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防冲钻孔参数确定的能量耗散指数法

发布时间:2017-10-29 09:14

  本文关键词:防冲钻孔参数确定的能量耗散指数法


  更多相关文章: 冲击地压 能量耗散指数 防治 钻孔参数 分区分级


【摘要】:钻孔布置参数的确定是大直径钻孔卸压防治冲击地压的关键之一。通过岩石力学试验、理论分析、现场实测等方法研究了工作面冲击危险区的卸压指标,提出了能量耗散指数的概念,推导出能量耗散指数与冲击能量指数之间的转换公式,得到以下结论:验证了能量耗散与冲击能量指数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将其作为煤层卸压后残余冲击危险性的评价指标;提出了工作面冲击危险区"分区分级"的防治理念,并以煤层有效卸压应变率分别为1.5‰、1.0‰、0.8‰作为新巨龙矿井高度、中度和一般冲击危险区的卸压标准;推导出了基于能量耗散指数的防冲钻孔参数定量计算方法,并在新巨龙矿井2302S工作面进行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研究结果对冲击地压防治具有参考意义。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山东新巨龙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关键词】冲击地压 能量耗散指数 防治 钻孔参数 分区分级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No.2010CB2268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51274022) 国家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51204010)
【分类号】:TU45;TD31
【正文快照】: 1引言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和强度的不断增加,冲击地压矿井分布的范围和数量增长较快,据统计,截止2012年底我国冲击地压矿井数量已达到140余个。2012年以来,我国发生重大冲击地压事故10余起,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近年来,冲击地压作为岩石力学与采矿学科研究领域的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永伟,张永吉,高红梅;卸压钻孔数值模拟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S1期

2 姜福兴;曲效成;于正兴;王存文;;冲击地压实时监测预警技术及发展趋势[J];煤炭科学技术;2011年02期

3 易恩兵;牟宗龙;窦林名;居建国;谢龙;徐大连;;软及硬煤层钻孔卸压效果对比分析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1年06期

4 于正兴;姜福兴;桂兵;张安元;;防治冲击地压的应力三向化理论研究及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2011年07期

5 窦林名;陆菜平;牟宗龙;秦玉红;姚精明;;冲击矿压的强度弱化减冲理论及其应用[J];煤炭学报;2005年06期

6 潘一山;耿琳;李忠华;;煤层冲击倾向性与危险性评价指标研究[J];煤炭学报;2010年12期

7 李金奎;熊振华;刘东生;李学彬;;钻孔卸压防治巷道冲击地压的数值模拟[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8 潘一山,李忠华,章梦涛;我国冲击地压分布、类型、机理及防治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11期

9 姜福兴;张兴民;杨淑华;XUNLuo;马其华;汪华君;;长壁采场覆岩空间结构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10 齐庆新;雷毅;李宏艳;冀贞文;刘军;潘俊锋;王永秀;;深孔断顶爆破防治冲击地压的理论与实践[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S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菜平;窦林名;吴兴荣;张士斌;牟宗龙;;煤矿冲击矿压的强度弱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2 郭臣业;鲜学福;李晓红;姚伟静;姜永东;;重力场条件下砂岩突出倾向性[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3 孔令海;姜福兴;杨淑华;宋金旺;王存文;;基于高精度微震监测的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顶板运动规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4 刘京红;姜耀东;赵毅鑫;吕玉凯;;单轴压缩条件下岩石破损过程的CT试验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5 李铁,蔡美峰,张少泉,李大成;我国的采矿诱发地震[J];东北地震研究;2005年03期

6 张天雷;杨文东;张永刚;;应用震源机制方法研究鹤岗煤田开采区的构造应力环境[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1期

7 窦林名,何学秋;冲击矿压危险预测的电磁辐射原理[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年02期

8 王云海;何学秋;窦林名;;煤样变形破坏声电效应的演化规律及机理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5期

9 陆菜平;窦林名;王耀峰;杜涛涛;;坚硬顶板诱发煤体冲击破坏的微震效应[J];地球物理学报;2010年02期

10 代君伟;谢耀社;;组合煤岩冲击倾向性研究[J];大众科技;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一山;吕祥锋;李忠华;;煤矿冲击地压巷道吸能支护研究[A];塑性力学新进展——2011年全国塑性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陈绍杰;杨永杰;郭惟嘉;;煤岩冲击倾向性试验及分析[A];第七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3 王应启;郑有雷;王志峰;;孤岛综放面冲击地压综合预测及防治技术[A];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理论技术与实践[C];2010年

4 胡成忠;;弱冲击矿压工作面的安全管理技术[A];第八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高明仕;张农;窦林名;郑百生;王恺;;影响巷道冲击矿压破坏的关键因素及破坏过程模拟研究[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窦林名;陆菜平;牟宗龙;;冲击矿压的强度弱化减冲理论及其应用[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景涛;;东荣二矿深部围岩灾变控制技术研究[A];第五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0年

