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粉砂岩三轴压缩CT试验过程的分区定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3 19:11

  本文关键词:粉砂岩三轴压缩CT试验过程的分区定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力学 破损分区 岩石CT试验 孔隙率 损伤率


【摘要】:为了充分利用CT数定量地研究粉砂岩三轴应力状态下的损伤演化规律,基于破损演化理论及CT数,提出粉砂岩的破损分区方法,将岩石CT扫描断面分为完整区(2λ-1P)、损伤区(1 2λ-λP)和孔洞裂纹区(10-λP),并定义岩石的孔隙率、损伤率和完整率。分析三轴压缩CT试验过程中粉砂岩孔隙率、损伤率和完整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利用提出的方法充分地发挥每个CT数的价值,且能定量地研究岩石的损伤演化规律及其受力过程中应变的局部化;岩石强度及塑性的增大,是由于在围压的作用下,试样只有达到很高的损伤程度,细观损伤裂纹才可以贯通形成宏观裂纹,进而发生破坏;试样两端断面处损伤裂纹出现较晚,破坏突然,且损伤裂纹主要分布在扫描断面的外侧环形统计区域,而试样中间断面处损伤裂纹出现相对较早,损伤裂纹从萌生、扩展到贯通的过程较长,损伤裂纹穿越整个扫描断面。
【作者单位】: 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湖北文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黄河水利水电开发总公司;
【关键词】岩石力学 破损分区 岩石CT试验 孔隙率 损伤率
【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501034 04) 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重点实验室项目(2014SZS15 Z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9154)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1引言由于CT技术具有可进行动态无损检测的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领域,E.N.Landis等[1-2]利用CT扫描设备对砂浆试件内部裂纹的发展进行了研究;范留明等[3-4]从几何尺度出发对岩石试样的CT图像进行了处理;丁卫华等[5]利用CT扫描仪自带的规则几何统计区域对裂纹进行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尹小涛,党发宁,丁卫华,陈厚群;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和CT试验的裂纹量化描述[J];实验力学;2005年03期

2 任建喜,葛修润;单轴压缩岩石损伤演化细观机理及其本构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04期

3 丁卫华,仵彦卿,蒲毅彬,曹广祝,崔中兴;基于X射线CT的岩石内部裂纹宽度测量[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9期

4 范留明,李宁,丁卫华;数字图像伪彩色增强方法在岩土CT图像分析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3期

5 党发宁;尹小涛;丁卫华;杨红喜;秦广平;;基于CT试验的岩体分区破损本构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22期

6 范留明;毛黎明;张志禹;丁卫华;;岩土CT图像边界伪影的机制分析及试样尺度估计[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7 党发宁;岩土破损演化理论(I):破损空间[J];岩土力学;2005年04期

8 党发宁;岩土破损演化理论(Ⅱ):物理状态指标与分区破损理论[J];岩土力学;2005年05期

9 仵彦卿,曹广祝,王殿武;基于X-射线CT方法的岩石小裂纹扩展过程分析[J];应用力学学报;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雪颖;阮怀宁;贾彩虹;;岩石损伤力学理论研究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2 刘慧;杨更社;田俊锋;徐江;;冻结岩石细观结构及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3 李桂芝;贾峰;闫海鲲;;红外测量图像自适应彩虹码伪彩色编码方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刘小红;晏鄂川;朱杰兵;汪斌;;三轴加卸载条件下岩石损伤破坏机理CT试验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12期

5 周火明;钟作武;张宜虎;李维树;熊诗湖;范雷;;岩体原位试验新技术在水电工程中的初步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年10期

6 戴斌;张伟斌;田勇;唐兴;;含能材料损伤裂纹的工业CT图像分析[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9年04期

7 丁卫华;雷曼;郭锐;;混凝土CT图像的几何校正[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2年02期

