澄,夏颂佑;岩土材料粘弹性连续损伤本构模型探讨[J];河海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4 左宇军,李夕兵,赵国彦;受静载荷作用的岩石动态断裂的突变模型[J];煤炭学报;2004年06期

5 金解放;李夕兵;殷志强;杜坤;;轴压和循环冲击次数对砂岩动态力学特性的影响[J];煤炭学报;2012年06期

6 金解放;钟海兵;吴越;郭钟群;周学进;;静载荷与循环冲击作用下岩石损伤变量定义方法的选择[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艳华;郭志昆;;岩土工程反分析的初步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2 李月;刘立;李玉梅;张中兴;梁伟;;地基层状岩石纵波波速与密度相关性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3 崔可锐;侯方;;安徽芦岭—朱仙庄煤矿的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J];安徽地质;2004年03期

4 施笋;庞建勇;龙卿吉;;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其工程应用[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徐银燕;;隧道工程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与破坏基本判据[J];安徽建筑;2009年05期

6 刘春,姜德义,黄卫东,林登发;万梁高速路典型滑坡及其治理措施[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7 陈金锋,杜文龙,姚凯,王跃文;两种大直径嵌岩桩极限承载力比较分析[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8 胡盛斌;邓建;彭建华;;充填物对岩石疲劳裂纹萌生及扩展的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9 岩小明;李夕兵;李地元;郭雷;;露天开采地下矿室隔离层安全厚度的确定[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10 黄雷;刘东燕;;锚固后岩体稳定性分析的能量法初探[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光顺;段海峰;江昌民;董山;;综采工作面无线传输矿山压力监测系统应用研究[A];2010全国采矿科学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盛建红;廖文景;李伟明;;高山石膏矿井下矿柱安全系数计算及分析[A];2010'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鹏博;李路;姚永超;明世祥;;基于矿岩性质模糊聚类分析的巷道分级支护研究[A];2011年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春春;左宇军;朱德康;;动力扰动下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数值试验[A];2011年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吴吉南;张德琦;;陷落柱内辅运大巷膨胀地压治理技术探讨[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上册)[C];2011年

6 祝效华;汤历平;吴华;贾彦杰;石昌帅;;高频扭转冲击作用下硬地层破岩机理研究[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下册[C];2011年

7 付跃升;张庆明;黄风雷;;钢筋混凝土中爆生气体驱动飞石速度研究[A];第八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张成良;李新平;代翼飞;;考虑损伤效应的岩锚梁光面爆破数值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9 高富强;杨军;;围压岩石动载特性试验研究的新方法[A];中国爆破新技术Ⅱ[C];2008年

10 曾细龙;林钦河;蔡进斌;;云浮硫铁矿采空区深孔爆破处理技术[A];中国爆破新技术Ⅱ[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风清;煤与瓦斯突出的物理爆炸模型及预测指标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绍杰;深部条带煤柱长期稳定性基础实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3 戚增坤;突变控制机制及其在船舶非线性横摇运动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何峰;岩石蠕变—渗流耦合作用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5 李刚;水岩耦合作用下软岩巷道变形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6 张华;冲击荷载作用下岩石动态损伤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杨溢;爆破荷载对蠕动边坡的累积效应及稳定性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陈荣;一种PBX炸药试样在复杂应力动态加载下的力学性能实验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郭佳奇;岩溶隧道防突厚度及突水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李鹏飞;海底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培淼;注水强化松软煤壁稳定性的规律及工艺参数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呼庆华;近井筒开采引起覆岩移动变形破坏规律及其治理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唐杰兵;平煤十一矿软岩破坏巷道修复治理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尚群;赵庄矿3#煤层瓦斯抽采钻孔合理封孔深度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宋家勇;安林煤矿炮放面矿压显现规律及顶煤冒放性预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潘建武;含单一天然弱面岩石试样的力学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波;义安矿水力冲孔卸压增透消突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何寿迎;黄岛LPG地下储库稳定性分析及支护设计优化[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冯银银;隧道围岩应力与位移数值模拟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张泽;大台煤矿深部原岩应力场及岩爆地质力学成因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世清,谢里阳;金属疲劳断裂过程中的尖点突变模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7年S1期

2 许江;李树春;唐晓军;陶云奇;杨红伟;;基于声发射的岩石疲劳损伤演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3 东兆星,单仁亮;岩石在动载作用下破坏模式与强度特性研究[J];爆破器材;2000年01期

