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气流微循环影响下的西安城市广场和街道空间小气候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1 02:35

  本文关键词:气流微循环影响下的西安城市广场和街道空间小气候分析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广场空间 街道空间 小气候 气流微循环 气候适应性


【摘要】:西安城市广场和街道空间是居民进行户外活动的基本场所,其小气候效应体现的气候适应性对居民在户外活动过程中的气候舒适度具有重要影响。气流微循环是城市户外活动空间小气候的基本环境要素,以气流微循环为研究切入点,探讨西安城市户外空间小气候效应,对提高其使用效率,提升居民户外活动气候适应度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西安城市户外空间小气候气流微循环作用机制,首先研究城市户外空间气流运动基本模式,确定气流运动产生的原因和一般运动规律;确定气流运动过程中遇到单体建筑阻碍和植物阻碍后产生的风场环境;对街区峡谷环境的风环境进行着重研究,判别气流运动过程中遇到不同高宽比街区峡谷后产生的风环境差别,判别街区峡谷受热后产生热差引起的气流微循环;研究热压通风基本原理及其在传统建筑、地下建筑及工业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对西安不同类型广场与街道空间进行小气候效应测试,分析其气流微循环运动规律及作用机制。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大雁塔南广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CFD模拟分析广场气流运动基本状况,采用广场空间冷热分区的研究方法,研究不同分区内部气流强度,对比分析其夏季与冬季两季小气候测试风环境差异;以大雁塔北广场作为对比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尺度与空间形态广场空间风环境差异,得出西安城市广场气流微循环一般作用规律。选取青年路及双仁府作为单空间全封闭型街道研究对象,结合采用CFD模拟和街道小气候测试数据,分析该类型街道整体风环境,并选取典型剖面逐时对气流微循环运动方式进行分析。通过西安城市户外活动空间小气候气流微循环测试与分析,提出适宜西安地区的广场与街道空间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关键词】:广场空间 街道空间 小气候 气流微循环 气候适应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8;TU11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10
  • 1 绪论10-20
  • 1.1 研究背景10-11
  • 1.1.1 中国城市环境问题10-11
  • 1.1.2 西安城市环境问题11
  • 1.2 课题来源、目的和意义11-13
  • 1.2.1 课题来源11-12
  • 1.2.2 研究目的12
  • 1.2.3 研究意义12-13
  • 1.3 相关研究界定13-14
  • 1.3.1 小气候与风景园林小气候13
  • 1.3.2 风环境及气流微循环13
  • 1.3.3 生物气候场13-14
  • 1.3.4 城市户外活动空间14
  • 1.3.5 气候适应性14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7
  • 1.4.1 风景园林小气候气流微循环研究方面14-15
  • 1.4.2 建筑户外空间小气候气流微循环研究方面15-17
  • 1.4.3 户外空间气流微循环模拟方面17
  • 1.4.5 结语17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17-19
  • 1.5.1 研究内容17-18
  • 1.5.2 研究方法18-19
  • 1.5.3 研究框架19
  • 1.6 小结19-20
  • 2 城市户外活动空间气流微循环运动相关原理20-34
  • 2.1 城市户外活动空间气流微循环研究尺度20-22
  • 2.2 风压通风基本原理22-24
  • 2.3 城市户外活动空间气流运动规律24-30
  • 2.3.1 受单体建筑影响气流运动规律24-25
  • 2.3.2 街区峡谷气流运动规律25-29
  • 2.3.3 受植物影响气流运动规律29-30
  • 2.4 热压通风基本原理30-33
  • 2.4.1 传统建筑热压通风31-32
  • 2.4.2 地下建筑热压通风32
  • 2.4.3 工业建筑热压通风32-33
  • 2.5 小结33-34
  • 3 西安城市广场和街道空间小气候气流微循环测试研究34-48
  • 3.1 测试意义34-35
  • 3.2 测试说明35-39
  • 3.2.1 测试目标35
  • 3.2.2 测试对象35-37
  • 3.2.3 测试时间37
  • 3.2.4 测试仪器37-39
  • 3.3 测试方案39-45
  • 3.3.1 广场测试方案39-42
  • 3.3.2 街道测试方案42-45
  • 3.4 测试成果45-47
  • 3.4.1 广场测试成果45-46
  • 3.4.2 街道测试成果46-47
  • 3.4.3 测试成果总结47
  • 3.5 小结47-48
  • 4 广场空间小气候气流微循环分析研究48-72
  • 4.1 广场空间尺度48-50
  • 4.2 广场气流微循环动因50-51
  • 4.2.1 外部风场的风压作用50
  • 4.2.2 广场内部的热压通风50-51
  • 4.3 大雁塔南广场夏季测试气流微循环分析51-59
  • 4.3.1 测试当天城市气象数据51-52
  • 4.3.2 广场气流运动CFD模拟52-55
  • 4.3.3 广场气流运动状况分析55-58
  • 4.3.4 大雁塔南广场夏季测试结论58-59
  • 4.4 大雁塔南广场冬季测试气流微循环分析59-64
  • 4.4.1 测试当天城市气象数据59
  • 4.4.2 广场气流运动状况分析59-63
  • 4.4.3 大雁塔南广场冬季测试结论63-64
  • 4.5 大雁塔北广场夏季测试气流微循环分析64-68
  • 4.5.1 测试当天城市气象数据64
  • 4.5.2 广场气流运动状况分析64-68
  • 4.5.3 大雁塔北广场夏季测试结论68
  • 4.6 广场气流微循环研究结论68-69
  • 4.7 基于气流微循环分析的西安广场设计策略69-70
  • 4.7.1 小型广场设计策略69
  • 4.7.2 中型广场设计策略69-70
  • 4.7.3 大型广场设计方法70
  • 4.8 小结70-72
  • 5 街道空间小气候气流微循环分析研究72-100
  • 5.1. 街道空间尺度72-73
  • 5.2 街道空间类型划分73-75
  • 5.2.1 峡谷型街道空间73-74
  • 5.2.2 拱廊型街道空间74-75
  • 5.3 青年路夏季测试气流微循环分析75-81
  • 5.3.1 街道气流运动CFD模拟75-77
  • 5.3.2 街道气流运动状况分析77-80
  • 5.3.3 青年路夏季测试结论80-81
  • 5.4 双仁府夏季测试气流微循环分析81-86
  • 5.4.1 街道气流运动CFD模拟81-83
  • 5.4.2 街道气流运动状况分析83-86
  • 5.4.3 双仁府夏季测试结论86
  • 5.5 街道气流微循环运动模式分析86-99
  • 5.5.1 0 点到7点时段气流微循环分析88-91
  • 5.5.2 8 点到17点时段91-96
  • 5.5.3 18点到23点时段96-99
  • 5.6 基于气流微循环分析的西安街道设计策略99
  • 5.7 小结99-100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100-104
  • 6.1 研究结论100-101
  • 6.2 研究创新101
  • 6.3 研究不足101-102
  • 6.4 展望102-104
  • 参考文献104-107
  • 作者在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107-108
  • 附录108-116
  • 附表108-112
  • 图录112-116
  • 致谢11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思荀;翟辉;迟辛安;;沙溪寺登之街道空间分析[J];江西科学;2011年06期