8 刘京红;姜耀东;赵毅鑫;吕玉凯;;单轴压缩条件下岩石破损过程的CT试验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9 石秉忠;夏柏如;;硬脆性泥页岩水化过程的微观结构变化[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丁卫华,仵彦卿,蒲毅彬,崔中兴,曹广祝;X射线岩石CT的历史与现状[J];地震地质;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小涛;王水林;党发宁;丁卫华;陈厚群;;基于图像测量的岩土破损信息的判读[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彭贞;汪时机;;岩土体CT图像三维重建方法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3 徐文杰;岳中琦;胡瑞林;;基于数字图像的土、岩和混凝土内部结构定量分析和力学数值计算的研究进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4 戴斌;张伟斌;田勇;唐兴;;含能材料损伤裂纹的工业CT图像分析[A];全国射线数字成像与CT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范留明;毛黎明;丁卫华;;岩石CT密度损伤增量图像“阴阳环”现象的形成机理及图像配准[A];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青年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8年

6 田威;党发宁;梁昕宇;陈厚群;;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混凝土细观动力破损过程CT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7 田威;党发宁;梁昕宇;陈厚群;;混凝土细观损伤特性的CT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8 党发宁;梁昕宇;陈厚群;;不同加载率对混凝土试件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9 党发宁;梁昕宇;陈厚群;;引入接触单元的细观混凝土数值模拟与CT试验验证[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10 刘慧;杨更社;任建喜;张慧梅;;某页岩细观结构的数字表述及冻融温度场分析[A];西部矿山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宏松;文物岩石材料劣化特征及评价方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李东阳;冻土未冻水含量测试新方法的试验和理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3 于艺林;考虑应力主轴旋转的各向异性砂土本构规律与数学模型[D];清华大学;2010年

4 李林升;基于CT图像边缘提取的工件应力分析及疲劳寿命预测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5 李根;基于模拟的水岩耦合变形破坏过程及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韦立德;岩石力学损伤和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7 李树忱;断续节理岩体的无风格流形方法和实验研究[D];上海大学;2004年

8 宋飞;石膏角砾岩非线性流变模型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长安大学;2006年

9 戴永浩;非饱和板岩细观试验与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10 李廷春;三维裂隙扩展的CT试验及理论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晋;综放采场“O”形圈内瓦斯运移规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侯雪;开挖引起的煤岩变形损伤及界面破裂数值模拟[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3 王星富;损伤重塑膨胀土三轴剪切试验及其CT图像的三维重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龚囱;循环加卸载条件下充填体损伤与声发射特性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5 尹福勇;均质材料的红外断层成像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新峰;基于概率统计的层状岩体裂隙特征分析及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7 李娜;自然与饱水状态下金川二矿区深部岩石流变特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8 孙倩;隧道施工过程围岩损伤破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朱德武;偏压软岩隧道开挖时空效应及合理支护时机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王雷;剪切荷载条件下含瓦斯煤细观破坏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东燕,朱可善,胡本雄;含裂隙岩石受压破坏的声发射特性研究[J];地下空间;1998年04期

2 吴紫汪,马巍,蒲毅彬,常小晓;冻土单轴蠕变过程中结构变化的CT动态监测[J];冰川冻土;1996年04期

3 马巍,吴紫汪,蒲毅彬,常小晓;冻土三轴蠕变过程中结构变化的CT动态监测[J];冰川冻土;1997年01期

4 黄明利,唐春安,朱万成;岩石单轴压缩下破坏失稳过程SEM即时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5 丁卫华,仵彦卿,蒲毅彬,崔中兴,曹广祝;X射线岩石CT的历史与现状[J];地震地质;2003年03期

6 仵彦卿,丁卫华;单轴条件下砂岩三维破裂过程的CT观测[J];工程地质学报;2002年01期

7 代革联,李新虎;岩石加卸荷破坏细观机理CT实时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1期

8 葛修润,任建喜,蒲毅彬,马巍,朱元林;岩石细观损伤扩展规律的CT实时试验[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0年02期

9 左宇军,李夕兵,赵国彦;受静载荷作用的岩石动态断裂的突变模型[J];煤炭学报;2004年06期

10 朱珍德,张勇,王春娟;大理岩脆-延性转换的微观机理研究[J];煤炭学报;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英杰;葛为中;;井间电阻率CT在工程检测中的应用[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3年02期

2 王玉学,孟淑英,徐晓琨,曲静宇,曹忠梅,李君光,郭慧敏,刘英彬;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12例CT与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3 孙洪星;地球物理CT技术在煤炭地下气化中的应用[J];江苏地质;1995年02期