8 张建兵;;煤层群相向开采应力分布的数值模拟[A];煤炭科学与技术研究论文集[C];2010年

9 潘卫东;汪昕;麻银斗;;深部煤层开采中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研究[A];煤炭科学与技术研究论文集[C];2010年

10 李浩荡;张戈;袁吉兵;;急倾斜立槽煤水平分段开采冲击地压研究[A];第六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光发;防护工程中若干规律性问题的研究和机理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王旭宏;大同矿区“三硬”煤层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3 高忠红;孤岛区域开采冲击与突出危险性耦合规律及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4 肖亚宁;潞安矿区沿空巷道三维锚索支护机理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王宏伟;长壁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机理及防冲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6 王超;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冲击地压危险性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7 吴爱军;松软煤层煤巷掘进突出危险性预测的连续流量法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惠功领;煤矿深部近距低采高上保护层开采瓦斯灾害协同控制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9 徐学锋;煤层巷道底板冲击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10 杜晓丽;采矿岩石压力拱演化规律及其应用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培淼;注水强化松软煤壁稳定性的规律及工艺参数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武文宾;冲击地压的非线性岩梁混沌动力学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姜世元;缺陷法控制冲击地压的力学分析及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成成;综放开采断层应力分布特征与冲击危险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赵洋;深部开采高应力区冲击地压预测及防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尹亮亮;煤层割缝防治冲击地压的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7 姚海亮;浅源地震特征分析与矿山地震相关性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8 牛爽;大安山煤矿冲击危险性区划及专家系统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9 陈松;深部采场矿震监测定位系统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10 卢甲斌;东滩煤矿应力集中区冲击地压预测与防治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占军;朱传云;周小恒;;爆破荷载作用下岩石边坡动态响应的FLAC~(3D)模拟研究[J];爆破;2005年04期

2 杨小林,王树仁;岩石爆破损伤断裂的细观机理[J];爆炸与冲击;2000年03期

3 王恩元,何学秋,窦林名,周世宁,聂百胜,刘贞堂;煤矿采掘过程中煤岩体电磁辐射特征及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1期

4 姜福兴;杨淑华;成云海;张兴民;毛仲玉;徐方军;;煤矿冲击地压的微地震监测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5期

5 李忠华,潘一山;煤柱冲击地压的解析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02期

6 周晓军,,马心校;煤体钻孔周围应力应变分布规律的试验研究[J];煤炭工程师;1995年02期

7 章梦涛;我国冲击地压预测和防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8 李忠华,潘一山;采煤工作面冲击地压的解析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兰永伟,张永吉,高红梅;卸压钻孔数值模拟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S1期

10 李忠华,潘一山;有渗流作用的油井井壁稳定性的解析分析[J];工程力学;200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宏伟;长壁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机理及防冲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2 潘一山;冲击地压发生和破坏过程研究[D];清华大学;199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会芳;邵毅敏;徐金梧;;粗糙界面法向接触振动响应与能量耗散特性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4年04期

2 曾衍钧;李晓阳;丁志红;杜荣梅;;确定在体皮肤能量耗散数的方法[J];实验力学;1991年03期

3 袁常青,赵同军,王永宏,展永;有限体系能量耗散运动的功率谱分析[J];物理学报;2005年12期

4 夏昌敬;谢和平;鞠杨;周宏伟;;冲击载荷下孔隙岩石能量耗散的实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09期

5 朱泽奇;盛谦;肖培伟;刘继国;;岩石卸围压破坏过程的能量耗散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6 袁常青,赵同军,刘金伟,展永;有关系统能量耗散运动的功率谱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7 尹土兵;李夕兵;叶洲元;宫凤强;周子龙;;温 压耦合及动力扰动下岩石破碎的能量耗散[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8 陈建康,黄筑平;高三轴应力条件下粒子填充粘弹性材料的能量耗散[J];工程力学;2004年03期

9 罗文波;含缺陷物体形变过程中的能量耗散及其分形分析[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7年04期

10 朱震刚;郭丽君;尚淑英;;能量耗散技术探索液态物质结构的新进展[J];物理学进展;2006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朱震刚;郭丽君;尚淑英;;能量耗散技术探索液态物质结构的新进展[A];第八届全国内耗与力学谱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张宏剑;刘才山;;球盘多点碰撞系统实验研究与应用[A];第七届全国多体系统动力学暨第二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苏卫东;;液体暂态流动过程中能量耗散的特性[A];北京力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姚立宁;何军拥;张伟彪;李为洁;;纤维编织物混凝土能量耗散研究[A];工业建筑(2009·增刊)——第六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 贾丽斯;陈栋;盘薇;薛郁;;道路瓶颈处交通拥堵的能量耗散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B水动力学基础[C];2014年

6 何才启;张俊乾;;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粘弹性频率响应分析[A];复合材料力学的现代进展与工程应用——全国复合材料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斌;基于能量耗散的金属疲劳损伤表征及寿命预测[D];西北工业大学;2014年

2 王伟;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土与结构接触面模型研究及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娜;基于能量耗散理论的疲劳试验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2 井晓茹;基于符号转移熵和平均能量耗散的睡眠分期分析[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123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1123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6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