2 王成武;赵丽丽;;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审视城市街道空间[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24期

3 张慧;王淮梁;;浅析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系统设计——以连云港市街道空间环境系统设计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10期

4 刘飞跃;周荣丰;;居住区街道空间的探索与实践[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6年02期

5 孙超法;城市活力来源——发生空间[J];岳阳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6 李书晶;王永东;任国梁;;城市街道空间景观设计[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3期

7 孙强;柳松;;居住区街道界面空间设计初谈[J];科技信息;2006年S5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锦;;武汉汉正街自建住区非正规化街道空间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设计)[C];2012年

2 郑小霞;;重庆市沙北街的街道空间管理调查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规划实施)[C];2013年

3 陈天;薛忠燕;李强;;对街道空间的探究[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刘涤宇;;街头文化的空间基础——历代《清明上河图》中街道空间结点与相关生活场景分析[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5 唐淼;;重庆传统场镇的街道空间特色[A];古建筑施工修缮与维护加固技术交流集锦[C];2008年

6 祁双;黎强;;历史街区商业街道空间人性化设计——以湘潭市城正街历史街区街道空间为例[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7 徐莎莎;陶承洁;吴立伟;陈韶龄;;面向城市公共生活的街道空间设计探索——以美国的城市街道设计导则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设计)[C];2012年

8 王德;张昀;;基于SD法的上海城市街道空间感知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黄洁;吴萍;;城市设计中街道空间控制引导方法初探[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设计)[C];2012年

10 王璐;李艾芳;;天津回族聚居区街道空间构成要素研究[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张亚萌;让美在城市成为胜利者[N];中国艺术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唐莲;街道空间图示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2 张云;城市街道空间营造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6年

3 王刚;街道的句法[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祖光;基于符号学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2 刘杉;城市功能性街道空间初探[D];长安大学;2010年

3 李建彬;城市街道空间的活力塑造[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4 谭晓红;城市街道空间地域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5 赵平;人性化尺度的街道空间设计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5年

6 刘佳男;基于城市环境下特色商业街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7 孙朋涛;云南历史文化村镇街道网络空间形态与文化生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8 高亚楠;基于交通微循环的住区街道空间优化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李树鑫;街道空间构建的整体性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10 李泰然;步行街街道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708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0708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4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