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斯模型参数调试与岩石蠕变特性颗粒流分析
本文关键词:伯格斯模型参数调试与岩石蠕变特性颗粒流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软岩 压缩蠕变试验 颗粒流程序 Burgers模型 参数调试 流变特性 离散单元法
【摘要】:岩石作为地下工程的主要研究对象,其物质组成和所赋存的复杂地质环境使其具有明显的流变特性。基于三维颗粒流程序(PFC3D),采用由开尔文模型和马克斯伟尔模型串联组成的伯格斯(Burgers)流变模型,通过控制变量法,分析了伯格斯模型中弹性系数(Em和Ek)、黏性系数(?m和?k)和摩擦因数f对瞬时强度特性和流变特性的影响;分析得出数值试样的瞬时强度特性主要受马克斯伟尔体弹性系数Em和摩擦因数f影响:弹性模量和单轴抗压强度与Em和f均呈正相关,泊松比与Em呈正相关,与f呈负相关;而流变特性与各参数均呈现负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红页岩分级增量蠕变试验的模拟,通过与室内蠕变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PFC3D中的伯格斯模型用于岩石蠕变试验模拟的可行性,并将该方法用于分级增量循环加卸载蠕变试验和三轴蠕变试验数值研究。该研究内容是利用离散单元法研究岩石流变特性的一种新的尝试。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关键词】: 软岩 压缩蠕变试验 颗粒流程序 Burgers模型 参数调试 流变特性 离散单元法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51074014) 中央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No.FRF SD 12 002A)
【分类号】:TU452
【正文快照】: 1引言岩石的力学特性不仅表现出弹性和塑性,还具有与时间相关的性质——流变特性。随着地下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深度的逐渐增加,岩石蠕变效应越来越明显,对于蠕变特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Burgers模型是常用的流变模型之一,可以反映岩石的黏弹性,很多学者在Burgers模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平,李云鹏,丁秀丽,王芝银;FLAC~(3D)粘弹性模型的二次开发及其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4年02期
2 张志沛;王芝银;彭惠;;陕南泥岩三轴压缩蠕变试验及其数值模拟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年01期
3 赵东宁;李明霞;张艳霞;王成;;微裂隙对灰质泥岩强度的影响分析[J];人民长江;2013年22期
4 王涛;吕庆;李杨;李宏明;;颗粒离散元方法中接触模型的开发[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5 褚卫江;徐卫亚;杨圣奇;周维垣;;基于FLAC~(3D)岩石黏弹塑性流变模型的二次开发研究[J];岩土力学;2006年11期
6 康永刚;张秀娥;;岩石蠕变的非定常分数伯格斯模型[J];岩土力学;2011年11期
7 何利军;孔令伟;吴文军;张先伟;蔡羽;;采用分数阶导数描述软黏土蠕变的模型[J];岩土力学;2011年S2期
8 李亚丽;于怀昌;刘汉东;;三轴压缩下粉砂质泥岩蠕变本构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12年07期
9 ;Triaxial mechanical creep behavior of sandstone[J];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年03期
10 熊良宵;杨林德;张尧;;岩石的非定常Burgers模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冰;侯佳琳;宋毅;何贤锋;卢毅;;柳林江大桥南段旧路处治及工后沉降预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2 罗润林;阮怀宁;黄亚哲;朱昌星;;岩体初始地应力场的粒子群优化反演及在FLAC~(3D)中的实现[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4期
3 张宜虎;彭元诚;张波;周火明;邬爱清;;某特大桥西侧桥头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5期
4 乐家根;曹平;蒲成志;汪亦显;;广义摩尔库仑模型及其在FLAC3D中的实现[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5 袁野;;Flac5.0软件在煤矿回采工作面矿压规律分析方面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9期
6 王旭东;付小敏;;压缩蠕变力学试验的数值模拟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4期
7 李良权;徐卫亚;王伟;郭云强;赵海斌;;基于流变试验的向家坝砂岩长期强度评价[J];工程力学;2010年11期
8 王更峰;张永兴;熊晓晖;黄达;;深埋大变形隧道炭质板岩蠕变特性试验[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09期
9 赵宝云;陈志平;董倩;王思长;;基于结构面流变特性的重庆市某干线公路顺层滑坡数值模拟研究[J];重庆建筑;2012年09期
10 高华喜;闻敏杰;;半封闭分数导数粘弹性衬砌隧道的频域响应[J];固体力学学报;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先珊;宋碧宏;邹利明;;基于颗粒流数值模型的土压力盒力学特性研究[A];颗粒材料计算力学研究进展[C];2012年
2 姚兆明;徐颖;王厚良;邵维;;人工冻土蠕变特性分数阶导数模型[A];中国煤炭学会成立五十周年系列文集2012年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专刊(上)[C];2012年
3 赵海涛;江波;;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的适用性研究[A];2013年12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4 赵海涛;江波;;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的适用性研究[A];2012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同彬;深部岩石蠕变特性试验及锚固围岩变形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李刚;水岩耦合作用下软岩巷道变形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杨文东;复杂高坝坝区边坡岩体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4 王红胜;沿空巷道窄帮蠕变特性及其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5 赵宝云;岩石拉、压蠕变特性研究及其在地下大空间洞室施工控制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1年
6 刘小军;浅变质碎裂围岩蠕变特性研究及其在隧道洞口工程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1年
7 张贵科;节理岩体正交各向异性等效力学参数与屈服准则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8 刘建华;岩体力学行为拉格朗日分析方法研究与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06年