4 章根德;岩石对冲击载荷的动态响应[J];爆炸与冲击;1982年02期

5 楼沩涛;花岗岩体中应力波传播计算的动态本构关系[J];爆炸与冲击;1989年03期

6 于亚伦,金科学;高应变率下的矿岩特性研究[J];爆炸与冲击;1990年03期

7 周风华,王札立,胡时胜;有机玻璃在高应变率下的损伤型非线性粘弹性本构关系及破坏准则[J];爆炸与冲击;1992年04期

8 王林,于亚伦;三轴SHPB冲击作用下岩石破坏机理的研究[J];爆炸与冲击;1993年01期

9 李夕兵,古德生,赖海辉;冲击载荷下岩石动态应力-应变全图测试中的合理加载波形[J];爆炸与冲击;1993年02期

10 单仁亮,陈石林,李宝强;花岗岩单轴冲击全程本构特性的实验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葛修润;;周期荷载作用下岩石疲劳破坏及变形发展规律研究[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左宇军;动静组合加载下的岩石破坏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2 胡柳青;冲击载荷作用下岩石动态断裂过程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3 周子龙;岩石动静组合加载实验与力学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叶洲元;动力扰动下高应力岩石力学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春德;一维动静组合加载下岩石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2 崔栋梁;三维动静组合载荷下高应力岩体动力特性及岩爆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智慧;;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岩石变形的因素[J];山西焦煤科技;2012年07期

2 刘钧;根据岩石应力-应变曲线组分析岩石变形破坏的数值方法[J];地质科学;1982年01期

3 赵忠虎;谢和平;;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传递和耗散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8年02期

4 林星华;;岩石压入硬度的实际意义[J];新疆有色金属;2008年06期

5 王海军;任旭华;陶冉冉;张继勋;;基于摩擦滑动的低应力区岩石变形记忆性机理[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1期

6 牛志仁,施行觉;岩石分形断裂的统计理论[J];地球物理学报;1992年05期

7 常春,周德培,郭增军;水对岩石屈服强度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年04期

8 申林方;刘云;;岩石水化学损伤的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J];山西建筑;2007年11期

9 胡江春;王红芳;祝彦知;何满潮;;深部岩石隐性裂纹的电化学检测机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10 刘建辉;方云;胡学军;;干湿状态下岩石动静弹性参数变化规律及关系[J];山西建筑;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江春;祝彦知;何满潮;孙晓明;;深部岩石隐性裂纹的电化学检测机制[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冯增朝;赵阳升;段康廉;;非均质细胞元随机分布对岩石峰前变形特性的影响[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高红梅;梁冰;兰永伟;;高温下岩石非达西渗流规律的探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4 杨俊英;杜丽芳;王立民;段保谦;;某几种岩石实验室内变形过程的测定[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刊(第1号)[C];1985年

5 王绳祖;;岩石的脆性—延性转变:力学行为、微观机制和宏观结构[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6 黄理兴;;岩石动力学研究现状与展望[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7 周思孟;;关于岩石变形的基本偏微分方程[A];陈宗基论文选[C];1994年

8 肖建华;;岩石的多相本构方程及其物性参数与几何形态的演化[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潘一山;袁旭东;章梦涛;;岩石失稳破坏的应变梯度模型[A];第六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8年

10 冯增朝;赵东;王江芳;;静水压力状态下岩石的应力分布特性[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镇;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机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2 张杰;岩石压胀特性及压胀松动增产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8年

3 胡柳青;冲击载荷作用下岩石动态断裂过程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4 赵衡;岩石变形特性与变形全过程统计损伤模拟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刘巍;高温高压下几种岩石的弹性纵波速度及其动力学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年

6 朱杰兵;高应力下岩石卸荷及其流变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7 赖勇;岩石(体)宏细观复合损伤理论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8 刘冬桥;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及变形破坏过程的混沌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9 蒋海昆;典型断层组合及不同温压条件下岩石变形过程中的声发射活动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0年

10 韩文梅;岩石摩擦滑动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鹏;炸药与岩石的匹配分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翟小洁;岩石在单轴受荷条件下的超声波特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3 丁海洋;岩石动态响应特性与爆破破碎效率的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3年

4 张志雄;岩石直接拉伸与压缩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5 陈忠;岩石直接拉伸与压缩循环加载试验与变形特性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6 陈群龙;水对岩石受力红外辐射影响的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8年

7 李林峰;岩石峰后扩容特性的加卸载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李占海;动态扰动触发高静应力岩石发生破裂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9 苏俊青;冲击荷载下岩石切削破碎能量耗散特征分析[D];燕山大学;2014年

10 刘楠;岩石冻融力学实验及水热力耦合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596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0596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2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