4 许正文,吴健,曹冲;电离层CT变换重建方法中的小波外推技术[J];空间科学学报;1999年02期

5 丁卫华;陈厚群;尹小涛;刘少聪;张健;冯雨;;类岩石材料CT动载试验装置的关键技术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8期

6 彭成斌,陈槞;衍射地震CT技术的数值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0年05期

7 李正秀,俞曙星,董鸿雁;婴儿痉挛症脑电图、头颅CT与其预后的关系[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8 涂善波;毋光荣;裴少英;;弹性波CT在大坝截渗墙检测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0年03期

9 段成龙;阎长虹;许宝田;吴焕然;邹明阳;;跨孔地震CT技术在地铁工程施工溶洞探测方面的应用[J];地质论评;2013年06期

10 张平松;应用跨孔地震CT技术检测锚基基础断裂[J];地质与勘探;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影;徐卫国;;CT引导下经皮胸部穿刺活检的护理[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C];2004年

2 张义质;;探讨CT“窗口”服务质量的管理[A];全国护理行政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史景云;;原发性肺黏膜相关淋巴瘤的CT表现[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4 伍晓六;雷益;夏军;刘品霓;陈静;;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CT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赵娓娓;张劲松;宦怡;;CT对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汪国余;胡明华;陈再智;徐忠飞;;卵巢卵泡膜纤维瘤CT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A];2013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李杰;;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观察与护理[A];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肿瘤介入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周选民;李小力;徐霖;;3D CT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中的优势[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润梅;吴文青;范建丽;;CT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定位精度中的重要性[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秀珍;韩峻峰;钱国峰;;CT对体外培养破骨细胞功能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暨骨质疏松诊断技术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竹;欧洲CT市场逆流而动[N];医药经济报;2012年

2 通讯员 贾洪涛;市区出租车牌照全部使用吉CT专用号段[N];四平日报;2009年

3 中国医保商会 蔡天智;今年1~4月CT出口反弹[N];医药经济报;2010年

4 敢言;医院滥用CT病人可能致癌[N];广东科技报;2004年

5 本版编辑邋韩其成 游敏常 闫铮;水泥行业“CT”报告:美好与现实的反差[N];证券日报;2008年

6 祁鸣邋曾强 周宇;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给人体基因组做“CT”[N];中国医药报;2007年

7 张小磊 陈辉 廖怀凌;医院滥用CT病人可能致癌[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8 记者 刘如春 通讯员 刘文祥;地震CT技术洞悉岩溶变化[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9 记者 胡其峰;胡大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中青年女性过度做CT是花钱买风险[N];光明日报;2011年

10 李旭;医院滥用CT风当刹[N];市场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尤小芳;CT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诊断及疗效评价的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2 左一智;肺段间平面的解剖学实质与CT表现[D];山东大学;2013年

3 蔡肯;基于双源CT的全心脏图像配准与自动分割算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国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评估新方法及肺气肿表型的CT肺功能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5 陈俊;多功能CT/荧光纳米分子探针的制备以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6 刁楠;双源CT心肌灌注成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赖凯;基于CT体数据的人体肺气道树数学模型建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范亚;基于高分辨率颅脑CT体数据的病变自动检出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侯志辉;冠状动脉CT对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随访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10 田珍;低剂量4DCT技术及临床应用[D];清华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荣宁;地震CT在混凝土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张帆;CT定量分析法与单指示剂热稀释法评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水肿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魏晓洁;双源CT低剂量腹部血管双期扫描技术在肠系膜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山东大学;2011年

4 吴振刚;320排CT头部一站式扫描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D];延边大学;2013年

5 陈亮;双源CT术前评估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口的对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6 赵家贵;CT引导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7 刘征宇;电阻率跨孔CT探测方法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4年

8 江小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T定量测量与肺功能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9 殷黎;基于超声CT的混凝土质量检测方法研究[D];中北大学;2007年

10 方兵;鼻窦鼻腔区域中线破坏性疾病命名的沿革及其CT评价[D];浙江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0849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0849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d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