9 黄小华;温度—水—应力下开挖扰动区裂隙花岗岩体流变过程研究及细胞自动机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10 祝世平;全螺旋灌注桩承载特性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云娟;类岩石材料蠕变本构试验研究及基于FLAC~(3D)实现[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建国;石灰岩岩体质量分类与抗剪强度取值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杨欣;充填体蠕变本构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4 刘洪强;大面积充填体下采场盘区矿柱留设方案优化及地压监测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尤琳;青龙水电站引水隧洞围岩变形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建明;列车动荷载对基坑变形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2年
7 李海涛;深部巷道围岩非连续破裂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明飞;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变形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6年
9 刘义高;膨胀土路堑边坡稳定性的数值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06年
10 张新克;软岩长大引水隧洞围岩稳定性评价及大变形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愪保平;赵阳升;赵延林;徐素国;;含高盐份泥岩夹层的盐岩蠕变特性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2 杨彩红;毛君;李剑光;;改进的蠕变模型及其稳定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1期
3 邢纪波,俞良群,王泳嘉;砂岩类脆性无序介质连续破坏过程的细观模拟[J];地质力学学报;1998年03期
4 王平,黄凯珠,,周锦添;大理岩微裂隙与其力学性质间的关系[J];工程地质学报;1996年02期
5 杨圣奇;徐卫亚;苏承东;;大理岩三轴压缩变形破坏与能量特征研究[J];工程力学;2007年01期
6 罗润林;阮怀宁;孙运强;朱昌星;;一种非定常参数的岩石蠕变本构模型[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杨圣奇;徐卫亚;苏承东;;岩样单轴压缩变形破坏与能量特征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2006年02期
8 金丰年,范华林;岩石的非线性流变损伤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9 寇绍全,O.Alm;微裂隙和花岗岩的抗拉强度[J];力学学报;1987年04期
10 李亚丽;;三轴压缩下粉砂质泥岩蠕变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2年S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羽;湛江强结构性粘土力学性状的时间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玉树;对颗粒流理论的一点认识[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0年01期
2 张端明,雷雅洁,张美军,李智华;混合颗粒流分形模型及相关有效热传导的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12期
3 黄德财;孙刚;厚美瑛;陆坤权;;颗粒速度在颗粒流稀疏流-密集流转变中的作用[J];物理学报;2006年09期
4 叶坚;毛旭锋;夏建新;;颗粒流研究最新进展与挑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5 白若虚;程雪松;郑刚;;关于土渗透系数颗粒流细观参数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01期
6 孟凡净;刘q;王伟;;剪切平行板间密集颗粒流的接触力分布及各向异性分析[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3年07期
7 罗勇;龚晓南;吴瑞潜;;桩墙结构的颗粒流数值模拟研究[J];科技通报;2007年06期
8 朱涵成;韩文喜;陈超;;砂岩常规三轴的颗粒流数值模拟[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3年03期
9 周英,鲍德松,张训生,雷哲民,胡国琦,唐孝威;边界条件对二维斜面颗粒流颗粒分布的影响[J];物理学报;2004年10期
10 周健,池永;土的工程力学性质的颗粒流模拟[J];固体力学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馥菱;张慰慈;陈俊杉;谢尚贤;;碰撞模型参数对滑道道高浓度干颗粒流发展之影响(英文)[A];第七届海峡两岸工程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秦琦;王等明;;斜面颗粒流对围墙冲击作用的离散单元法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孟云伟;柴贺军;;颗粒流离散元在滑坡运动过程模拟中的应用[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杨果成;刘启一;胡茂彬;姜锐;吴清松;;双瓶颈斜槽上的颗粒流相变和双稳态[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胡国琦;厚美瑛;杜其永;;密集态颗粒流的激波结构[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张家铭;任永强;;基于三维颗粒流理论的混合土体力学参数反演研究[A];颗粒材料计算力学研究进展[C];2012年
7 郭海庆;李志刚;;粒径在颗粒流标定过程中对边坡岩土体细观参数的影响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8 孙其诚;王光谦;;斜面颗粒流的离散元模拟[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马宗源;徐清清;党发宁;;碎石土地基动力夯实的颗粒流离散元数值分析[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2年
10 郭海庆;李志刚;高庄平;;粒径在颗粒流标定过程中对边坡岩土体细观参数的影响[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罗勇;土工问题的颗粒流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王伟;针对典型摩擦副的非流态化颗粒流润滑特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3 曹文广;稠密气固两相射流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4 曾远;土体破坏细观机理及颗粒流数值模拟[D];同济大学;2006年
5 邱成春;H-V 加筋路堤动力特性的试验及颗粒流分析[D];上海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家军;喷射颗粒流润滑试验研究及有限元仿真[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2 陈德文;锚固机理的模型试验研究及其颗粒流数值模拟[D];山东大学;2008年
3 王智勇;平行板颗粒流摩擦系统的力链构型与演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4 廖静薇;基于颗粒流强度折减法的粉质粘土边坡稳定性分析[D];重庆大学;2014年
5 陈宜楷;基于颗粒流离散元的尾矿库坝体稳定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2年
6 徐超;基于颗粒流法的饱和砂层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4年
7 李明明;基坑排桩支护的颗粒流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常在;土的颗粒力学理论及数值模拟[D];清华大学;2008年
9 刘帆;壁面颗粒流运动的随机模型[D];清华大学;2010年
10 白若虚;基于地下水劈裂的基坑突涌破坏机理研究与颗粒流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695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069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